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陕西传统家训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转换

2017-10-17樊建武

理论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陕西传统文化

摘 要:陕西传统家训文化资源丰富,对中国家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批判地继承陕西传统家训资源中的美德因子,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启迪思想、滋养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为此,要通过深入挖掘研究、推进融合转化、抓好重点群体、建立常效机制等举措,不断推进陕西传统家训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转换。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训文化;陕西;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9-0097-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傳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千百年来,家训作为许多家庭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制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由此积淀而成的中华传统家训文化依然具有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高度重视、深入挖掘。

一、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

纵观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训倍受重视,包括帝王将相在内的大多数家庭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其家人及后代进行劝诫、训示。一开始,只是通过口头把自身的处世经验通过耳提面命的方式传授给子孙后辈,这就是家训的最初形态。慢慢地,通过子孙相传、代代积淀,跃然纸上,形成书面的家诫、家规、家范、家箴、庭诰、遗训等成熟的家训。因喜好关注不同,家训具体指向各异。有的把教育引导放在首位,把处世经验和人生感悟传授给子女供后辈学习借鉴;有的强调规矩准则,制定了约束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有的突出程式礼仪,对家庭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林林总总的家训中,如果有的家庭兴盛起来或者出现了有影响的人物,其家训便会在一村、一乡甚至一方产生影响,得到认可尊重、倍受推崇、广为流传,甚至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五帝”禅让和家学世传孕育了家训胚芽,周公家训首开先河。西汉司马谈的《命子迁》成就了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被视为“家训智慧”经典。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提出了教子论、学习论、修身论和治家论等理论范畴,标志着家训走向成熟。继唐代李世民家训之后,北宋司马光在《家范》《居家杂仪》《训子孙文》《训剑示康》《与侄书》中阐述了家庭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堪称家训集大成者;南宋袁采所著的《袁氏世范》传世之后很快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被称为“亚训”。到了清代,朱用纯的《治家格言》用506字概括了治家、理财、读书、做人处世等基本准则,李毓秀的《弟子规》虽只有360句、1080个字,至今仍是广为流传、倍受推崇的童蒙读物。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家训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影响深远,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特征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条件优越,农业文明,以土地为核心生产资料的人们大都长期集中居住、共同生产。与游牧、渔猎等生产方式相比,这种聚居不迁的社会生活状态和四季循环的生产劳动方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以宗法父权为核心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生态,在社会交往方式上和人际关系上更多地体现出亲情至上、忠孝为先,崇尚经验、尊重传统,爱好和平、注重礼仪,互帮互助、乐天知命等鲜明特征,这也导致人们对家庭观念的认同更加强烈,对家庭伦理规范的要求更加严格具体。王公贵族、豪门望族、寻常百姓概莫能外。所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家训开展家庭教育,在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家庭生活的稳定,助推了优良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同时,在家训家风的导引约束下,家训不再是单纯的训诫,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促进了家齐族睦国安,为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因此,“传统家训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家训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价值。”[2]

二、陕西拥有丰厚的家训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陕西是炎黄、周礼、秦汉、盛唐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形象的深厚底蕴。诸多帝王贵族、名人贤士和民间乡里的家训精华都曾经对中国家训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帝王家训

1.周公家训。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四子、周武王弟弟,西周初期杰出人物。周公辅成王摄政7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4]“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无逸》”[5]以训体激励成王不忘先辈创业立国之艰辛,教导他尽心尽职、治理国家、体恤百姓、勤政爱民,切勿贪求安逸淫乐。周公在委派长子伯禽替自己去鲁国执政时,作《诫伯禽书》叮咛伯禽:“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5],要求伯禽以“六种谦德”来防骄戒满。对九弟康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5]考虑康叔无治国经验,加之担心卫国所辖殷商遗民不服治理,周公便作《康诰》告诫。此外《尚书》中《酒诰》《梓材》《君爽》《立政》等篇以及《礼记》《史记》[6]54都表明,周公始终将训子诫侄教弟提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这些训诫不仅对周王朝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华家训文化发展具有奠基之功。

周公家训大都以诰的形式出现,既昭示了君臣之义、长幼之别的权威,又饱含父子之爱、叔侄之亲、兄弟之情,这种威严慈爱相济的风格奠定了中华家训的基本定势,成为以后历代家训的共同特征。在内容上,周公家训既涉及为君修德、兼听群言、任能使贤、勤政爱民、厉禁恶习、公正司法、体恤臣民等为政之道,又包括戒骄满、防怠惰、禁酗酒、重谦谨、克淫逸等个人品行修养,还明确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伦理规范,也提出了勤于王事、宽政爱民等官吏道德准则,这些内容为后代家训确定了主题。在方式方法上,周公注重因材施教,对伯禽,先摆弱点,后提要求;对成王,幼小时重教为人之道,成年时重教为君之道,甚至在举行冠礼时,还命祝官诵 “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 [6]60针对性、时效性都很强。周公还注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强化训诫效果,这些原则方法多被后人继承,甚至鞭笞子弟的粗暴做法也被采纳,不愧为“中华第一家训”。endprint

2.李世民家训。周公家训以后出现的帝王家训,如刘邦的《手敕太子文》、刘备的《遗诏敕后主》、南朝诸帝对太子宗室训诫等,数量不少但大都零散琐碎,直到唐初李世民才使帝王家训进一步系统化。作为一代名君,李世民对太子李治充满厚望。去世前1年,他专作《帝范》4卷12篇,并附《序》与《后序》。《序》中李世民表达了对李治长期生活在宫中“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7]4的忧虑,指出了撰写《帝范》目的在于“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并强调“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咸在兹焉。”[7]5正文分别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12个方面对自己的治国經验与感悟进行系统总结,训诫李治牢记人君使命,既要重视个人品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又要注重君主威严、尽心治国理政,注重策略方法,这既是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又是皇帝对其继承人的明确要求。此外,李世民还对其它子弟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诫。作《诫吴王恪书》要求儿子李恪加强自我修养,“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8]2650尽为子、为臣之忠心。作《教戒太子诸王》,教导皇家子弟要积德行善。作《戒皇属》,告诫兄弟为人理政要慎用刑罚、虚心纳谏、珍惜民力。针对李佑叛乱被贬为庶民,作《戒佑手诏》严厉训斥:“吾常诫汝勿近小人,正为此也,汝素乖诚德,重惑邪言,自延伊祸,以取覆灭。痛哉,何愚之甚也!”[8]2658

李世民家训继承发展了周公家训许多内容,如对周公倡导的“桥梓之道”,[8]2650李世民提出“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8]2650严斥“弃父逃君,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今为国仇”。[8]2658《帝范·崇俭篇》中提出“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7]30大都是由周公《诫伯禽书》中提炼而来。《帝范·求贤篇》中礼贤下士的要求与周公家训中一脉相承。此外,两汉、魏晋南北朝等一些帝王家训对李世民也有影响,《帝范》中许多篇章如建亲、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等篇都是对这些帝王家训内容的集成总结。除了继承,李世民家训还注重拓展创新,阐述了务农、阅武、崇文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发展策略和具体要求,这在前代帝王家训中很少涉及。所以,与以往帝王家训相比,李世民家训在内容上更加系统完整,在要求上更加明确细化,对唐代与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以后的很多帝王如明成祖朱棣、清代诸帝都曾吸收借鉴,可以称为“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

(二)名人家训

1.潼关杨震清白家风。东汉弘农郡(今潼关县安乐镇)人杨震,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曾开设学堂30年,教弟子三千,被称为“关西孔子”,50岁后步入仕途,官至太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举荐之恩,以十斤黄金相送,杨震拒受。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此事千古流传,后人称杨震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杨震为官十几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素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马车。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置办产业。杨震坚决不肯,慨然说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即使在蒙冤罢官决定以死明志时,他仍要求子女“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祀”。杨震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誉满天下。三子杨秉自律极严,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杨秉之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样具有杨震清正廉洁、慷慨激昂、无私无畏的气概,《后汉书·杨震列传》中就有杨赐不畏权贵、弹劾贪官的奏章。杨赐之子杨彪官至太尉,相国董卓欲迁都关中,百官没有人敢反对,但杨彪挺身而出、唇枪舌剑,随后杨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杨震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族人都制定了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为主题的家规家训,直到现在以“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也遍布各地,告诫子孙严守祖训,做到廉洁清白。[9]

2.白河黄氏家规。北宋黄庭坚诗文书法双绝,曾著《家诫》作为子女处事准则,形成了《黄氏家规》20条,他的后裔于1750年迁到陕西省白河县居住,历13代267年传承,目前族人已过万人。《黄氏家规》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核心,其中蕴涵的崇德重教、修身立品、胸怀大义、艰苦创业等治家教子、为人处世等优秀思想在当前依然具有道德教化作用。2009年,在20条基础上,黄氏后人再次对家规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戒忤逆”“戒欺弱”“戒斗殴”等《家戒》10条,形成了家戒、家规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家训体系。“黄氏家规中,崇德重教,崇俭尚廉等内容,不仅教化黄氏族人,也滋养当地民风,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强大精神动力。”[10]

3.汉阴沈氏家训。沈氏祖籍浙江湖州,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始祖沈株山举家移居汉阴,经21代550多年传承,目前族人已过3万人。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由八世祖沈祖烈倡导主持,在查阅祖宗碑文、搜集族史资料的基础上合族众议定立的《沈氏家训》,共20条1933字,从孝悌、亲情、修身、齐家、睦邻、济贫、教子、嫁娶、志节、德行、为官、奢望等方面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郊游等作出明确规范,既有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儒家先贤教导的汇编;既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有道德律令的简明训示,在沈氏族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征程中发挥了传承先祖精神、凝聚本族人心、促进家族和谐的作用,成为沈氏族人共同的遵循,是家族育人、治家、励志成才的座右铭。[11]

(三)民间家训

在陕西,不论是关中平原,还是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只要有村落家庭,就会有家训,成为陕西文化的一枝靓丽奇葩。这些家训尽管零散,但主题内容、表现形式、价值功能大体相同,其基本特点在陕西省韩城党家村得到集中体现。

韩城是司马迁故里,有“文史之乡”之美誉,历朝历代,名人辈出。韩城市党家村党、贾两族先祖善从经史子集中摘录哲理性语句,并结合个人处世经验,将其汇编成册,形成了党家村家训,后经几代人修订完善,流传至今。村里还将家训中的精华雕刻在照墙、门楣、门庭等醒目之处供人诵读研习。[12]endprint

党家村家训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一是注重立德,将道德修养看作最高追求,视为安身立命的根基,提出“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并取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一言一行,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之语,告诫人们要将维护他人利益作为处事的基本出发点;取张载“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之语,要求人们言行举止要有教养、合规范;取《礼记·曲礼》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告诫人们不能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取《淮南子》:“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之语,强调行为要正直端方。为时刻提醒警示,许多人家门楣上都题有“树德门”“立德”“清白长远”等内容。二是崇尚孝,明确提出了“存心要公平,孝悌,忠厚”,“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借用《诗经·大雅》“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之语指出孝顺之人会得到恩赐福祉,通过《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母慈子孝”“父慈子孝”“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直到现在,村里许多门楣或醒目位置还刻有“孝悌”二字。三是倡导忠恕之道,借《孟子》“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之语,要求人们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取《淮南子》“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之语教子孙立宏大志、处慎微事。四是注意择友选邻,提出“友贵淡交,须从淡中交得去;人原难做,仍自难处做将来”“存心要公平,孝悌,忠厚,择邻居”。五是强调个人言行修养,取《国语》“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之语,要求做到举止礼貌,家居俭朴,谦让谨慎,遇事咨询请教;取《礼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之语,教诲子孙不滋傲、不纵欲、不张狂、不无度贪享;指出“薄味养气,去怒养性,处拟养德,守清养道”,告诉人们粗米淡饭最能涵养人的身心,处事平和最能涵养人的禀性,处在困境之中才能磨炼人的品德,保持高洁的操守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上诸例,不仅是党家村家训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整个陕西民间家训精华的浓缩,几乎每一个稍有底蕴的村落、略有文化的家庭都有对子孙后代类似的训诫,只不过形式不同、各有侧重罢了。

三、陕西家训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3]“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14]这为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转换指明了方向。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指出,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努力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启迪思想、滋养精神”,为陕西家训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现代价值转换提供了遵循。

首先,深入挖掘整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陕西家训资源有的通过史籍记载,深藏宫馆之中,民间不知;有的通过村规民约、门楹匾额等各种途径展示,承载方式各异;有的还散落在民间,口授相传而无典籍。这要求有关研究机构要积极征集、整理、研究陕西传统优秀家训文化资源,建立优秀家训文化研究库和研究体系,对陕西家训资源认真梳理、正确评析。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其中鼓吹天命、神化皇权、扼杀人性、提倡愚孝等糟粕要坚决摒弃。对于时代烙印明显的则要抹去历史尘埃,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容,使其焕发新生。对于家训中本有的美德因子,则须继承弘扬、在全社会培育践行。

其次,推进融合转化。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家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在教育目标、主题内容、方式方法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接纳的家训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上地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训化,通过平实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生活化语言,“春风化雨”般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现实生活世界,转化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理,引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说服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觉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从而通过家训的渗透传承作用克服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断层”和代际冲突,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续性和持久力。

第三,抓好重点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最强,与家庭的关系最密切,是家训教化功能最易发力、效力最强、效果最好的时期。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将家训要求渗透到孩子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仅会入眼入心入脑,而且会转化成孩子一生的自觉行动,这是其它教育方式很难实现且不可替代的。要让家长和青少年一起寻家训、立家训、行家训、传家训。通过家训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青少年接受优良家训熏陶,不断增强优秀家训的价值导向和作用。

第四,建设常效机制。优秀家训传播越广泛、崇高精神弘扬越深入,社会示范的价值就越高,道德导化的力量就越强大。要依托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立长效联动机制。树立先进楷模,讲述好家训故事,积极释放典型人物和家庭的正能量。要开展家训文化进家庭、进村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常态化活动,把优秀家训培育践行同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贯彻到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要针对不同受众运用不同方式,突出大众视角,运用通俗语言,使抽象的理论更容易理解,更贴近生活[15]。要运用文化的传播功能,把家训中的感人素材,创作成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戏剧和文学作品,让群众在精神享受和艺术感染中,了解感悟、传授践行优秀家训。要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广泛运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通过网言网语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endprint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6年12月12日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2/content_5147050.htm.

[2]陈延斌.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N].光明日报,2017-04-26(11).

[3]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6/c64094-24464564.html.

[4]伏胜.尚书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98.

[5]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261.

[6]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李世民.帝范[M].上海:中华书局,1985.

[8]刘昫.旧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5.

[9]四知遗训家声无,三相流芳世泽长——东汉清官杨震和他的清白家风[EB/OL].http://shx.wenming.cn/sxdt/weinan/201511/t20151127_2983587.htm.

[10]黄氏家规:修身立德风正行远先辈教导代代相传[EB/OL].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7-02/19/content_14502117.htm.

[11]汉阴《沈氏家训》[EB/OL].http://www.ccdi.gov.cn/yw/201507/t20150714_59225.html.

[12]张静莉,钱海婷.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论域及其启示[J].求索,2013,(3).

[13]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

[14]習近平2013年11月26日在考察山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的讲话[EB/OL].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xjp/xjpjh/201405/t20140508_1924932.shtml.

[15]樊建武.契合与裂变:自媒体生态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理论导刊,2016,(9).

【责任编辑:黎 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陕西传统文化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