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词看文化的历史接触
2017-10-17马永利
马永利
摘要:本文以探讨借词与文化的历史为目的,通过分析借词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解决了从借词看文化的历史接触的认知问题,得出了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借词;文化;历史接触
中国自古以来,所接触的国家和民族很多,每种文化都会给汉字留下一些借词,同时也贷出了一些词给别的国家。
一、借词存在的现状
从中国古代早期的借词,就可以看出文化交流并不是单一的,因为来源涉及到许多的国家地区和文化。当初第一只狮子由月氏进献到中国,这个词也由此输入中国,狮si是伊朗语sary的对音,这个词是伊朗语属几乎没有异议;张骞从大宛带回来葡萄,有学者考证,葡萄一词还是大宛本土“朴桃国”的地名的对音,它的所在地就是 《汉书》里面提到的“濮达”;13世纪后蒙古族进入中原,大量的蒙语借词进入汉语,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人民深受影响,在较长时间内使用的正是这种北方方言。进入元朝之后,历史上蒙汉在文化、生活上互相影响,而在语言方面的影响更加突出;日语中的汉字有两千多个,日本大量地引进汉语词汇,利用汉语的造词规律,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反过来日语中的许多词汇被借用到汉语中,汉语中有的借形词就是直接把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借用回来,但是不读日语语音而是读汉语语音;越南语中的汉越词,被很多越南人误认为是越南语的固有词,其实越南语的4000个词中有67%是汉越词。有些古汉语词在越南语中还在使用,有些汉越词,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来源,如称玉米为“吴”;原来汉语在英语中的借词的数量少,在英文字典里來自中文的英语文字有大约三十个,现在更多的汉语词成了英语的外来词,有过统计,即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語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据最新统计,英语中汉语借词共有1488个。
二、借词形成的原因
借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文化的交互融合。它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进步而不断地增加。
纵观借词形成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近代以来西方比较先进的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英语词汇被借入了汉语。改革开放以后英语国家和中国的文化的交流达到空前的高度,借词也因此不断增加;二是社会原因,随着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与世界交往的不断增加,需要对交流的工具英语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人渴望更多地融入国际社会,这种主观意识也是汉语中英语借词越来越多地产生以及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三是经济原因,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标示着中国人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通过语言这个枢纽,中国人有条件有资本更加自信地参与到外面世界的活动中;四是翻译原因,例如一些科技术语涌入,但在汉语词汇中有的时候找不到能够互相对应的词汇,或者不能更准确地翻译,于是直接使用原来的表达方式成为最好的选择;五是文化原因,比如中国文化中有一些被认为敏感性的词,用英语来表达会淡化其某种色彩。如用bra来代替“胸罩”;最后还有语言学原因,语言学研究中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头脑中存在着一种经济性原则,就是倾向使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形式,英语中的大量缩略词汇的出现正式适应了这种需求。
三、借词存在的意义
借词的存在反映了社会文化生活,是语言丰富自身的重要途径。在长达两千余年的翻译实践中,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历史上通过佛经翻译,汉语从梵语中输入了大量的佛教词汇,对汉语的语法、音韵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包容。自晚清传入的西学词汇,从科技作品翻译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人们思想的活跃。当今思想、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教育等领域多层次的翻译,也使大量的借词进入汉语,对汉语产生了深远影响。
借词的存在体现语言和文化的包容性。语言的包容性是社交需求的产物,当一个民族的自身语言已不能满足其社交需求时,它就会向其他民族语言借贷。英语发展的历史上就曾经大量吸收外来语。例如西洋人最早对于蚕能吐丝这个事实不理解,曾以为“丝”是一种植物,但是这个词最终在外语借词中站住了脚跟,就是因为文化交流的需求包容了对语言的认知。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沟通机会也越来越多,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未来相互间的包容性不仅会体现在词汇里,也将在语音语法上有更多的体现。
借词的存在使文化与语言相互影响并促进提高。从汉语借词的来源看,不同时期文化交流对汉语都有积极的影响。词汇与人类社会的文化也密切相关,古“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唐代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引入并创造了许多新的词语,使得佛教文化在汉语词汇上的影响极其深刻。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借词呈现大规模增长趋势,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化在这些历史接触中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甚至有些借词已进入汉语基本词汇行列,促进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发展,提高了现代汉语的表达功能;而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语言从各个角度折射着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交流会带来语言的借用,借词的引进也会引起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是连接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通过借词,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汉语在借用和吸收他语言时,又融进自己的文化特色,促进了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