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路径探析
2017-10-17翟颖潘艳纯
翟颖+潘艳纯
[摘要]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发展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入党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抓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培养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必要前提。本文分析了入党积极分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入党积极分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路径:加强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线下线上”教育,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施“实践育德”工程。
[关键词]高校 入党积极分子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的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1]。因此,从优秀的青年团员中选拔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让优秀者加入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入党积极分子能够从思想上、行动上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问题。
一、高校入党积极分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分析
1.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淡化、入党动机多元化。在“微”时代,伴随着文化多元化,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潮通过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入党动机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众型。因受他人影响,看到大家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提交好像格格不入一样,这种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居多,显示出了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二是功利型。把入党视为今后找工作和仕途的敲门砖,增加竞争力。三是表现型。认为入党是实现自我的表现,以加入共产党为荣耀。四是奉献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动机,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毕生的理想和追求,在入党的过程中实现价值。
2.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基础薄弱,党课培训形式化。据一项调查显示,86%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只有在党课培训时,才会学习党建相关理论知识,至于掌握程度,对党课上的学习活动更是应付了事,缺乏积极主动性。[1]由于入党积极分子缺乏理论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思想素质的提升也有局限性。由于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培训课时有限,培训缺乏系统化。党课老师按照规定的专题进行讲课,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仅依靠为期较短的几个专题党课学习,未免流于形式化,很难让在“微”时代受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的大学生从根本上有所触动。
3.入党积极分子推优把关不严、数量质量关系错位。一些团支部推优,采取投票方式,并不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学生平时表现多方面综合因素量化排名,考评学生是否优秀,这使得一些平时表现平常、成绩中等但人际关系好的学生被推上来,而一些平时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却因为得罪了人或遭人妒忌反而没有被选上,导致在入党积极分子推优环节出现了问题。负责班级团支部工作的老师没有把好推优关,评选出的入党积极分子素质不高,影响基层党员发展质量。
由于入党积极分子人数较多,基层专职党务人员不足,培养联系人大部分由党员老师担任,党员老师平时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没有足够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学生也不主动找联系人汇报思想,只在每季度写培养考察表的时候,才找联系人谈话,且谈话汇报时并没有将自己在培养期所学的有关党的理论、政策、方针和取得的阶段性的进步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因此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不高。
4.入党积极分子管理缺乏体系,管理存在盲区。党员发展细则中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时间一年以上。在培养期间,由于许多入党积极分子考试不及格太多,违反学校纪律等,应该取消资格,在大学发展党员指标减少、党员质量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对于培养一年以上的,在培养期间表现不突出,入党愿望不迫切的,经过考察培养不会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是采取停止培养的态度,还是取消入党积极分子资格,值得思考。
一些高校常采用的是以党总支、党支部、培養人、入党积极分子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也有高校将入党积极分子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构成党总支——党支部——积极分子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这样的管理模式,但不管是哪种管理模式,都缺乏一种管理体系。如何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有效管理,产生工作实效,值得思考。
二、高校入党积极分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路径
1.坚持“党校姓党”,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
坚持党校姓党,基层分党校的一切教学、科研、文化、实践活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主课,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增强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基层党组织应研究入党积极分子党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培养教育的渗透点,构建完善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一方面,党课要避免大而全、走过场,力求透过问题讲到事情本质,让学生有所触动,使他们认识到党的历史使命、政治任务,增强党性观念;另一方面,党课教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大政方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党课教育内容生动化、兴趣化,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还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解学术前沿、时代热点,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真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者。
2.结合“两学一做”,夯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两学一做”,指的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
高校在学生党支部组建“学习小组”,定期组织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开展“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着眼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引导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领会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endprint
在学生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我来讲”活动,结合党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开设宣讲专题。每期选定宣讲人,可邀请党课老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预备党员来担任宣讲人,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宣讲和对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解。入党积极分子一起讨论,大家可以自由上台发言,交流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再由专业老师给予点评。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阅读党的历史文献资料,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和时事专题教育片,让入党积极分子互动交流,结合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正确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使入党积极分子更加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了解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了解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端正入党动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3.“线上线下”教育结合,构建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正面效应。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发挥传统的课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还应开展“线上”教育,建构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正面效应。在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通过QQ、微博、微信、即时通讯工具等手段搭起意识形态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以文字、图片、影音等多媒体手段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使形与声、情与理有机地结合,以多种传播方式、生动活泼形象激发受众的认知模式和意识形态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受众的思想在形象、生动、直观的体验中得到升华[2]。
多样化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内化的建构载体。一方面,探索运用新媒体的具体形式,开展主题丰富的网上教育活动,在网络空间形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新阵地。建设主题内容丰富、价值导向正确、动态监测同步的主题宣传网站,以此占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增强内容的思想性、时效性、引导性,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以丰富的教育载体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认同,通过网络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党课、团课的“网上课堂”。微信因形式新颖、内容贴切深受大多数学生的追捧,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关注的校园动态、社会时政热点、党史理论、学习生活相关内容等,以智能手机为媒介,依托于微信平台,以关注公众号的方式推送信息,更快速、更便捷地将信息传递到入党积极分子的手中,通过设置“时政传递”“理论视角”“微校园”“微党课”“微团课”等栏目,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
4.建立“目标管理”制度,重视入党积极分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积极影响,除了建构新媒体的正面影响外,建立“目标管理”制度是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关系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入党积极分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运行规范化、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面对大量的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党组织应注重培养过程,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目标管理”机制:在新学期伊始一周内,每个入党积极分子制定一份学期目标奋斗书,所定目标应具体细致,内容涉及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比如课堂出勤、读书计划、参加班级活动等。以团支部为单位对每份目标书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团支书做好记录,对于不合格的目标书需要修订。目标书交学生党支部备案。在“目标管理”培养中,学生党支部针对每位入党积极分子的实施情况做好记录,对他们进行期中考核:一是对照个人计划,检查完成情况,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作出初步总结;二是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总结半学期来的经验,找出差距与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期末时,在期中考评的基础上作出全面的评估,把团支部考评与个人评估相结合,团支书写好本支部目标管理的情况总结,同时向党组织推荐优秀的同学[3]。
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将推进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条理化、行为规范化。首先,目标计划书能使入党积极分子有目標,在行动上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其次,采用团支部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的监管。再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党组织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
5.实施“实践育德”工程,增强对入党积极分子意识形态教育的外化认同。“实践活动是人们认同、接受正确的思想、理论并使之内化为自身态度体系的重要环节。”[4]
由于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阅历浅,理想信念容易动摇,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时,除了在精神世界构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外,还要在现实世界中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养成,深化积极分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基层党组织通过实施“实践育德”工程,通过大学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生动的道德实践,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承诺。实施社会实践量化考核,让积极分子一学期至少参加4次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让积极分子参加“三下乡”暑期活动,通过下乡实践、社会调研,充分了解社会民生,填写社会实践考察表,撰写实践心得。还应鼓励积极分子积极参与老师科研课题,投身到创新创业实践,老师将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授权给学生,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可以实现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实践育德”工程不仅可以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过程化管理,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升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而且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外化认同。还可以通过量化考核和排名,选出优秀的发展对象,对于不积极的积极分子实行滚动淘汰机制,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文军.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探析[J].教育管理,2011.
[2]王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2012.
[3]翟颖.构建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J].党史文苑,2016(9).
[4]陈清波.新媒体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2010.
责任编辑/陈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