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呓语
2017-10-17朱小忠
朱小忠
摘要:本文总体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书法创作过程中应遵循的法则。第二部分讲述书法作品中的各种外显形式,体现书法的精神意蕴。第三部分对于书法作品的雅俗之辨。第四部分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和必要条件。第五部分书法在不同的时代,演绎不同的审美要求。第六部分书法传承当以继承经典为前提,结合个体特点,书法作品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书法创作;书法意蕴;书法雅俗;书法风格;书法审美;书法传承
纵观古今书论著作和优秀书法作品,以多如牛毛、广如瀚海喻之不为过,其理论观点之博大精深,审美视角之独到精微,作品风格之鲜明不羁,视觉形式之丰富多样......唯扼腕感叹前贤学书之用心良苦。
然书法之高下优劣,自古至今,众说纷纭,莫宗一是。今据我砚田耕耘廿余载之所感,谈几点对书法的粗浅看法,不当处请诸同道不吝斧正。
书法创作,须以自然为前提,遵循自然万物的客观规律,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提出了客观自然和主观个体之间的关系,但客观自然和主观个体间的关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时代进步、认知方式和审美角度的转变而转变。书法创作前在书写内容、用墨用纸、创作基调、章法形式、落款用印等方面进行定调和谋划,创作中,对书写用笔、空间、节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理性把握。一定要经历书家平时的感悟积累、演绎内化、删选沉淀、整体安排、概括提炼、合理宣泄等漫长的学习过程,才能创造出气韵生动、独具匠心、整体和谐、节奏合理的顺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作品。
书法意蕴,其源于心灵,用一种抒情写意的方式表达,感受直线的阳刚、曲线的柔美、顿挫的激昂、迟涩的凝重、疾徐的节奏......透过作品中的方圆、开合、疏密、大小、正欹、疾迟、枯涩、浓淡等对比,体悟书者之品德操守、精神理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内质。其书或俊朗清丽,令人心情愉悦,耳目一新;或古朴雄强,令人亢奋激越,斗志昂扬;或儒雅秀逸,令人倾情膜拜,心生爱慕;或恬淡静穆,令人从容散淡,肃然起敬......“书如其人”的说法,也许在这里才是最恰当的注脚。
书法雅俗,即“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谓也,这里用来描述雅俗之别。雅在格、雅在气,品操高洁,胸有万壑,思虑清旷而无尘俗气,下笔似不经意,但平淡简远、朴素率真而又不失自然灵动;气质雅逸、仙风道骨,虽万千变化而不逾矩者,雅极也。沽名于书者,胸无点墨,斤斤于外像,矫揉造作、一味造怪取宠,胡涂乱抹,以致春蚓满纸,其俗在骨。唯读书明理,静心修炼,否则无药救也。
书法风格,就是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征,作品通过独特的创作思维和角度,用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筆墨方式、笔画质地、章法结构等完成有别于他人的作品。风格是书家性情的自然流露,是长期的书法创作实践和摸索中自然形成的,书者应具备超乎常人的主观审美意志、自信心以及求异能力,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语言。不能刻意求变,一味张扬跋扈,而沦为怪异低下的江湖习气。中国几千年的书法演变,里程碑式的开宗立派书家众多,其作品皆以特立独行的风格彪炳后世。“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面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就是从风格和审美的角度诠释了这个道理。
书法审美,是书法艺术中对美的要求。著名书家白蕉先生认为书法的十大标准为:形态美、质地美、韵律美、力感美、气势美、结构美、章法美、意境美、风格美、自然美。这十大标准基本概括了书法审美的各个方面。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书者,审美习惯和视角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清代著名书画家石涛当时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要求书画艺术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角度等差异的影响下,广大书法爱好者不能墨守成规,唯有正确把握时代的主流审美意识,严格遵循书法发展的自然规律,进一步拓展新的审美领域和空间,才能更好地看清书法发展方向,才能引领书法的潮流。
书法传承,书法艺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粹,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草书等不同时期,书写材料由甲骨、竹木简、布帛丝织到纸张,表现手法从凿刻到书写,因此,书法的传承不是从简单的外在形式上继承和发展。应当认真梳理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主要脉络,认识各个时代的书法审美特征,吸纳古典书法作品中的营养,建立系统的书法学习体系,用之于实践创作,以他山之石来借古开今。明确传和承之间的密切关系,做到有清晰的传承思路。假如没有传统书法经典的滋养,书法传承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唯深植于传统之壤,才能根深树正叶茂。
书法之路漫漫,吾辈当以虔诚之心、敬畏之心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