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的清谈之风

2017-10-18周礼

幸福·悦读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王献之主客玄学

周礼

清谈是一种就玄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问难、辩论的文化现象,承袭于东汉清议的风气。刘禹锡诗云:“清谈如水玉,逸韵贯珠玑。高位当金铉,虚怀似布衣。”元好问亦云:“新诗互酬唱,清谈见滋味。”据《二十二史剳记》记载:清谈之风盛行于魏晋时期,乃当时的贵族名士何晏、王弼所创,他们都是玄学大师,其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一代风气。

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士大夫们厌倦了两汉经学的繁琐枯燥、谶纬神学的怪诞肤浅,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他们开始转向哲学意义的命题,围绕《周易》、《老子》、《庄子》等玄妙深奥的话题展开辩论,称之为“清谈”(也叫“玄谈”)。

没事时,文人墨客常常聚在一起,他们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只论经文,吟诗作赋。魏晋多风流名士,尤以“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为代表,他们喜欢搞些文学沙龙,谈论玄道,交流心得。于是,大家趋之若鹜,争先效仿,一时间,清谈成了一种时髦的活动,无数的文人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

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有时为两人,有时为三人,有时为多人,大家一边喝茶饮酒,一边畅所欲言。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在交谈过程中,主客相对而坐,一方针对主题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则加以辩驳,推翻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见解,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辩论,只不过清谈显得更为高雅,文化氛围更浓。

清谈的场面往往十分热闹、激烈,主客双方针锋相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想将对方驳倒。激动时,面红耳赤,手舞足蹈;沉醉时,口吐粗言,忘乎所以。到谈论结束时,若主客双方达成一致,则握手言和;若各执一辞,则下次再论,直到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一次成功的清谈往往令人神情振奋,废寝忘食,留连忘返。当然,清谈不仅是一种交流沟通的手段,也是一种抒发情怀、展现自我才华的方式,通过清谈,一个人胸中有多少墨水,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魏晋时期清谈成风,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就连女性和小孩也参与其中。有一次,王献之与人谈论诗文,窘于应对,十分尴尬,而隐于青帘之后的谢道韫闻之,忍不住谈兴大发,接着王献之他们的话题,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让客人无言以对,理屈词穷,甘拜下风。

历史上最有名的清谈盛况可能当数兰亭聚会。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内史、“书圣”王羲之宴请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兰亭修禊。群贤毕至,有年轻的,有也年长的,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一边饮酒,一边清谈,好不快活!好不惬意!兰亭聚会是清谈史上的千古绝唱,也是后来文人心中永远的向往。

由于清談是从玄学发展而来,属于虚无之论,仅为官吏、文人消遣和和显示清高的一种方式,于国于民没有多大的的意义,于是后人评价为:“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不过,在我们今天看来,清谈不失为一种高雅的消遣,怡情又逸志,远胜于纯粹的喝酒、打牌。

摘自《文史月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献之主客玄学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练字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王献之练字
经验与存在
浅析风水玄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中秋帖》与“中秋”无关——王献之《中秋帖》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