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反映的男性服饰

2017-10-17王刚

卷宗 2017年26期
关键词:河西服饰

王刚

摘 要:嘉峪关新城魏晋砖壁画墓出土的砖壁画中描绘男性服饰的冠帽帻巾、服饰、佩饰与魏晋时期的中原不同,受嘉峪关地区气候和多民族聚集及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服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

关键词:河西;魏晋墓砖壁画;服饰

魏晋时期,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下,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成为汉民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性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与中原不同的是,嘉峪关地区因其地处地域气候不同和多民族聚集及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服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尤其民族间的相互交往使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服饰出现融合的迹象。

1 冠帽帻巾

古代汉族人民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无论男女,均为长发。为了行动方便,需将头发固定,于是出现了冠帽帻巾等男子头上的饰物。

古人二十岁以前垂发,称为髫。头发长了,就紧靠着发根扎在一起,散披于后,叫总发。若扎成左右两束,叫总角。贵族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仪式,即冠礼,以示成年,庶民百姓20岁时不加冠而以巾包头。奴隶则剃发。冠由冠圈和冠梁组成,主要为固定发髻。戴冠时,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处,以纚(一块整幅六尺长的黑帛)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再以笄(细长的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一般是竹子做的。)贯穿冠圈和发髻,将冠圈两旁的丝绳在下颌处打结,以定冠。古人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魏晋时期,冠成为官吏的专用物品,使用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冠的种类较多,基本沿袭秦汉,主要有: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武冠、高山冠、法冠、却敌冠、樊哙冠等。 通天冠是皇帝所戴的冠饰, 远游冠为皇太子及宗室诸王之冠,进贤冠为文官的冠饰,以梁的数量体现等级品位,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武冠,又名武弁、大冠、繁冠、建冠、笼冠,为武官及皇帝侍臣的冠饰。高山冠为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的冠饰。曹魏明帝时以其制似通天冠、远游冠,将高度降低。法冠,又名柱后、獬豸冠。为侍御史、廷尉等执法官的服装。却敌冠和樊哙冠均为皇宫殿门卫士的冠饰。

曹魏西晋时,冠虽较正式,地位较高,但在嘉峪关一代并不多见,此地常見的是帽帻巾。说明嘉峪关地区并未有较大官员,主要是一些地位较低的官吏。《晋书·舆服志》载:“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古者冠无帻,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纚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六号墓中室西壁出行图画三人,中间一人穿皂缘领袖中衣,戴一种尖顶、形似合手的帽,称帢,亦称帢帽。此帢的形状有分歧,一前一后。帢,使用方便。相传东汉末年,曹操为解决将士的服饰问题而创制。当时物资缺乏,戴不起考究的冠帽,鹿皮短缺,不足以使每个将士都戴皮弁(鹿皮制成的帽),就仿照皮弁的样式,用缣帛(缣为并丝而织,极细密。帛为厚的缯)等材料制成帢,帢的前面加一条线缝,用以区别前后,染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别贵贱。帢最初用在军中,后礼教废弛,士人以放诞为尚,社会上亦有应用。新城七号墓前室西壁出行图和中室东壁宴饮图中也有戴帢的画像。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中有众多戴黑介帻的官吏,典型的有新城一号墓前室南壁东侧宴饮图中段清戴黑介帻,五号墓前室东壁出行图中前边四位导从皆戴黑介帻。帻,一种便帽,它的作用是盖住发髻。最初指包裹头发的头巾,后演变为帽。为地位较低不能使用冠者的头饰。魏晋之时,帻主要为低级官吏的头饰,也是着冠者冠下面的衬垫物。帻主要分为介帻和平上帻两类。介帻的顶部如屋顶,为文吏所用;平上帻顶部平坦,为武官所用。此外,还有儿童戴的无顶的帻,表示尚未成人;赤帻,为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戴。

巾,包裹头发所用,其用法是用整幅的布向后包裹头发。初为庶人百姓的头饰,后来,文人雅士以戴巾为风雅,于是,着巾不分尊卑贵贱。巾可作为常服,也可作为戎服。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五号墓前室东壁出行图中墓主人所戴的就是巾,这种巾称为幅巾,无角,是用缣做成的。前室南壁西侧宴饮图中亦有戴幅巾者二人。此外,还有角巾,即巾之有角者,四方形;葛巾,用葛布制成,有两角,一左一右。新城一号墓前室西壁宴饮图中坐起第二和第四戴角巾,右边二人戴葛巾。多数农人所用的巾更为简单,把髻扎起即可。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三号、五号、七号墓砖画出行图中有戴匈奴式尖椎顶兜鍪,有耳护,顶部中心竖有长缨的帽子。这是军士所戴除帢、帻、幅巾外,比较常见的帽饰。

2 服饰

魏晋时期的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是一种长的袍服。这种袍服,源于秦汉时期的深衣,是文武百官的主要服装,一年四季都穿。袍服长至脚背,有表有里,有绛、黄、青、皂、白五色,常用绛色袍。袍服宽衣大袖,袖端收敛,并装有祛口。在袍服内衬有领、袖颜色与袍服不同的中衣,主要是皂缘中衣。袍服衣料由朝廷供给,其质地有锦、绫、纱等,图案有鹤、兽等。袍服的穿着方法是右衽,即右衣领在上,左衣领在下,右领压住左领使左右两衣领交叠呈鸡心状,到腰部将右领下角的衣带与左腰侧的衣带系在一起打上结,然后腰部系带。如新城六号墓中室西壁出行图画中三人,前一人穿袍戴帻持笏,中间一人穿袍戴帢捧剑,后一人穿袍戴帻持笏,三人袍服样式相同,皆皂缘领袖中衣,鸡心领。袍服表里之间絮丝绵和乱麻,则可以御寒。袍服若没有里子,就是单衣,在天热时穿着。袍服外面系的带有大带和革带两种,大带用以束衣,用丝做成,并饰以黑边,有在带上饰金、玉的,称金代、玉带。革带用以佩物,不直接系在身上而是系到大带上。大带结住后余下下垂的部分称作绅,绅垂长三尺,可以提起来临时当作记录本。古代常提的绅,实指官员的装束。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中的农人、家庭侍者多以适合劳作的袍裤为主,衣料一般用麻、褐、绢布,自织自制。褐是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不光华,而且不暖。百姓的袍服为短袍,长至膝盖下方,衣袖较为合身,其穿着方法与官服几乎一样。裤子肥大,裤腿下扎口。这种裤,古代写作绔、袴,与现代的裤并不相同,《说文》:“绔,胫衣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指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系在腰间。和袍一样,为了御寒,裤可以做成夹的,絮进丝绵、麻等。也有一些贫寒者甚至连裤都没有,如新城六号墓前室南壁东侧犁地图中的农人、新城一号墓前室南壁东侧宴饮图中的仆人。还有如新城五号墓前室东壁畜牧图中的牧人上着袍服、膝下绑腿。此外,众多狩猎者的服装与前述有所不同,皆短袍瘦裤。这种袍长及胯部或膝部,裤管窄小,十分便利,显然受游牧民族服饰影响。如新城七号墓前室东壁狩猎图中的猎人服装。endprint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三号墓、五号墓、七号墓出行图中军士着戎服,即军服,常见的是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颜师古《急就篇注》载:“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袴褶传入汉族地区后,被作为戎服,军中将士皆穿。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小袖衣,下身穿瘦腿裤。不过形制有所变化,改左衽为右衽,有些改为圆领。这里的袴是满裆裤,与现在的裤类同,便于骑马行进。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袴褶除作戎服外,其他场合穿用者亦很多。《魏志·崔琰传》记载,魏文帝为皇太子时,穿了袴褶出去打猎。晋朝将袴褶规定为戒严之服,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晋书·舆服志》载:“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摽,摽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

戎服除袴褶外,还有铠甲。当时的铠甲主要为筩(筒)袖铠,一般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鱼鳞纹甲片由金属制成,龟背纹甲片由皮革制成。其形制是把胸背甲片联缀在一起,肩部向下有不长的筩袖,这种筩(筒)袖铠从头上套穿,坚硬无比。

3 佩饰

魏晋时期,人们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区别身份等级。男子的佩饰主要体现在官员身上。

官员的佩饰一般有印、笏、白笔、紫荷、佩剑等,主要是作为朝服的附件。文武官员都佩有印章,用印绶贯穿佩于身边,绶的颜色不同,可以反映品级高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七号墓出土一件印章,碳精石制成,略为正方形,无纽,印侧有一横穿孔,顶部有一阴刻虎纹,前方为一阴刻朱雀,后方为一青龙。文曰“王霑印信”,应是墓主人的私章。此章印侧的横穿孔应是用来穿印绶的。印章、印绶装入一皮制鞶囊,缀于朝服腰间右侧革带。鞶囊上秀虎头,又称虎头鞶囊。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六号墓中室北壁西侧和中室西壁出行图中各有二佐吏捧笏前趋,此可见证官员佩笏。笏为官员上朝时手中所执用来记事的板,当时称手版,尚书令、仆射、尚书的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仍称笏。笏多以竹、木制成,也有以玉、象牙等制成的。有事时,把笏缙之于腰带,所谓缙绅之士者,缙笏而垂绅带也。魏晋时的文武官员皆佩剑,但只是作为一种威仪。西晋规定官员上朝时禁止佩带真剑,而以木剑代之。《晋书·舆服志》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晋世始代之以木。”新城六号墓中室西壁出行图画三人,中间一人戴帢,穿皂缘领袖中衣,捧木剑前趋,与史书记载是一致的。

參考文献

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3.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4.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5.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6.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1989年

8.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张承宗、魏向东:《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0.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11.华梅:《古代服饰》,文物出版社,2004年

12.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85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西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