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蝉雨落满衣

2017-10-18■西

青春美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调子绿荫山野

■西 窗

蝉雨落满衣

■西 窗

办公室的窗外是一蓬蓬樟树,蝉不知道爬在哪株树的哪个高度,把密匝匝的绿荫撕开了口子,空旷的天空也分出了层次。我上班时,它就已经在唱了,唱一阵,歇一脚,也不午休。我下班了,它还在坚守岗位。真是一只好蝉。

不,应该叫它蜩,一只好蜩。蜩是蝉的古名,是现在很少出现的字。

《诗经》里的《国风·豳风·七月》是最接地气的一首,写尽了四时之美,四个字概括这首诗就是“时多,事多”——四季节气、各种农事活动、瓜果蔬菜、鸟兽虫鸣。“四月秀葽,五月鸣蜩。”——朱熹评注:“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朱熹这老家伙真不可爱,竟然说蝉声乱人意。世上的声响绝大多数为噪音,唯天籁是清音。寂静让一棵树变得更加从容,蝉的热闹让一棵树变得更加生动。至于选择寂静还是喧闹,在于你的心境。

夏天就是要轰轰烈烈地过日子,若没有蝉,就显得不完整。天气越热,蝉叫得越欢,像是在开露天音乐会,都是纯粹的歌唱,没有谁要出名、争第一。如果全部的蝉放纵歌唱,夏天的气温一定上升好几度。

聂鲁达曾在《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中,写他穿过墨西哥的黄金地区特万特佩克地峡,进入恰帕斯大森林时,夜间被森林中打电报般的噪音吓坏了,把汽车停下来,发现原来是千万只蝉发出震耳膜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强烈响声。密集的蝉声真是密集的雨啊,人从树下走过,密密的蝉声落下来,淋得衣上、背上一片湿淋淋。一个古人走过,他吟哦了一首:“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又一个古人走过,脱口而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很多个古人一一走过——王昌龄塞上远行,孟浩然送别离情,骆宾王困顿狱中……蝉声是诗,却不是一首,而是一组、一本,仅仅在唐代那个三百首的诗湖中就荡漾了好久,叹闲居闲愁,叹年华已逝,叹高枝难栖、壮志难酬,一叹再叹,高一声,低一声,人生的感慨都托付给了一只餐风饮露的蝉。

而“知了——知了——”的蝉声,你以为它们就一个调子,枯燥,单调,其实山村的蝉声和城市的蝉声就不一样。山野的蝉调子起得柔和,吟得婉转,一波三折后才有一个高高的引吭,引不尖,吭也不利,只是柔声地高扬。城市的蝉却不,一张口就直杠杠地猛嘶,嘶吵得没波没折、没节没奏,一口气使完了浑身的劲儿,突然停了下来,然后准备积势重来。山野的蝉声有些古典的意思,而城市的蝉声则现代化了。

“知了——知了——”在绿荫碧树、烈日长空里,重复着滔滔的音乐,或许是“烦了——烦了”“去了——去了——”,又或者是“私了——私了”。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它要说什么,也许已经没有人知道蝉声里暗藏的秘密,除了古人,除了昆虫学家法布尔。现代的蝉失去了知音,山重水复的蝉声里,没有一只蝉是为我们叫的。

蝉给我们拼凑出完整的夏天后,就匆匆结束了这一场生命之狂欢宴。它们的来和去,像大地的秘密,完成在季节深处。

而我从香樟树下走过,仰望高叫的蝉,单纯又繁复的蝉雨落满衣上、心上,内心一片湿润。

猜你喜欢

调子绿荫山野
奔赴山野
竹枝词
诗意远方
风景
山野
论素描教学中的之一现象
走出绿荫
花不只在山野烂漫处
画出一抹紫调子
绿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