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应对管理措施
2017-10-18钱瑜
钱瑜
江苏省宜兴市肿瘤医院内一科,江苏宜兴 214200
肿瘤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应对管理措施
钱瑜
江苏省宜兴市肿瘤医院内一科,江苏宜兴 214200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护理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方法该院肿瘤内科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将2016年1—12月间收治的15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择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前(2015年1—12月)收治的15例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类型以及护理质量的差异,探讨护理风险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关风险管理措施。结果肿瘤内科护理风险常见种类为药物外渗、药物过敏、院内感染、坠床跌倒、静脉血栓与自杀。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2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质量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3.3%与80.0%,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种类较多,开展相关的护理管理与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肿瘤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潜存或者现存的对患者自身、工作人员或医疗环境之间造成的对不安全事件的总称[1]。肿瘤内科收治的患者多具有特殊性,需要长期的化疗治疗,不仅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也给患者的生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治疗质量大大下降,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对肿瘤内科住院患者加强护理管理和干预,对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2015—2016年间将该院肿瘤内科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收治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情况及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12月间该院肿瘤内科开展风险管理期间收治的15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35~76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6.89±2.36)岁。按肿瘤类型分,其中5例为肺癌,3例为直肠癌,3例为肝癌;2例为食管癌;2例为乳腺癌。另选择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前(2015年1—12月)收治的15例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34~7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7.26±1.98)岁。 按肿瘤类型分,其中 4例为肺癌,3例为直肠癌,3例为肝癌;3例为食管癌;2例为乳腺癌。并且在年龄分布、性别差异、肿瘤类型分类等基础资料方面,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研究方法
该院肿瘤内科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30例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常见的类型为药物外渗、药物过敏、院内感染、坠床跌倒、静脉血栓与自杀,分析其发生率,并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之前,对30例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的护理管理措施。
1.3 护理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3]为:护理工作中,患者无护理风险,或者无并发症,医嘱遵循性高,表示为优;护理工作中,患者的有一定的护理风险,但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后,未造成严重后果,患者的医嘱遵循性较好,表示为良;护理工作中,患者护理风险率发生尚可,患者的医嘱遵循性尚可,表示为一般;护理工作中,患者的护理风险较高,患者的医嘱遵循性较差,表示为差。护理质量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7%与16.7%,且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3.3%与80.0%,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比较
3 讨论
3.1 肿瘤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
3.1.1 化疗药物因素 常用的化疗药物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口服、体腔给药。而静脉滴注为最常见的且最直接的给药方式[4]。但在药物输注的过程中,若化疗药物未进入到血管中,而是滞留在血管的皮下或者周围组织中,会导致肢体发生药物外渗,从而出现皮下肿胀、坏死等,影响肢体的功能。而引起药物外渗的因素也较多,例如患者的肢体活动度较大、进行伸缩运动等,均会增加穿刺针刺破血管的几率;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有限,或者患者的血管情况较差等,均会导致输液穿刺的成功率下降,从而增加药物外渗的几率。长时间留置穿刺针的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以及穿刺隧道口的收缩力下降,导致药物在输注的过程中,血管内的压力增加,药物渗入血管周围组织的几率增加。
3.1.2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 患者需要长期的化疗,从而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也较大,化疗药物对各个系统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并且肿瘤晚期,患者忍受的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加之治疗的经济负担、效果不理想等,均会消磨掉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导致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下降,故意对治疗与护理进行破坏,如拔管、拒绝服药等,均会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
3.1.3 患者心态的变化 肿瘤长期折磨着患者,导致患者精神上受到严重的煎熬,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甚至绝望等不良的情绪,甚至对周围的事物失去耐心和兴趣,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减少,不能将内心的压力充分释放出来,害怕治疗效果不如意而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害怕治疗后出现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仇视、敌对心理[5],将怨恨发泄到周围人身边,威胁自身与他人的安全。
3.1.4 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 部分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充分,缺乏安全意识,对肿瘤患者的护理缺乏经验,导致差错事件的发生,使得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例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地对患者进行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隐患,无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不能正确认识工作的不足,未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处理,护理不当等,均会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
3.2 风险事件的护理管理对策
3.2.1 规范使用化疗药物 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化疗药物的配伍禁忌,严格遵照医嘱正确地进行给药。提前告知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取得其理解和配合。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上报并处理。正确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及时纠正药物滴入不畅等问题,保证药物能够顺利输入患者体内。加强床旁交接班,重点交接存在护理风险的患者。
3.2.2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向患者耐心地讲解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并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同时,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告知患者,治疗过程虽然漫长,但积极配合,坚持治疗,均能达到一定的理想效果。为患者讲解医保的相关措施,消除患者对经济压力的担忧。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开导和干预。指导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降低自杀的发生率。
3.2.3 加强护士自身能力的培养 定期进行肿瘤专科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护理管理采用层级管理模式,由经验丰富、年资老的护士带新入职的护士,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患者管理上采用护理小组管理模式,进行分床、分房间管理,由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组长。遇到疑难问题时,进行全科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该文中,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与实施前相比,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下降,而护理质量优良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表明针对肿瘤内科常见的多种护理风险,开展风险管理与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1]宋美兰.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32(32):155,157.
[2]杨红梅,梁淑玲.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0):1050,1054-1055.
[3]孙宁.护理风险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249-250.
[4]张海.肿瘤内科护理风险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5(20):281-282.
[5]刘芳.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大家健康,2017,11(2中旬版):17.
R473.73
A
1672-5654(2017)09(b)-0138-02
2017-06-15)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6.138
钱瑜(1982-),女,江苏宜兴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肿瘤内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