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力量之美激发审美之光

2017-10-17廖少华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矿工画家创作

廖少华

2004年1月,康移风先生在长沙举办“黑色脊梁”矿工系列国画作品展,在此展出版的作品集首页中,他深情地亮出——“献给我的矿工弟兄”。这八个字看似平淡,却是耗费了他四十多年心血的命题。一位在世画家,能够这样真诚坦率地表明自己的艺术理想并不多见。康移风作为享有盛名的人物画家,也会与普通人一样处在社会喧嚣与生活环境的干扰中,但多少年来他始终还是保持当年矿工的纯朴心态与勤恳作风现身于艺坛,活跃于当代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前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特别的现象。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即使看似最简单平实的绘画,也不可能十分直白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写实与写意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表达上都会面临语言的形式与转换方法之选择。画家都想展示自己的个性,而艺术的个性却不容易充分显示。因为,艺术个性需要恰当的语言叙述,而语言的形态又会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我觉得解析康移风先生的中国画特色,可以顺着他的创作目的、艺术叙述的顺序及其过程,最后寻找到他作品形态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简略解析为以下几个方面:

1、脊梁的表现

老子曾经说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甚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面的道与物、恍与惚、物与象、精与真,显然最终都落脚于“信”,做人如此,从艺亦如此。但凡活着的人,都有不同的愿望与理想,愿望追求可能只是一时之热,但理想的实现得有信念和毅力的支撑。康移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画矿工不改初心,为他们造型,为他们发声,因为他认为这些弟兄虽然身处底层,但他们是社会的“脊梁”, 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应该受到尊重。

康移风的中国画人物创作很早就斩露头角。1992年作品《难忘的歌》就获得全国“五月的风”展览优秀奖,作品《深深的井》《顶梁柱》分别入选第八届和第十届全国美展,此后的作品频频入选全国大展和多次荣获大奖;2005年他携带所有描绘矿工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我的弟兄”个人展览,这不仅展示他追求艺术理想的丰硕成果,也是他那些生死不弃的煤矿兄弟引以为荣的自豪!

2、在艺术的自然中展示自己

波兰美学家奥索夫斯基认为:“像描写中的情形一样,画面的叙述也是一种形态,其成分是在某种确定的顺序中被知觉的。……叙述的顺序可以由再现的事件的过程描画出来,如同在动态的图画中那样;也可以由关于这些事件的思想过程来决定。”我觉得读康移风先生的中国画,作品的内涵与形式的契合、自然生动而非人工机械性的表达,直接显示出作者坦诚的人生态度和对艺术的真诚,顺此线索理解他的创作目的、艺术叙述的顺序及其过程,能更有效地走进作者内心和把握作品的意境。

3、在弘扬传统中不断探寻

绘画有多种目的或曰创作的目标,“画什么”的问题经常迫使画家做出回答,这个回答无疑是用作品来完成。对康移风来说,他的回答是“传统很经典,值得尊重。可以批判其中糟粕,但不要否定其中的精髓。” 对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他咬定青山不放松。他多次表示:“我画这群矿工,这些在人类自然生存的群体中曾被某些人称之为‘煤黑子的普普通通的生存群体。……在黑黑的井底,置身于黑黑的煤尘和黑黑的矿工中间,感受到的是真实、自然的本质和粗犷、率直的个性。” 他关注和倾注这一群体的生存乃至他们的喜怒哀乐,庆幸自己“做了一个画家该诚诚实实做的事”。康移风明确的艺术目标加上真诚的朴素的表达,成为当代矿工形象与劳动者精神的代言人。

虽然常言“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许多作者苦叹经常走进“死胡同”。康移风对于“怎么画”的问题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一直义无反顾地行进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他说:“我与矿工们一起劳作和生活过多年,深知他们希望看的是更多表现他们积极的生存状态、阳光向上的艺术作品。这是我几十年画矿工的主流创作意识。”

众所周知,康移风在创作矿工劳动与生活为主题的几十年艺术生涯中产生了不少精品,在全国皆有口碑。但是, 他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坚持探索。他常说绘画很多时候也会留有遗憾,有待于下一次表现时加以改进。近些年他继续发掘新的题材,进一步拓宽表现对象,不断探寻自己的表现手法。近作中有三幅大型组合式长卷:其中矿工内容组画11幅;描写苗族祭祀活动的《吕洞圣山祭祀图》8幅;展现1958年大跃进时代的《记忋·一九五八》7幅。这些最少宽达9米、最宽达15米、高2米的巨幅作品,倾注了他上千个日子的思考、写生与绘制,以一种新的镜像展现他近几年求变求新的不懈探索的创作状态。

4、豪迈雄浑的艺术气象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同一条、同一个方向上行进的画家成千上万,要在这个人头攒涌的队伍中标出自己,绝非一日之功。在艺术的审美追求上,中国哲学以阴柔与阳刚两种美对作品形态进行基本分类。画家依据不同的审美趋向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语言。

有路可行自然好,但如何走好和到达理想的目的地是令不少画家苦恼的另一个坎。康移风沿着现实主义这条创作道路坚毅前行,在前行中不断反思、锤炼艺术形式与语言,表现形式上选择了阳刚之美,传递了正能量,这与他以矿工为主要对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高度吻合。对这个问题他多次表述:“怎么去表现,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语言以及笔墨、构成关系的处理是我苦苦探求的课题。……不同形态被组合在一起,有意识地打破时空关系,动与静构成一种沉重而充满生机的气氛。用笔力求方直和大的转折变化来表现厚重的力量感。”这是他在作品《深深的井》完成时所作的创作手记,有代表性地总结了他几十年来中国人物画创作经验,以及对自己风格特征的立足点的概括。而其中的关键词“不同形态”“用笔方直”“厚重而有力量”值得关注。这种力量不是粗俗之力,而是艺术语言经过精心推敲后的韵律组合,是中国画笔墨重新思考后的新构成,笔线力量之美和墨色融合后所凝合的强音。在那些似乎被劳动强度挤压下容貌有些许变异的矿工和山民的形象中,释放出一种纯朴的原生态的美、正能量的力和“美”,凸出了康移风与众不同的艺术目标的完整呈现。

5、用作品的艺术之力激发审美之光

艺术创作因不同的审美需求产生不同的审美价值。而这个审美价值的确立关联到作者的审美思想、审美创造的形式与语言,也涉及到作品生產后价值能否延续?优秀的作品不仅能让观众得到审美享受,得到精神的启迪和美的力量的传递,而且还能不断扩大美的散发与审美想象的延伸,迸发审美之光。康移风在创作大批矿工题材作品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反映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领袖、英雄志士、湖湘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为了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他多次率队写生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创作《血战湘江》《湖湘名人》等宏篇巨构,都是在写生基础上再高度锤炼而成功的。写生是他深入生活、不可缺失的丰富的创作源头,也是他践行现实主义创作宗旨的主要渠道,也是其作品审美力量的基础。他坚决抵制那些“热心于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 长期以来,他以画笔标示自己的艺术取向——“扎扎实实地在我描绘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构筑灿烂的力量之美”。我们在综览当今中国的人物画创作状态后,可以发现康移风先生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理念、高昂而持久的创作激情和弥老而新的作品,向世人展示出他的中国人物画“力量之美所激发的审美之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矿工画家创作
逆流而上的矿工兄弟
Jazz
The New 49ers
酷炫小画家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