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张氏家风与百忍文化
2017-10-18张楚章
◎张楚章
浅议张氏家风与百忍文化
◎张楚章
张姓在中国是一个大姓氏,遍布世界各地,现有人口已愈亿之众,在中华姓系中位于前三位,也是中华始祖中较早出现的姓氏。本文旨在浅议张氏家风与百忍文化。
张姓 中华文化 百忍文化 家风
在中华历史的进程中,张姓与其他姓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的优良传统,推动历史的进程。因此,张姓出现了众多的传说人物和拓疆卫国、治国安邦的将相之才,如道教始祖张道陵、汉代名将张良、秦国宰相张仪、三国猛将张飞、唐代宰相张九龄(据统计唐代张姓宰相多达17人)、后唐齐王张全义、北宋陈国公张昭、天文学家张遂、医圣张仲景、画家张大千等。还有唐代的张公艺,他是“礼让齐家”的治家典范,是张姓挥公的第101代世孙,也是西汉名臣张良的22代世孙。他以“忍、义、理、让”治家,开创了“九代同居”,全家有人口千余之众,每餐开饭要打鼓吃饭,是经历了三个朝代110年的大家族,并且受到北齐、隋、唐三朝四位皇帝的慰抚和旌表。公元550年,北齐皇帝高洋给张家赠匾“雍睦海宗”;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给张家赠匾“孝友可师”;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明给张家赠匾“义和广堂”。到了唐高宗麟德年间,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有事泰山”而路过郓州时,“亲幸其宅”,询问张公艺将这千口之家“九代同居”且历经几朝的治家之道。张公艺听后,要过纸笔写下百余个忍字献给高宗,使高宗深受感动,流下眼泪,于公元665年御书“百忍义门”(如图所示)赐予张家,并敕建“百忍堂”,由此而衍生出“百忍”一词,成就了“百忍文化”,使之成为历千余年而不衰的一种情怀。这个“百忍堂”也就成了祭怀祖先、制订族内规范、教育训诫子孙“最具敬畏心情的场所”。这就是百忍家风和百忍文化的由来。
这样一个具有良好家风并经历三个朝代、110年的九世同居、千口之众的大家庭,为何后来散伙了,仅存下“百忍文化”作为张氏家风而传承下来呢?
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有两种版本。其一是家族因“百忍”成名后,统治者为了教化各地民众,将张公艺子孙派往各地为官,因而有“分食十道”之说。这是指唐太宗贞观年间,实行全国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以山脉走向等地理形态将全国分为10个部分,称为“十道”(如广东属岭南部分)。据《百忍堂张氏行辈名实要略》的说法,因为张公艺有10个兄弟,为让天下人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朝庭把这十兄弟派往10个行政区域去做官,叫做“分食十道”,而结束张公艺“九代同居”、千口之众这110年的历史。析居时为了不忘祖宗恩德,张公艺把家里一口大铁锅砸成10块,兄弟各执其一,以便日后团聚时可拼接。这样又有了“铁锅张遍天下”的传说;其二是说唐安禄山反叛之前,为了加害张公艺而奏本章给朝廷,张得知消息后意识到树大招风,家庭难以再维持下去,也为了预防不测,先将全家化整为零,分到18个省市去,并取“百忍堂”为其族号,分道扬镳之时,把家中大铁锅砸碎各取一块而奔东西。而张公艺子孙奔赴各地后,都能发扬“百忍”精神而使之誉满天下。这样,“百忍”这一堂号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了张姓的代名词。
百忍义门
其实,忍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所系,佛文化的精髓所依,道文化的风骨所寄。忍文化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而衍生出诸如“忍字——心头一把刀”“忍为上”“能忍者自安”“忍辱负重”等俗语,富含哲理,开人心智。在历史的长河中,凡能成大事者,都能忍。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勾践卧薪尝胆而复国,孙膑装疯逃齐而建功立业,张良拾履而磨练耐性,苏武牧羊而不辱使命,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无不诠释着“忍文化”的内涵。难得糊涂是忍,吃亏是福是忍,急流勇退是忍,韬光养晦也是忍。
忍文化不仅是张公艺及其家族的良好家风,也是世之瑰宝、文化经典。在当今发扬和传承良好家风,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家风建设联系着个人、国家、天下最重要的纽带,家风也是门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因此,传承和发扬“百忍”家风对当今社会的家风建设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张公艺所创立的“百忍文化”“百忍家风”,不仅是张氏家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张楚章,男,本科,广东省揭阳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百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