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清明》创作时间考辨

2017-10-17赵瑜梦肖瑶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9期
关键词:黄庭坚

赵瑜梦+肖瑶

摘要:关于黄庭坚名作《清明》的系年,各家说法有异,却无明确考证。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作于熙宁元年黄庭坚赴任前返乡时期;2.作于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期。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时期内诗人的交游活动、思想状况和诗学创作,可知第一种观点更为可靠。

关键词:黄庭坚;《清明》;创作时间

黄庭坚的七律《清明》凭借奇崛巧妙的对比与别出心裁的用典,堪称山谷诗中的佳作,然而该诗的创作时间至今仍存争议。

1987年版的《宋诗鉴赏辞典》中,吴调公先生赏文认为黄庭坚于被贬宜州后,“寄居在城头一座戍楼的破败房子中”,作《清明》一诗“期之以旷达,大有万事成尘之想”[1]。而杨惠芷、李婕的论文《也无风雨也无晴》则认为《清明》一诗成于作者晚年时期,并据创作时间再探本诗主旨。任渊等注的《山谷诗集注》中,此诗系于熙宁元年戊申之下,并言“是岁山谷赴叶县尉,九月到汝州”[2]。2015版的《宋诗鉴赏辞典》中,此诗改录刘竞飞赏文,文初便明确任渊注本观点。郑晓勇编著的《黄庭坚年谱新编》亦将此诗收录于熙宁元年,未作注释。黄宝华先生所撰《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中认为,《清明》作于熙宁元年,“流露出庄禅化的思想倾向,由此见出他很早就确立了人生哲学中持节与超旷相交融的基调”[3]。杨庆存先生在《黄庭坚与宋代文化》中,将《清明》视为黄庭坚早年超然出世之作。莫砺锋先生则通过《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一文提出该律诗乃其三十岁以前所作。

综上,学术界对此诗的创作时期显然更多偏向山谷早年。本文亦力主此诗乃黄庭坚于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清明时节所作,笔者爬梳相关材料,对比分析两个时期具体情况,初步归其因于三个方面:交游活动、思想状况和诗学创作。

一、交游活动

先谈第二种观点,《清明》一诗作于黄庭坚贬谪宜州期间。据《黄庭坚年谱新编》可知,黄庭坚于崇宁二年(1103年)因《承天院塔记》被诬告,十二月十九日出发赶赴宜州,途经潭州、衡州、永州、全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年)农历五月十八抵达宜州,然而崇宁三年的清明乃农历五月十二,故非此年之作。黄庭坚到达宜州后,遭到当地官员刁难,所幸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十五,山谷崇拜者范廖从成都赶来,伴其左右直至去世。山谷此年作有《乙丑家乘》,五月前十九天都有记录,只缺初六那天,而由初七“自此宿南楼,范信中从之”可推知初六或为搬迁之日。崇宁四年的清明乃五月十一,山谷在五月的日记中并未提到有关清明的任何活动,故山谷于此年作《清明》的说法无从查证。况且自范廖投山谷后,五月十五欧阳佃夫从柳州到宜州,山谷的交游活动日益增多。此时山谷的作品几乎都与同友人的交往游历有关——答信如《答李几仲书》,赠别如《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和诗如《和范信中寓居崇宁还雨二首》,又有宴集作《南乡子》,若《清明》作于此时期则不免显得突兀。

再论第一种观点,《清明》一诗作于黄庭坚中举后赴叶县上任前的返乡省亲时期。据《黃庭坚年谱新编》可知,山谷于治平四年(1067年)春中举,返乡途中作三首律诗:《初望淮山》、《新息渡淮》、《光山道中》。其中,诗句“紫燕黄鹂已夏深”表明创作时间乃当年夏季,显然清明已过,而且山谷在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才到汝州,由此推知此诗确有可能作于次年五月十二的清明。另外,清明是祭扫祖先的佳节,此时黄庭坚正处返乡时期,比起之前观点中的身处异乡,祭扫之事相对显得更为合理。同年,七律《何造诚……故作浩然词二章赠之》其二有云:“万物浮沉共我家,清明心水遍河沙。吴钩狂象听人语,露地白牛看月斜。小雨呼儿艺桃李,疏帘帷客转琵琶。尘尘三昧开门户,不用丹田养素霞。”此诗提及“清明”,而“小雨呼儿艺桃李”又与《清明》中的“桃李笑”“雨足娇原草木柔”遥相呼应,时节相合,气候相合,故依日常惯例而言,笔者此番推测虽是主观臆断,但也不可全盘否定。

二、思想状况

《清明》一诗蕴含着作者一定时期的性情与思想,通过比对山谷早年和晚年的思想状况,可大致推断出该诗创作的所适阶段。《清明》的首联和颔联皆是描绘天地间的自然景象及其带给人的主观感受。颈联的两句用典看似与上篇断裂,实际却与清明祭奠场景相通,且又将“人乞祭余”和“士甘焚死”进行对比,讽刺靠乞食而作威作福的无耻之徒,颂扬拒绝高官厚禄抱树而死的贤者。尾联直发议论,“用一种类似于虚无主义的论调”[4]作结。然而,吴调公认为山谷作诗之意在于批判趋炎附势的新党,赞美不改操守的苏轼、秦观等人,“更主要的是对当时小人当道、政治黑暗的愤慨”[5]。这种解读依据文本本身来看有一定道理,但与黄庭坚晚年思想有出入,据此笔者将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谈。

《清明》一诗通过典故含蓄地表达出黄庭坚不愿曲节致仕而有意归隐的思想,虽然各家对尾联所持观点莫衷一是,但其毋庸置疑抒发了山谷对人生的思考。以此比照山谷晚年被贬宜州之作《虞美人》,这首词是崇宁三年冬或四年春时山谷赏梅感怀而成,末句“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慨叹少年豪情在十年贬谪中消磨散尽,山谷在此抒发的多是绵邈深沉的愁绪,而非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亦没有归隐之意。此外,同时期的山谷作品《寄黄龙清老三首》中“清愁忽遣化人来”,《青玉案》中“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予去岁…戏成一绝》中“落花飞絮转愁人”,《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中“搅枯肠”,《信中远来…》中“何如浮大白,一举醉陶陶”,《和范信…》中“遣闷闷不离眼前,避愁愁已知人处”“且作五里公超雾”,《乞钟乳于曾公衮》中“刀圭勿妄传,此物非碌碌”,《南乡子》中“万事尽随风雨去”“白发簪花不解愁”。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山谷诗的抒情趋向:从日常愁绪中寻求超脱。山谷晚年诗歌内容儒释道三家交汇,思想更为圆融,心境更为平静,处事态度也更为敦厚沉稳。山谷“随着佛教大乘精神与‘不二思想的熏习”[6],不再执着于做官还是归隐的选择,转而以任运自放的禅风化解内心积蓄的愁情,因此《清明》诗中所蕴含的归隐倾向与黄庭坚晚年的思想内容不合。另外,吴调公认为山谷将讽刺新党的愤激寓于诗中,甚至直抒对当时小人当道、政治黑暗的愤世嫉俗之情,这显然也异于黄庭坚晚年的圆融老成之心。历经乌台诗案、修史罹祸以及因《承天院塔记》被诬,山谷出于畏祸心理,断然不会再有如此激进之作。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此诗与山谷晚年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内容存有断裂。endprint

反观黄庭坚少年中举时期,《初望淮山》、《新息渡淮》和《光山道中》三首诗皆为其返乡途中的典范之作。“京城无处不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直抒厌恶京城喜爱江南的思想,“中田耕者自高闲”、“劳歌一曲对青山”更能体现山谷对归隐山水的向往之情。熙宁元年,《古渔父》云“四海租用人草草”,《次韵戏答彦和》甚至直接点明“江湖归去做闲人”,它们都与《清明》传达出一致的归隐之思。再看山谷滞留乡间时所作的《徐孺子祠堂》,诗中黄庭坚因徐孺子祠堂香火冷落而感慨世风颓败,失望之余却依然相信高风亮节之士未曾绝迹,语句间隐然有自喻之意,这与《清明》中用介子推典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与《清明》“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同为山谷议论人生价值之句,用庄子虚空无为的思想化解人生矛盾,进而追求超脱之境。这种思想在《何造诚作浩然堂陈义甚高然颇喜度世飞升之术筑屋饭方士愿乘六气游天地见故作浩然词二章赠之》中表现得更为尽致,从“万物浮沉共我家”、“百年世路同朝菌”可见黄庭坚早年受佛道思想熏陶,其作品已然形成一种持节与超脱的人生哲学。就这一层面而言,《清明》一诗的内容与山谷早年思想更为契合。

三、诗学创作

《诗林广记》有云:“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以来,一人而已。”[7]宋人早已注意到山谷诗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不少学者亦将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期。莫砺锋先生认为山谷早年之作“求奇而未稳”,“在选事用典和造句对仗方面都别出心裁,奇特不凡,但也有刻意求奇而欠稳妥”,而其晚年之作“平淡质朴”,“不但词浅意深,以浅驭繁,真正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老成境界”[8]。钱志熙先生则认为山谷早年之作“诗格平浅”,“章法松散,句法粗芜,缺乏变化,尤其是一些议论、说理的作品”,晚年之作“脱落了不少出奇斗的习气,而达到了一种工夫深处的平夷”[9]。笔者由此总结出黄庭坚创作的时期特征:早年奇崛硬瘦,晚年自然平淡,这种差异鲜明地体现在山谷诗的章法、用事等方面,通过对比黄庭坚早年和晚年两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亦可考证《清明》的创作时间。

熙宁元年前后,山谷诗在章法上跳跃性极强。例如,《古渔父》首联描绘秋雨之景并塑造老翁形象,颔联所运用的两典构句与上联全然无关,而颈联又重述渔父,尾联空发议论,以“太平常在碧波中”的纵横声势将意境荡开。此诗布局既非顺叙又非逆挽,思路无所依凭,突然而至,却也因此显得章法句法新奇。然而诗中用事却很突兀,“范子归来思狡兔,吕公回意亦非熊”,以典造句,虽意脉与诗意相合,仍颇有刻意之嫌。

再观宜州之作,山谷求奇好硬的锋芒渐收,诗作展现出一种圆融老成的态势,结构也更为严整,现世状态与发散思维在磨合之中趋向平稳。以《寄黄龙清老三首》其二为例:“风前橄榄星宿落,月下桄榔羽扇开。静默堂中有相忆,清江或遣化人来。”此诗结构顺畅,从风前月下至堂中忆人,都由中秋之思的线索串联而成,自然协和。诗中用典亦融于意境,不显刻意,自然独到。

以此为基础重观《清明》一诗,首联便在对比中急转直下,上句明明还是清新愉悦的“桃李笑”,下句转而直述“野田荒垅”的凄寒愁苦。只此語意未足,颔联笔锋再转,展现万物复苏之景,正与上联的野田荒垅与后联的蓬蒿荒丘形成鲜明对照。同时,“雷惊天地龙蛇蛰”甚是奇崛,下句却又极富阴柔,天地间柔与刚的自然景观凝于一体,颇具新意。此诗安排出人意料,突破了常规的心理定式,尤其从一个情境迅速跳跃到另一个情境的章法正与山谷早年奇峭的诗风相合。况且黄庭坚在此诗中亦是以典构句,典故虽与清明、寒食相联,但借用感仍然十分明显,显得相当刻意。从这一角度看,《清明》一诗并不符合黄庭坚晚年诗作的艺术风格,而更趋向其早年诗作特征。

综上,《清明》乃黄庭坚于熙宁元年(1068年)清明时节所作这一观点更符合实际,不论是山谷的交游活动、思想内容,亦或是创作风格,都偏向于此。

清明 (压下平声十一韵 尤)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对仗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对仗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黏:田-惊 足-乞 甘-愚

参考文献:

[1]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80.

[2]黄庭坚撰,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5:717.

[3]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4]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7:622.

[5]同1,第581页.

[6]韩经太,等.中国诗歌通史·宋代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6:284.

[7]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812.

[8]莫砺锋.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阶段[J].文学遗产,1995(03).

[9]钱志熙.黄庭坚分期初论[J].温州师范学报,1989 (09).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庭坚
白饭、皛饭与毳饭
苏东坡与黄庭坚:从陌生到相知
戏题
从棋品看人品
从棋品看人品
从棋品看人品
可惜苏轼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蝶蚁之祸
蝶蚁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