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及影响研究

2017-10-17肖刚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先遣队中央红军中央苏区

肖刚

中共中央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简称“抗日先遣队”)既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激烈交织变化的产物,又是中共中央急于摆脱国民党军事“围剿”困境的一种战略尝试。尽管抗日先遣队仅存在6个多月便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但不容否定的是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学界研究抗日先遣队较集中在组建因由、失败原因等方面,而对抗日先遣队与红军挺进师的关联性研究较少,有待深入探讨。鉴于此,笔者拟从中共中央组建抗日先遣队的必要性、抗日先遣队的革命活动、抗日先遣队失败因由及历史借鉴等方面阐述,分析抗日先遣队失败对红军挺进师进行革命活动的历史鉴戒,努力展现中共中央对抗日先遣队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对此后红军挺进师在浙南进行革命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一、中共中央组建抗日先遣队的必要性

学界对中共中央组建抗日先遣队因由的研究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看法上存在很大争议。学界有两种代表性观点:组建抗日先遣队是为了实现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而派出的掩护部队;组建抗日先遣队是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苏区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做出的,实属分兵御敌的考虑以牵制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笔者认为,中共中央组建抗日先遣队主要是基于革命任务亟需转变的形势,处于分兵御敌的考虑,却在客观上达到掩护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的影响,加之深入国民党统治中心腹地而遭到数倍于红军的顽强抗击和围追堵截,抗日先遣队最终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一)中日民族矛盾渐深,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步伐,民族危机加剧,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呼声高涨。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发表反日宣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批评了国民政府所推行的不抵抗政策;另一方面则发动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和其它抗日反蒋行动。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进一步渗透,中共又相继发表了多篇共同抗战的文件。不难发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肆侵略,促使革命形势发生变化。中共革命的重心由阶级矛盾的斗争逐渐转向民族矛盾的抗日战争,因此,中共中央在对敌战略和策略上也实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

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颁发《关于组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给七军团的作战训令》,决定由红七军团组建成抗日先遣队。中共中央组建抗日先遣队深入到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战争,实现“以实际的行动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救中国于危亡”的战略意图。组建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所采取的一种战略和策略措施,也是“抗日”思维的自然延续和中国革命走向抗日战争兴起这一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抗日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并规定这次行动的最后到达地域为皖南。”为了宣传抗日主张,中共中央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文件,印制了“一致对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口号”等大量宣传品。抗日先遣队在闽浙皖边区转战中也确实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作为重要任务,所到之处传播抗战思想。这为中共在闽浙皖边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实现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需要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处于统治地位。蒋介石亲率百万兵力施行堡垒战术围剿中央苏区,中共中央在“左”倾影响下实行了消极防御的军事指导方针,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面临着空前危机。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各近千里缩小至各近三百里,周围重兵压境并不断逼近中心区,军事形势十分危急。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考虑“准备将我们的主力撤到另一个战场”,而且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主力实现战略转移,共产国际执委会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发动福建战役,将其作为预防和吸引开敌人,进而保存苏区或从那里撤离(如果不可避免这样做的话)的措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共中央组建抗日先遣队的目的是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去,“以吸引蒋敌将其兵力从中央苏区调回一部到其后方去。”对此,朱德回忆道:“是准备退却,派先遣队去做个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指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西南部转移)。”粟裕也回忆道:“当时中央派出这支部队更加直接的目的,是企图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从中共中央规定红七军团的任务和给抗日先遣队所下达的作战任务内容看,进攻的方向指向了以浙江为核心的区域。可见,尽管当时形势“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中央决策层试想通过威脅敌人的核心区域来迫使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回援的战略考虑。基于这样的考虑,抗日先遣队开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在闽浙皖边境地区连续转战,以吸引和牵制更多敌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形势变化及之后的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三)落实共产国际的指示,支持皖南革命斗争的需要

中共革命行动与共产国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并受其领导。共产国际除派遣李德直接帮助中国革命外,还对中国革命行动提出了意见。1933年10月间,共产国际发来了“我们的行动不应该采取阵地战的方式,而应该在敌人的两翼采取运动战”的指示。1934年2月,共产国际又来电强调“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的队伍在运动战中已经获得了许多伟大的胜利,但不能在强攻敌人的堡垒地带的作战中获得胜利。”这就要求,红军必须改变作战方针,主要以兵团运动战的形式,穿插迂回,捕捉战机。毛泽东曾提出以向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作战的方式粉碎敌人对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并支持反蒋的福建革命政权的建议。当时,李德并无太多考虑,而当共产国际接二连三的指示和建议对作战方式做出改变时,他却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1934年,皖南、皖赣地区时逢大旱,局部区域秋收无望,农民生活异常艰苦,反封建剥削斗争日趋激烈。之前,由于皖赣两省中共地方组织工作出色,闽浙赣边苏区派出干部及武装游击队帮助该地区建立起游击根据地,使得皖南、皖赣边两块游击区相连。创建大块的巩固的苏区,“给敌人的后方以极大的威胁,不能不促使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部署上的变更。”因此,该地区也成为中央和军委择定抗日先遣队第三步作战行动区域的立足点。7月,中共皖赣边分区委发动各县成立革命委员会,创立了涵盖彭泽等六县的新苏区,同时成立了皖赣分区苏维埃政府、军分区和独立师。皖赣独立师为配合群众暴动,连连出击祁门等地,拔除据点,打击了地主武装,扩大了苏区范围。皖南苏区,连同皖赣边苏区,成为日后迎接抗日先遣队的短暂落脚点,牵制了相当数量的“进剿”闽浙赣边苏区和“追剿”先遣队的敌军。皖南数县暴动无疑为中国革命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从他们暴动进行的情况看,也需要得到外部革命力量的支持。抗日先遣队的主要进攻方向浙西、皖南,反动统治势力强,群众基础差,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导致伤亡不断增加,战斗力不断削弱。

二、抗日先遣队的革命活动

1934年7月,在寻淮洲、乐少华、刘英和粟裕的率领下,抗日先遣队下辖3个师共6000余人,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于6日晚从江西瑞金出发。红七军团执行先遣任务的第一个作战行动便是攻打福州。红七军团于7月30日抢渡闽江,“军事上教育主要是关于渡河动作,政治上同样为着完成军事任务而进行”,于8月初顺利抵达闽中地区并且渡过闽江北岸。之后便按中革军委的电令要求,红七军团由谷口向东开进,占领水口,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这一行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进一步号召全国友党友军各阶层的先进人士,一致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配合主力红军反抗敌人五次围剿。”红七军团在水口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和攻打福州的抗战动员,虽提高了部队士气,但也失去了攻占福州的突然性和过早暴露了实力和目标。福建国民党当局十分震惊,迅即调集重兵进行追击和堵截,红七军团在强攻无法攻进城内便撤出战斗。

抗日先遣队且战且走,先向闽东前进,于8月初在北石岭、桃园地区同敌人交战,因无法打退敌人进攻且有敌后续部队赶来增援便撤出战斗。8月中旬,红七军团在当地群众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罗源县城,全歼敌保安第11团第3营及县警备队共1000余人,在作战指导上创造了新经验。红七军团在连续取得几次小战役的胜利后,于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东北古楼一带游击区。红七军团向浙西挺进,先后攻占清湖、常山等城;继而转向皖赣边行动。红七军团向中央和中革军委提出在皖赣边地区开展游击战、整编部队等建议未获得批准。10月下旬,红七军团进至闽浙赣苏区,于11月初进入闽浙赣苏区的重溪地区,与闽浙赣苏区的主力部队红十军会合。至此,红七军团历时四个月转战,抗日先遣队进入到新阶段。抗日先遣队转战期间,连续行军作战,深入敌人腹地,打退敌人数次的截击、追击和“围剿”,粉碎了敌人消灭抗日先遣队的企图;抗日先遣队在沿途中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部队在转战中伤亡较大,但给沿途各游击区留下了千余名军事斗争骨干。

根据中革军委11月4日的电令,红七军团同红十军及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合编为红十军团,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红七军团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地方部队编为第二十师和第二十一师。当时,中革军委明确了全军和各师的任务,全军的任务是:以黄山为依托,在皖浙边相机歼灭敌人一部,牵制东南方面的敌人,掩护中央红军西征,并创立新的根据地。各师的任务是:第十九师“出动于浙皖赣边新苏区,担任打击‘追剿的敌人与发展新苏区的任务”,第二十师“仍留老苏区,执行打击‘围剿敌人与保卫苏区的任务”。11月18日,寻淮洲率第十九师向浙皖赣边开进,从德兴东北与怀玉山之间通过敌人封锁线,强有力地打击了尾追之敌。随后,第十九师经上方镇,渡新安江到达安徽境内,又击溃了堵截我军之敌王耀武的补充旅,攻克旌德县城,经泽县和宣城之间直指芜湖。恰在这时,中央军区于11月下旬发来指令,要求红十军团集中兵力,军团部率第二十、第二十一师转到外线,同第十九师会合,在遂安、衢县、常山之间集结,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建新苏区。12月10日,由方志敏、刘畴西率领的军团部和第二十、第二十一师在皖南汤口地区同第十九师会合。这时,国民党军两个多旅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汤口进逼。为扭转被动局面,红十军团在伏击敌军时战斗失利,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负重伤并在转移途中牺牲,在撤出战斗中,刘英、乐少华又先后负伤,红十军团处境更加被动。

随后,国民党军1个师又两个旅及一些地方团防部队共约20个团的兵力蜂拥追来。12月下旬至1935年1月上旬,红十军团为摆脱敌军,艰苦转战于皖南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但多是消耗战,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1935年1月中旬,红十军团向闽浙赣苏区转移,进至德兴县港头村时,遭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袭击,部队被截成兩段,主力约2000人,被合围于怀玉山地区。军团主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地同敌人拼杀,尽管各自为敌,坚决抗击敌人经过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刘畴西在突围中被俘,后于南昌英勇就义。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粟裕、刘英率领下,突过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经过整编,组成500余人的红军挺进师。此后,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率领下,转战至浙南,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抗日先遣队虽遭失败,但仍有不可磨灭的光辉,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推动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总之,抗日先遣队虽因为指导思想错误、任务不切实际、战略与战术部署失误军团干部中的“左”倾宗派主义等原因而多种原因遭到失败,但仍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抗日先遣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揭露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卖国行径。它血战东南半壁,威胁国民党南京政府之腹地,牵制了东南方敌人大量的兵力,掩护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闽北、浙西、皖南留下了一批武装力量和一批得力的干部,在这批革命种子领导下开展的游击战争,创立的新的根据地,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先遣队中央红军中央苏区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韩国兴奋玄松月率先遣队来访
最危急的关头:中央红军进军贵州
长征歌谣的民间性与变异性
抗日先遣队最近的胜利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正视差距 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