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美术教育之我见
2017-10-17黄雅丽
黄雅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人类开始生存的那一天起,自他们懂得用树叶遮羞的那一刻起,在人的头脑中,便建立起最原始、最简单的审美观念,美初具雏形。社会发展到今天,审美观经历了千年的演变;美是什么,如何追求美,也有了许许多多的名目。
审美观是人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一切审美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人人都有审美观,但人们的审美观却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庸俗、先进与落后、健康与病态之分。
人自降生,从呱呱坠地到能够感知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无时不刻在感受着、分辨着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在幼稚的涂鸦时期,儿童开始接触美术,他们用线条、单纯的颜色描摹出自己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最美的图画,既不真实,也不科学;然而,这却是他们审美意识的最初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提高,孩子们对于真实的美具备了科学的分析力,而我们将美术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训练的时候,其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包括写生和临摹,旨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发现和掌握艺术的审美规律。
一、素质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相同的目的
青少年时期是人类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审美观开始初步确立。十几岁的孩子对于美的感受是敏感的,他们已经摆脱了儿童时期对于美的简单、粗略的认识,然而,又未树立起正确、可靠的审美观。这个时期,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素质美术教育也正是要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民间的、国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美術首先是一种个人表现,是一种最直观的表现内心与生活的手段;美术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起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递人类伟大精神与情感的巨大作用,影响着社会生活、人的行为与精神世界。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施美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结合学生过往与现在的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选择不同美术类型的经典性、代表性的佳作,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发展演变进程等角度赏析,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及应用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其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获得身心愉悦与欣赏经验,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综合素养,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品味。
二、素质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德、智、体的完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文学、音乐、美术等都是素质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随着社会作用与应用的扩大,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它承担着审美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这是美术课优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显著特点。整个美术教学各个环节都应是美好的,教学内容应是美的,教学活动也应是审美活动。
三、素质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审美教育的内容是相互统一的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素质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点,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及树立美的意识。美术课首先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接触美好的事物,对美的形态有感性的了解;其次,是进行美感的训练,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都必须经过训练。具体来说,是通过欣赏、绘画、工艺三大课业来进行训练。绘画与工艺从属于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是用静止的和固定的物质材料作为手段,在一定空间中塑造视觉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的艺术样式。审美教育从始至终贯穿于素质美术教育之中。
四、在素质美术教育中,老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与引导的作用
孩子对外界事物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美好的事物。这时候,老师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显示出他们的美术才能。许多现今很著名的画家都是依靠启蒙老师对他们绘画才能的发现和引导与鼓励,走上画家之路,从而有所作为的;所以,每每谈起他们的启蒙老师,感激之情便溢于言表。启发学生们独创美的意识,普及审美教育,让更多的孩子爱症状,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头脑中创造美的潜力。美术的功能在于实际应用,在传统教学的手段下,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概念的讲解,简单的板书和少量图片及幻灯片的展示,信息量少,不直观也不生动。例如:五千年文明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泛泛地讲,学生印象不深刻。通过对天津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泥人张、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讲解,通过教师以实物的展示和去各地采风经历的讲解,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关注中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美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激发和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提升美术素养。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阐述,阐述作者通过美术作品表现自然、记录生活、反映社会、关注人性、抒发情感、探索生命、体现精神和追求等,使学生体会美术是一种文化,反映着社会生活与人生百态,尤其是五千年的文明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应用意识,渗透文化传承,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此外还可以强化用美术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美术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只有高雅的艺术才具有完全的美感,人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是探宝者,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的追随者。还是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②我们要时刻将审美教育融汇到课堂中去,同时教会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与开掘他们自身隐藏着的一切“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