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发展策略研究

2017-10-17乐璠

卷宗 2017年25期
关键词:歌剧艺术

摘 要:中国歌剧诞生于上世纪20世纪20年代,它在借鉴西洋歌剧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民间歌舞音乐和戏曲音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出了数量众多的优秀剧目。但在如今激烈市场经济竞争的复杂局面中,中国歌剧发展不容乐观,本文针对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歌剧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从歌剧创作,院团管理,政府调控三个方面给出策略。

关键词:中国歌剧;策略

1 中国歌剧简介

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艺术形式中,歌剧是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文化艺术元素高度熔铸于一身并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艺术,它是起源于西方的三大戏剧种类之一。17世纪时,西方歌剧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然后很快传遍欧洲各地和西方各国。18世纪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而中国歌剧,也有着自己的发展的历史,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对白并重,也属于“歌剧”的性质,但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真正的中国歌剧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的,它是在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歌舞音乐和戏曲音乐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形式。

2 当今中国歌剧发展面临困境

近年来,中国歌剧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经远远没有当时的歌剧在人民群众中间影响大,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国歌剧也已经慢慢远离了人民生活,变得曲高和寡起来,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

1.流行音乐对中国歌剧的冲击。

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大量的港台流行音乐传入大陆内地并迅速占有相当一部分的音乐文化市场,年轻人受此影响开始推崇这种音乐类型。而作为高雅艺术的歌剧逐渐受到市场的冷落,从而造成中国歌剧这门艺术的一蹶不振。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流行音乐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占有市场份额,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所喜爱的群众艺术,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歌剧则离我们越来越远。

2.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对歌剧的阻碍

西方歌剧是中国歌剧的源水,西方歌剧的大多数咏叹调都是用美声唱法来演唱,美声唱法其实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发声方法,但是中国老百姓对这种国外传来的美声唱法有很深的误解,他们眼中的美声唱法是让人听之生畏的,是不美的,再加上美声歌曲大多用西方语言如意大利语,法学,德语等等为主,大多数老百姓听不懂,使得他们对于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敬而远之。

3.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中国歌剧影响

1966年经济学家鲍莫尔和鲍恩通过对美国表演艺术行业与其他生产行业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表演艺术:经济困境》一书,在此书中提出了著名“鲍莫尔原理”。他们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了艺术产品成本日本增加致使表演艺术所面临的挑战。在书中指出“由于不同的行業的生产力提高速度不尽相同,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有所变动,得益于生产力提高机会多的产品就显得更便宜。如一些制造业,工人的劳动效率每29年翻一倍,但这对于表演艺术是不可能的,表演艺术行业(如歌剧行业)在其他行业的竞争中出于劣势,因为表演一部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和18世纪时期一模一样,甚至更多。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生产力普遍提升的情况下,与消费者所消费的其他商品相比,表演艺术所花成本在不断上涨。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表演艺术产品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中国歌剧作为一门典型的表演艺术,在社会中也参与其他行业特别是其他文化休闲行业(如报纸业,电视业)的竞争,中国歌剧由于得不到生产力提高的机会,因此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有中国歌剧在社会生产力普遍发展情况下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4.歌剧曲调风格缺乏创新

在中国歌剧作品中一直把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看作是中国歌剧正统演唱方法,但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演唱的歌剧咏叹调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态度。而且中国歌剧很多是“大歌剧”,“正歌剧”这样的严肃歌剧,中国歌剧创作者不善于将通俗音乐元素融于高雅歌剧之中,不善于处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歌剧舞台上也缺少像王燕,谭晶这样的能将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跨界歌剧人才。所以,许多观众在欣赏中国歌剧时候,总会产生“听不懂”或者“唱的好,但不知道好在哪”的想法。

5.重获奖,轻票房

由于特殊体制和历史原因,我国的歌剧表演艺术资源一度归属国家所有,并有国家经营。中国歌剧产品分配也体现国家意志。歌剧院团的一切活动围绕上级意志展开,因此很多院团把上级颁发的奖项看作第一等大事,很多歌剧排演不看重票房,而是看重获奖(如梅花奖,文华奖等)很多花费了一整年甚至数年排演的歌剧得奖后便封存不再演出,导致艺术生产效率极低。

3 中国歌剧发展策略

随着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歌剧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进入市场竞争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解决中国歌剧市场化运作面临的困境,必须从歌剧创作,院团管理,政府调控等方面来着手解决:

1.歌剧曲调风格上的创新

中国歌剧一直以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为主,我们可以在保持歌剧艺术水准的前提下在歌剧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中,融入现代的通俗音乐元素,使得中国歌剧音乐风格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使观众更容易接受,也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比如在1964年空政文工团排演的歌剧《江姐》中,因为借鉴传统戏曲经常在歌唱时句尾后有延长音也称之为拖腔,从而进一步将某种特定的情感表现得更深,更细。而2012年总政歌舞团创作中国歌剧《运河谣》时,作曲印青一改传统民族歌剧中拖腔繁琐部分,让曲调听上去更加明快悠扬,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而女主演雷佳的演唱也是在民族唱法中融入通俗唱法,更容易被年轻观众接受。

2.歌剧呈现方式上的创新

在中国歌剧的呈现方式上,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新的呈现形式,新的技术,新的画面可以将年轻人吸引到歌剧院。如采用3D数字技术进行舞美设计,让,观众在欣赏中国歌剧的过程中能产生身临其境的独特奇妙的视听感受。再如,在演出特定的歌剧时,可以采用实景山水代替舞台,演出实景山水中国歌剧。 同时结合具体歌剧,我们还可以在舞台表现方式上融入一些其他的艺术形式,让观众产生新鲜感,如曲艺,魔术,甚至现代的时装模特秀,都可以根据歌剧内容灵活地融入进去。

3.积极引导中国歌剧产业与其他门类产业融合发展

院团应该积极引导中国歌剧产业与其他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如中国歌剧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开展“歌剧文化寻根游”项目,或在有歌剧内容有关的旅游景点安排中国歌剧演出活动,这样既以鲜明生动的方式介绍的景点的特色,又推广了中国歌剧,做到旅游产业和中国歌剧产业相互带动发展。如中国歌剧可以和动画产业相融合发展,用动画的形式来传播中国歌剧,不仅改变了以往剧院演出的单一传播方式,而且采用的动画的形式,使整个剧看起来色彩绚丽。造型新颖而富有童趣,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同时,中国歌剧还可以和电影产业,广播剧产业等等相融合,做到产业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融合。

4.积极推行中国歌剧演出“低票价,长档期,零赠票”战略

中国歌剧院团应该积极推行“低票价,长档期,零赠票”战略,我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市场一度盛行“高票价,短档期”战略是一个非常短见,急功近利的做法,而且赠票现象严重,赠给“内部人员”票很多,使得售出票的票价大幅增加,这既不符合歌剧票务营销的规律,也严重违背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国情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只有切实实行“低票价,长档期,零赠票”战略,做到“零赠票”,从而拉低每张票的平均价格,才能使得我们广大的工薪阶层拉回到歌剧院,也才能迫使某些制作人,院团长积极提高歌剧剧目本身的艺术质量,而不是在投机取巧上绞尽脑汁。

5.建立完善法律体系,提供中国歌剧产业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

以往在中国歌剧的制度保障方面,大多数以文化政策为主,与中国歌剧有关的法律却非常滞后,除了《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等几部法律有所涉及中国歌剧行业的法律外,中国歌剧行业大都以政府颁布的行业管高管理理条例为最准则,国家对于中国歌剧行业的立法严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快中国歌剧行业立法步伐,结合中国歌剧行业的发展实际,研究和制定中国歌剧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此外在法律建设基础上还有待完善文化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效能。6.积极培养中国歌剧市场主体

政府必须重塑中国歌剧艺术领域的市场主体,从政策和制度安排上赋予中国歌剧院团或企业明确的市场定位,赋予中国歌剧院团或企业独立的利益追求和自主经营的权力,建立健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尽快脫离行政级别和行政角色,建立开放的以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运行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明晰的产权关系,以产权管理为纽带,推动一批中国歌剧院团由行政性集团向资产性集团转变。、

7.倡导中国歌剧艺术教育

政府应大力倡导在学校进行中国歌剧高雅艺术教育,,制定高雅艺术教育的规定和措施,加强对于中国歌剧高雅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引导。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高雅艺术教育,把当代青年学生培养为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青年人才。而且为未来中国歌剧艺术产业培养了忠实的或者潜在的消费者,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8.积极调动和发挥社会中介的作用

西方的表演艺术行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对弥补市场体制中的不足和政府管制的缺陷具有积积极效能。因此应积极发挥“中国歌剧艺术协会”的作用,有针对性的推进歌剧行业中介组织和艺术基金会的建设,赋予中国歌剧行业协会相对独立的职能和权限,强化中国歌剧行业协会在发展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作用,以提供文化艺术创新所需的多样化发展空间。

9.采用现代企业营销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国歌剧营销

中国歌剧一直以来不太注重打造品牌和进行宣传,营销能力没有跟上团队创作能力。中国歌剧院团应该进行现代传播媒体的立体化宣传,通过广告,新闻,营销推广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及终端传播等各种渠道向社会进行中国歌剧艺术的传播。积极引入先进经营理念和市场营销方式,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和经营创新,通过打造特定的中国歌剧剧目或国内外巡演继续巩固品牌效应等方式进行宣传和产业化运作。

参考文献

[1]居其宏.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当下现实与振兴之道[J].艺术百家,2011.

[2]单洁.浅析中国歌剧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0.

[3]决策[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B3%E7%AD%96

[4]王家新,傅才武.《艺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5]居其宏.高规格低投入的精品—评07版歌剧《原野》二度创作[N].音乐周报,2007.

[6]金湘.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14.

[7]居其宏.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歌剧和音乐剧[J].人民音乐,2001(9).

[8]韩荣荣.歌剧《运河谣》的演唱特点及人物形象塑造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乐璠(1990-),男,安徽六安人,艺术学理论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艺术经济学。

猜你喜欢

歌剧艺术
走进歌剧厅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