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中的“廪”文化

2017-10-18

领导月读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者俸禄谷物

宛 兮

汉字中的“廪”文化

宛 兮

廪(lǐn)是收纳谷物的地方。“廪”字最早可见的甲骨文字形像粮仓,中间是堆积的谷物,下面像用土、石、木头之类构筑的台架,上面是一个亭盖,用来遮盖谷物。《说文》解释:“廪,谷所振入也。宗庙粢盛。”最初的廪有别于一般的仓,只存放专供宗庙祭祀用的谷物。管理廪的官吏称廪人。

《周礼·地官·廪人》称:“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九谷包括哪些名目,相传不一,如东汉郑玄认为九谷有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小麦、苽。晋代崔豹认为九谷包括黍、稷、稻、粱、三豆、大麦、小麦。总之,廪人就掌管这些谷物的存储总量,并负责把这些谷物分赐给群臣作周济、赏赐及俸禄等。

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官员的俸禄就采用谷物这种实物形式,叫“廪俸”。《梁书·儒林传·严植之》说:“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没有了廪俸,严植之的妻子儿女就要忍饥挨饿。秦汉以来,就以廪俸的数量代称官位的品级,如三公号称万石,其俸禄每月三百五十斛谷。依官阶大小所享的俸禄称作“廪秩”。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抚恤方式也是开仓发放粮食,《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说“鰥寡孤独,蒙廪振之实”,把这种赈济叫“廪振”。

历史上,农耕经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民以食为天,得到粮食的多少决定着个人生存与幸福的状态,所以在汉字系统中沉积了丰富的“廪”文化。

“亶”(dǎn或dàn)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提示“亶”的读音,上半部分表示“亶”的意义——多谷。给对方多量的谷物表达的是最深厚的情义,显示的是最大的诚信,所以“亶”在多谷这一本来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了忠厚、真诚的意义。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穷通序》说:“非唯圣人,俾尔亶厚,夫有恒者,亦允臻矣。”是说不只读圣人的书能让人变得忠厚,有恒心也能磨炼出这种品格。“亶厚”的“亶”与“厚”意义相同,都是忠厚的意思。

“啬”(sè)字的古文字形有三种:第一种字形上半部分由两个“禾”组成,下半部分与“廪”的甲骨文字形相似;第二种字形与第一种的下半部分相同,上半部分是“来”,“来”的本来意义是小麦;第三种字形的上半部分由三个“禾”组成,下半部分是“田”。前两种字形意谓把禾、麦藏于廪中,第三种字形有田间谷物成熟可收割之意。“啬”的本来意义是收获谷物,《说文》中“田夫谓之啬夫”正是其明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靠天吃饭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对粮食尤为珍惜,所以在汉字系统中“啬”引申出了节省、节俭的意义。《左传·昭公元年》说:“大国省啬而用之。”“啬”与“省”同义并列都是省俭的意思。“牆(墙)”字由“爿”和“嗇(啬)”组成,“爿”提示“牆”的声音,从“啬”指示筑墙是出于爱惜不舍而求保护的缘由,再到后来“啬”又由爱惜引申出吝啬的意义,“啬”就成了贬义词。

“鄙”的甲骨文字形上半部分的“口”像四面围起来的都邑,下半部分是甲骨文字形中的“廪”。古代把都邑四周的土地称为“鄙”,“鄙”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用此表意。“鄙”的本来意义指都邑四周进行农业生产的地方。“鄙”字的字形经历西周和春秋时期演变,到后来从字形上已很难看出其中有“廪”的意义,所以又在“啚”的基础上加“邑”形成战国时期的字形,强化字形的表意功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世世代代的“鄙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他们艰辛的劳动承担起了养活天下人的重任,终其一生都与教化无缘;而那些吃着廪禄的都邑人则可以修身养性,优雅地成为文明的化身。所以汉字中的“鄙”在使用中引申出了鄙陋、见识短浅、固执等诸多的贬义。“鄙”的这些引申义如活化石,记录着几千年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鄙人”的血泪,他们生来被歧视、被剥削,却在与恶劣的大自然抗争中,以他们的勇敢、坚韧维系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没有相当稳定的农业生产供给人们生活物质作基础,哪有上层建筑的灿烂文明。

(摘自2017年8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猜你喜欢

人者俸禄谷物
五寨燕麦晋粒康“边煮边发芽”的神奇谷物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翟方进: 敬人者,人恒敬之
俸禄的标准
名言积累
五步成仙
疗贫之铭
古代官员“俸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