APP下载

美国印第安群体和白人群体的交际活动研究

2017-10-18李硕于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8期
关键词:交际群体

李硕+于慧

摘要:共文化理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主要研究弱势群体成员与主流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对共文化群体成员在特定情境下如何与他人交际以及如何协商文化差异等有着比较完整的论述,对研究权力、文化以及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据此,主要从共文化角度来看美国的印第安群体成员是如何与主流群体成员即白人进行交际活动的,并通过介绍背景、举例的方式对其进行描述分析。

关键词:共文化;群体;交际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8.016

1引言

美国学者Mark P. Orbe对那些处于主流文化社会结构边缘的群体的交际经历进行了多年研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共文化理论应运而生。世界上,多数文化都是由不同文化群体相互影响、适应、调整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因此文化中多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群体与非主流群体,这也就使得共文化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美国的印第安人作为处于社会结构边缘的非主流群体,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他们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低下,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享受不到平等的人权,甚至有些还被限制在美国联邦政府划分的印第安保留地上。对此,不同的印第安群体成员与白人群体成员进行了不同的交际活动,本文将用共文化理论对此进行描述分析。

2共文化理论

Orbe指出,“大体上,共文化交际是指弱势群体成员与主流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

2.1共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框架

共文化理论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共文化交际影响因素、共文化交际取向、共文化实践。

2.1.1共文化交际影响因素

共文化群体成员在主流社会结构中的交际过程主要受六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影响:

(1)结果偏好,即希望看到的结果。

(2)经验领域,即个人生活经验的总和。个人经验在考虑、选择和评估共文化交际实践的过程起着很大的作用。

(3)个人能力。个人进行某种交际实践的能力因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具体情境而有显著差异,并不是每个成员都有能力进行所有的交际实践。

(4)情境。交流情境(如互动发生的地点、参与人员以及促进互动的特殊环境因素等)会影响个体对共文化实践的选择。

(5)收支预期。共文化成员会对不同交际实践带来的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

(6)交际方式。共文化成员在交际时会考虑是将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还是将对方需求放在第一位,或者还是要取中间的一个平衡以实现互利共赢。

这六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是共文化决策争论的焦点。由于共文化群体成员在交际过程中的参与度不一样,这些影响因素对共文化交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也不一样。

2.1.2共文化交际取向及其交际实践

共文化交际取向主要是指共文化群体成员在与主流群体成员互动过程中采取的特定立场。共文化交际取向主要由特定的结果偏好和交际方式共同决定,同时也受到经验领域、能力、情境、收支预期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终体现为共文化实践。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Orbe理论中的共文化交际取向及其相对应的共文化实践,本文以表格的形式对两者进行对应总结。

3从共文化角度看印第安群体与美国白人群体的交际活动

任何文化中都存在着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不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化属于一种非主流文化。白人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具有无比优越性的进步的、文明的文化;而印第安文化则被认为是落后的、应该加以消灭的文化。这样的观念使得美国白人群体把印第安群体视作低等的群体,对其抱守“父权主义”,从不把他们放在与美国其他公民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对其进行欺压、迫害,从而使得他们生活贫困,经济、教育、醫疗等各种水平低下。面对悲惨的境地,印第安群体成员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接下来,本文就结合前面介绍的共文化理论对印第安群体成员的不同反应进行具体分析。

3.1不同反应的影响因素

印第安群体成员的不同反应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一、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如希望成为白人社会的一分子,还是想要白人群体成员接受印第安文化,还是主张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相分离;二、个人的经验领域,如年长与年幼、在白人群体环境中生活过与没有在白人群体环境中生活过等等;三、个人能力,如是否能与白人群体成员相处,是否有能力让白人群体成员认同自己的文化等;四、情境,如与白人群体成员的交际活动是发生在印第安保留地内还是印第安保留地外,进行交流的白人对象对印第安群体是接受还是排斥等;五、收支预期,即预测某种反应会带来的结果,会有怎样的利弊;六、交际方式,如印第安群体成员在与白人群体成员交际过程中,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还是把对方的需求放在首位等。

3.2反应的背景及内容

由于北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多样,印第安人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欧洲殖民者用种种策略控制印第安人,攫取他们土地,甚至用暴力手段对他们采取灭绝政策,使得印第安人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许多印第安部落被摧毁。即便是美国立国之后,美国统治集团仍旧欺压、胁迫印第安人,将他们强制迁移到贫瘠的西部地区并在那里建立印第安保留区,将印第安群体与白人群体分离开来,还不断用各种方法缩小印第安人的土地范围。他们采取种种不公平政策用牺牲印第安人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造成了印第安人如今的悲惨境地。最主要的是,他们贬低印第安文化,把印第安文化当作低等的、应该被消灭的文化,把印第安人看作是低等的、野蛮的人,甚至有一段时间对印第安群体采取强制同化政策,强制印第安人接受美国白人社会的“文明与生活方式”,但最后却是导致印第安人土地大量流失、生活更加贫困。可想而知,受到种种压迫、生活困难、各种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印第安人自然不会把美国的主流社会看作可以信赖的伙伴,对白人文化更多的是排斥、怀疑、蔑视与憎恨,因此很少有印第安群体成员会想要融入美国白人社会中。即使间或有些印第安群体成员在物质、技术层面接受了白人文化的某些成果,但理念价值仍保留着印第安文化中所固有的内容。endprint

所以,总的来说,印第安群体成员在与白人群体成员的交际过程中所作出的反应大多以“适应”、“分离”这两种结果偏好为主,但受到以上提到的几个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成员所采用的交际取向和进行的交际实践是不同的。接下来,本文就针对印第安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交际取向和进行的交际实践进行举例说明。

3.2.1以“适应”为结果偏好

(1)在美国政府的强制同化政策下,有一些印第安人不得不进入城市从事最底层的劳动以养家糊口。其中,许多印第安成员会选择“非自信适应”这一交际取向,他们在默默的工作中让其他人看到印第安人的美好品质,从而改变印第安人是野蛮人的想法。

(2)有些印第安群体成员会以“自信适应”为取向,如有些进入大学的印第安人会在与白人同学交际时,自信地向其讲授印第安人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

(3)有些印第安成員会以“激进适应”为取向,如用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欺压历史来获得许多白人的同情或反思,从而在人权问题上获得优势。

3.2.2以“分离”为结果偏好

(1)有些印第安群体成员以“非自信分离”为交际取向,如只生活在印第安保留区内而不到保留区外,从而不与白人接触。

(2)有些印第安群体成员以“自信分离”为交际取向,如拒绝白人进入自己所在的印第安部落等。

(3)印第安群体与白人群体之间有诸多矛盾。若印第安成员将其演变成某个暴力冲突事件,造成人员伤亡,那便是“激进分离”这一交际取向造成的结果。

4结语

共文化理论对共文化群体成员与主流群体成员的交际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概括描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为理解文化内部各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提供了参考。用共文化理论描述印第安群体成员在与白人群体成员交际时做出的不同反应后,可以看出印第安群体成员多选择“适应”和“分离”,这反映出了印第安群体成员对白人社会并没有很高的认同,而这实质上反映出了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是存在着诸多矛盾的。这些矛盾关键是由于两者在接触过程中姿态的不对等而造成的。但实际上,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非主流文化也应得到尊重与保护。同一民族文化中的文化群体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协调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阔.美国印第安人生存现状成因浅析[J].群文天地,2012,(21):279.

[2]К·В·柴汉斯卡娅,常庆.美国城市中的印第安人[J].民族译丛,1985,(03):1622.

[3]李绍明.访美国昆脑特印第安人保留地[J].中国民族,1988,(11):3435.

[4]李剑鸣.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03):157174.

[5]倪云.《爱药》: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0):2328+50.

[6]王媛.共文化的理论框架与演进轨迹[J].重庆社会科学,2015,(04):93100.

[7]顾立行, 翁立平.跨文化交际理论建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际群体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口语交际课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帮扶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