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把贵州带给世界

2017-10-17戎平

当代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黔西南半山布依族

戎平

著名诗人牧之出色的经典诗——《在下水大佛边沉思》,给2016年诗坛带来一片风景、一座灯塔和一座通向幸福人生的桥。

牧之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诗歌写作,写意手法将贵州元素、黔西南地理坐标隐入诗歌内层,借鉴云南大理、西双版纳、丽江接轨泰国、缅甸和新加坡发展旅游经验,介绍贵州名胜旅游景点历史背景、事件和故事。《在下水大佛边沉思》《想起半山亭》《穿行招堤》《回首泥凼》《伫立放马坪》《海雀的树》《走过二十四道拐》等诗,建构大贵州、黔西南和黔北山地旅游资源、地理与风土人情,简称“贵州元素”。牧之用陌生化的写意画面,向京津沪苏浙闽鲁粤港澳台发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美地区,介绍贵州国际山地旅游有氧运动的团体旅游和自驾游项目。但他的诗是艺术、意象的,淡淡的国画般的写意,充盈一种迷人吸力,把世人的目光引向贵州高原那一片高山中的绿油油森林和河泊。

《在下水大佛边沉思》《想起半山亭》两诗,是牧之有迴于他人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艺术型抒情诗,有一种典型意义,即贵州元素背后,写意抒情诗语隐藏贵州历史的深厚的文化内蕴、故事,同时是一盏明亮的人性之灯。“下水大佛”是距贵阳市中心16公里处一座依涝河而凿的天然大石佛,据考证石像头部比乐山大佛高5米,作为地理文化坐标,下水大佛为世界上第一大佛像。《下水大佛》写作,牧之吸纳了中国古典文学和国画艺术的长处,“大佛”描叙留下现代派国画的留白。诗人对大佛“镇除水魔”敬畏,大佛“在下水/一些因果在树荫里酣睡/月光也没有回来/只有清风送来晨钟暮鼓/让佛择一处风水筑庐而居”。牧之赞“下水大佛”的终极目标,鼓励青年人、中年人通过对贵州历史、地理和经济的了解及学习,知道下水大佛的来历和故事,学习1000年前年届6旬的海能法师来贵阳乡间开凿下水大佛为当地农民镇除水患的不辞劳苦的精神,直至付出生命。诗人发掘“下水大佛”的人文精神,远远超过乐山大佛的意义和经济价值。《下水大佛》意义,牧之借海能大师,鼓励更多的贵州各族儿女学一门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技术与手艺,为自己、社会和国家出力,使生命更有意义,《下水大佛》是当代中国青年追求幸福人生的一座灯塔。《想起半山亭》,写黔西南州一座历史地理坐标招堤处“半山亭”,将它扩展为像杭州苏堤、白堤有世界意义的旅游景点。牧之笔下的“半山亭”写了少年张之洞和老年张之洞,写意式的穿越,其画面感的诗意布图如彩蝶飞舞,像春天里飞向北方的小燕子。牧之的出色之处,是其艺术的内敛、控制和低调,而让青年、中年读者沿着“半山亭”、招堤风景走向黔西南安龙古城历史深处,有一个叫张之洞的清朝晚期政治家、改革家兼中国现代兵器(武汉兵工厂)奠基人,他“十一岁时写了行云流水般的《半山亭记》,让半个中国的文人脸上尽失颜色”(黄亚洲《招堤》)。可以说,牧之、黄亚洲两位诗人,同写张之洞,牧之含蓄、意象和空灵,黄亚洲充满电影画面激情、奔放和才情,各有千秋,合力将黔西南安龙古城的“半山亭”和少年张之洞的故事推向了世界。

《穿行招堤》属写意式的古典国画式的抒情诗,淡淡的线条,勾起人们对招堤下荷莲、高原湖泊的神往,眺望招堤远处的高原、森林和飞鸟。诗人用心,希望大家走进黔西南安龙招堤看一下招堤、半山亭和少年张之洞留下的千古绝唱《半山亭记》。同是一条举世闻名的招堤,另一位诗人黄亚洲写得像电影抒情诗画面,热情澎湃;牧之写得柔情万种,像一幅纯朴典雅的国画。“招堤”具有历史、文化和经济意义:白居易筑白堤、苏东坡筑苏堤为保卫西湖附近农田免遭洪水淹没,白堤、苏堤今依在,西湖附近农田变成西湖风景区环湖大道、浙江大学和杭州火车站址,变成了现代化的旅游城市。招堤附近农田还在吗,如果农田还在,招堤旅游价值更有意义,数百年前古人挑土筑成的招堤还在造福高原同胞,像都江堰一样重要。招堤上树木、亭子和古刻,告诉人们少年张之洞从家乡山西随任兴义府太守父亲张瑛来安龙县读书,13岁回原籍山西赶考,考取秀才、举人和进士。兴义人杰地灵,出张之洞、何应钦这样世界知名的人物。“我们不愿想起沉鱼落雁/因为在招堤有莲香绵延不散/有闭月烂漫流连”,牧之笔下的招堤是一幅淡雅的古典国画任人想象,诗人暗示黔西南安龙古城的招堤比杭州西湖的白堤、苏堤还美。这种黔西南元素、符号是唯美主义的精髓,属于一种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牧之写意式的抒情诗,融入山水国画、书法艺术的精髓,抒发诗人心灵里蕴藏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精神:宣传介绍黔西南山地国际旅游的自驾游、登山运动和森林游。他梦想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的绝句或画面,在电影电视摄影技术、手机自拍普及的网络时代难度很大,最终选择继承创新的国画式写意方式介绍黔西南放山坪、鲤鱼坝、燕子洞、泥凼和万峰湖景点极富挑战。牧之写旅游景点的诗,均留空白,让读者、他人阅读和欣赏时,自由地想象黔西南高原那连绵起伏的山峦、穿山而过的河泊、水荡和四周的树木,那一条条美丽的河、一棵棵美丽的树、一座座美丽的山,那纯净的蓝天、白云和略带甜味的山风,山鹰从天空飞过。他把美丽的画面隐藏在空灵的诗语、结构中,古典、简朴和纯净,构成一幅幅淡线条的清秀和富有灵气的国画,建构和扩展现代诗审美磁场。牧之笔下的招堤潜意识是带佛意的画与诗的结合,山、水和树有了神意:“掀开莲的时光/一只鸟与另一只鸟/正在惊喜地邂逅/而我们不愿想起沉鱼落雁/因为 在招堤有香莲绵延不散/有闭月烂漫流连”(《穿行招堤》)。他笔下的黔西南高原森林似一望无边的“绿海”,大自然的造物、恩泽和给予,人类需要虔诚地面对绿海、大山和河泊,“凝神焚香叩拜洗礼”(《绿海遐思》)。诗、画艺术融入宗教、自然和科学元素,它有了一种对未来的寄托、一种生命的成熟、一种和社会融洽的关系。他的山、河和树,变成了一幅幅美的画,一座座有关贵州山水、历史和人文景观的地理坐标。

牧之的贵州旅游景点山水诗,无意间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同胞信奉的佛教信仰融入土地、河流和树林,深层次地表达那块土地上历史、地理和自然景观。因为有宗教元素,牧之的诗有两种态度:一是现代性的人生方向,如《在下水大佛边沉思》《想起半山亭》《此刻在燕子洞》《献给文朝荣》等,用艺术引导人积极向上,做合格的现代人;二是宗教的物质观。诗人对商品社会潮流走向始终是关注的,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因此他的诗歌对卡法、燕子洞、双乳峰、放马坪和海潮寺等地人文景观蕴涵的佛教精神做了艺术表达,犹如杭州西湖上的灵隐寺,因为灵隐寺、虎跑泉、岳王寺、雷锋塔、白堤和苏堤等物衬托了西湖的神湖美景。诗人心里有一颗艺术的菩提树,即布依族祖先信奉的佛教精髓:勤劳、善良和智慧(包含诚实、诚信)。牧之的诗多次出现的菩提树精神,是布依族苗族同胞千百年生存的智慧结晶,他们在农事、手工业和建筑劳动中获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经验。牧之用佛语、佛境和意象,隐去抽象的文本话语,描写贵阳、兴义、安龙和畢节景点的历史、故事、传说和文化背景,在淡淡的线条里隐藏着布依苗家人淡泊如水的物欲观和大胆追求幸福生活的执著精神,如四周大山丛中难得的一块放马草场(《伫立放马坪》),像法国乡村风格的黔派名胜的卡法村落(《卡法随想》),毕节赫章海雀村人在支书文朝荣带领下在石漠化大山上栽树培育成2万亩林海创造一座纯自然的旅游景点(《献给文朝荣》),诗人用每年飞向千里之外的江苏北部、山东和河北沿海地域繁殖后代的小燕子比喻勤劳智慧勇敢的布依族苗族优秀儿女(《此刻,在燕子洞》)。诗语淡雅、清晰和简洁,重点写景物所要表达的布依族苗族同胞生生不息的吃苦精神,他们崇尚善良为本的佛家思想,主张用劳动改变家乡的面貌,介绍贵州布依族苗族民族特性与传统文化,把一个健康环境优美的具有汉族苗族布依族……多民族聚集的生态型的贵州高原展现在世人面前。endprint

牧之写贵州山水的诗是情感之物,技术层面多元、低调和朴素,他超越宗教、艺术和民族的概念,走向人性深处,默默点燃世间每个普通人心中隐藏的向上的热情和创造精神。牧之笔下贵州元素最美处,是他坚守抒情诗现代性的人生方向和人的创造意义,字里行间给贵州山山水水景物注入一种崭新的精神画面:敬畏神灵、宗教,同时以现代人的主体价值观超越传统佛家思想的安贫忍辱负重认命的局限,倡导通过学文化学技术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他在《海雀的山》《海雀的树》中出神入化地表达了“劳动是上苍给人类最大的祝福”这一世界发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海雀”位于黔西与云南北部交界乌蒙山脉,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区,海雀村人在村支书文朝荣带领下用8个冬天上山种树。这里讲一下文朝荣,上级念他种树有功提其任科技副乡长送省委党校培训转国家干部,但他为了把种下的树苗守好育成林而放弃了当副乡长的机会。如今,海雀2万亩林海郁郁葱葱,山泉复出,鸟儿野兔回归山林,成为天然的林海氧吧公园。文朝荣是苗族人、基层村干部,在他身上显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和人生情怀(《献给文朝荣》),像大山一样沉稳、朴实。贵州人美山美水美树美。《下水大佛》窥视人的欲望、弱点,许多人祈求神灵保其经商、炒股和玩麻赢钱是不现实的,是人性误区。诗人由精神的恒定之物,从艺术、宗教层面进入现代人的人性、道德和思想层面,凭借学技术学手艺符号“在下水的春天里学习酿酒放牧种花”实现对普通老百姓的命运、生存环境的改变和人性关怀,诗歌创作视域扩展到面对未来和明天。《下水大佛》这首诗,“它的意义是无限的”(爱尔兰诗人希尼语)。诗的艺术层面,它的艺术性、宗教性完美组合的带音乐符号的诗语,让人们沉静在石像四周的绿山青水环绕的透着太阳光芒的佛境里;这种艺术之美是出色的。诗的人性层面是一盏明灯:它为苦苦寻找幸福方向和祈求神灵的普通人家弟子指引一条宽广的锦绣的洒满阳光的坦途,学水电工厨师装修瓦匠木工美发师修脚师重型卡车驾驶员轿车维修工房产经纪等社会需要的高薪职业。牧之是在与大佛对白时出色的不动声色的批评人的缺点,鼓励人成功,完成正面的现代性人生方向的引导,《下水大佛》于社会甚至于世界有一种广普价值。“下佛大佛”佛像依山开凿者海能法师,当时已是一位60多岁的老者,在他生命最后5年间,耗尽生命的最后气力,完成这座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下水大佛”,其砺志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劳、诚实和善良的象征,其审美价值是无限的、永恒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贵阳“下水大佛”是东方中国佛教文化的象征,是一座重要的世界性的非文化遗产标志,是一座世界级的旅游文化景点,对人的精神和心灵起到一种洗涤的作用。《下水大佛》是一首具备灯塔价值的经典诗歌,既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符号,同时也是对勤劳、善良和智慧的贵州多民族同胞的一種赞美。

布依族诗人牧之的诗集《纸上人间》(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版),叙述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湖泊和布依族苗族村寨是一幅幅朴素、自然和艺术的画,一幅幅朦胧的画,像法国经典片《放牛班的春天》主题歌:

在山路的尽头

闪耀着万丈光芒endprint

猜你喜欢

黔西南半山布依族
半山,挺好
安福寺
诗书画苑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晚春即景
王安石
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黔西南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沙湾生态园 布依族文化开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