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行天下,徒步带母拉车游

2017-10-17

莫愁·智慧女性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王英母亲孩子

2013年4月24日,63岁的她用板车拉着90岁的母亲,参加了由中华孝道促进会主办的“拉着妈妈去北京”活动,徒步2万余里路,往返20多个省、3个直辖市,沿途应邀做了100余场报告。其孝行天下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她,就是谢淑华。

孝心不能等

今年67岁的谢淑华,是江苏省丰县商业职工学校的一名退休干部。她的母亲许美荣已年届九旬,含辛茹苦养大六个儿女。许美荣曾感慨:生活好了,自己却老了,一辈子围着锅台转,没有出过远门。母亲想出去看风景的愿望,谢淑华一直记在心里。

谢淑华家有汽车,但母亲晕车,“一坐上车就难受,下了车晕得不能抬头,回到家躺在床上两三天还起不来”。这成了谢淑华的心事。

2013年清明节,谢淑华到徐州参加了一场传统文化论坛,见到了拉着八旬母亲周游全国的王凯、王锐兄弟。两位孝子的感人事迹让谢淑华深受触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急迫感,让她当即决定加入王凯兄弟发起的“感恩号”车队,她也要“拉着妈妈去北京”。活动发起人王锐不放心地问她:“你都63岁了,能走得动吗?”谢淑华说:“我有这份孝心,一定能走动。我不但走得动,还不拖大家的后腿。”

2013年4月19日下午,谢淑华临行前,小儿媳抱着她哭了:“你给姥姥再多的錢,我们都支持,可你拉板车带姥姥出这么远的门,我们不放心。”可谢淑华铁了心要去。在她眼里,孝心不能再等,也不容再等,“金山银山不如给母亲一个靠山,给母亲再多的钱不如给她一个笑脸。”

2014年春节,谢淑华和母亲在海南岛度过。年夜饭的餐桌上有母亲爱吃的家乡味道的饺子,还多了母亲没见过的海鲜和水果。谢淑华回忆,她们住的地方推开窗就可以看见成片的椰子树、龙眼树以及一望无际的大海。“这是母亲梦寐以求却又想象不到的场景。”谢淑华欣慰地说。这里,距离她们的老家丰县有4400多里。

孝行感天下

对谢淑华而言,这是一次以孝道为主题的长征,她也渐渐从最初的践行者成了播撒孝义的布道者。

2013年4月24日,谢淑华随“感恩号”车队从上海启程,一路拉车向北,历经43天,于6月3日到达北京;同年9月17日,从北京转而向南,2014年1月11日成功抵达祖国的最南端海南岛。

一路上,无论北上还是南下,谢淑华抬头拉车,母亲沿途看景。她们经常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平均每天行走近百里,赶不到饭店,就支锅生火,自己做饭。有时也吃方便面对付一顿。“苦当然苦,看到母亲那么高兴就不觉得苦了。”谢淑华说。63岁的她,不但从未耽误车队前行,还成了“感恩号”车队的排头兵。

“旅游最高兴了。”许美荣的话语里透着欢喜。走郑州,少林寺里诵佛经;到武汉,户部巷中吃热干面;在长沙,橘子洲头看毛主席像……每到一处景点,许美荣都兴奋得像个孩子,眼睛里充满了好奇,生怕漏掉了风景。

谢淑华拉的板车上印着两行字:“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许多开车经过的司机、迎头碰面的行人看到她们都伸出大拇指。从上海向北走到南京时,一位饭店老板给她们上了一桌子菜,硬是不收钱,说他们的老人不在身边,想借此机会对这个幸福的老人尽个心,也给自己的女儿立个榜样。从北京往南走到石家庄时,一名老师提前知道了谢淑华的事迹,迎了她几十里路,临走时又送了近百里,一直拉着板车不松手,脚上打了血泡也不愿回去。

谢淑华应邀在全国各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监狱传播孝道文化,开设道德讲堂500余次,影响了全国各界人士百千万人。2013年9月30日,谢淑华带着母亲走进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与著名演员凯丽一起录制《九九艳阳天》孝老爱亲专题节目。

2014年,谢淑华被评为“有情有义丰县人——孝老爱亲之星”,她的家庭被评为市、县最美家庭。

孝道无国界

2016年9月24日至26日,人民网韩国公司与韩国“善意回帖运动”本部,共同在首尔RAUM艺术中心举办“感动中国的人力车孝女谢淑华母女韩国特约演讲活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总领事董敏杰、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委员长崔成俊等中韩两国政、经、媒体等各界人士100余人出席。谢淑华在演讲中,介绍了自己为报答母恩,用人力车拉着年过九旬的母亲游历祖国河山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为期三天的行程里,韩国国家广播电视台KBS派记者对谢淑华和母亲在韩国的重要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朝鲜日报》、YTN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这次活动也进行详细报道。9月29日晚,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新闻节目予以报道。

10月18日,受谢淑华韩国之行孝道传播影响,韩国长寿石床有限公司委派技术专家不远万里来到江苏丰县,为许美荣赠送了长寿保温床,加强了中韩两国民间交流。

谢淑华2016年被授予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她也成了丰县女性的骄傲。在她的影响下,丰县妇联成立了一支感恩孝老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60多名成员。他们关爱老人、帮扶老人、孝敬老人,身体力行地向社会宣传尊老爱老良好风尚。

(江苏省妇联宣传部 供稿)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情义连云海英红

在黄海滩头,生长着一种海英草,耐碱耐寒,钻地扎根。每到初冬时节,红红的一片海英草,昭示着顽强的生命力。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益海助学中心的教师王英,就像一株挺立在这片大地上的海英草,迎风怒放,生机勃勃。

一个承诺:为了兑现孩子的临终遗言,她坚守岗位16年

1983年,20岁的王英参加工作,在灌云县城南扶轮小学任教。扶轮小学的前身是“水上木船学校”,曾经只有一条流动的木船,船舱就是教室。王英任教时,虽然已不在船上“漂流”,但环境依然十分艰苦。学生都是渔民的孩子,90%是留守儿童。“有人说我傻,因为我多次放弃到县城学校工作的机会,但我不后悔,因为我实现了对一个孩子临终遗言的承诺。”王英的话道出几分心酸和坚定。endprint

1997年冬天,学生小豪(化名)身患重病。王英赶到医院时,小豪双眼紧闭,脸色灰暗,昏迷不醒。王英强忍泪水,轻轻拍着小豪的肩膀说:“小豪,王老师来看你了……”小豪睁开了眼,紧紧抓住她的手,激动地说:“王妈妈,你真好,下学期我妹妹就升到你班上了,你可千万不要调走啊!”王英含着眼泪坚定地说:“王妈妈不走。”不久,死神夺走了小豪幼小的生命。为了孩子的临终心愿,王英在这里坚持工作,一干就是16个春秋。

王英每年都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些钱为学生买衣服、买奖品;每遇阴雨雪天,她家的餐桌上总会多出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吃饭;每逢节假日,她走亲访友收集旧衣服累计万余件,周济学生……如今,她已记不清资助了多少孩子完成学业。

一个梦想:为了让孩子改变命运,她苦练内功33年

“农村孩子要想跳出农门,读好书是唯一的出路,”王英若有所思地说,“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农村孩子,因为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只有创新适合农村孩子的教法,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与学真正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的境界。”基于这个认识,王英在教学研究上精益求精,白天要上班,她就晚上争分夺秒地学习。从教三十多年来,她从没间断过学习。为了提高教学本领,王英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1990年以前,一家三口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空调,夏热冬冷。为了不影响丈夫和孩子的休息,夏夜,王英全身流汗也不扇扇子;冬天,有时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浑身被冻得像冰块似的。

教学上,王英刻苦钻研,有特色出成效。同时,她也没有放松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有一年,她主持市级十一五课题“学生经典诗文诵读研究”,最初,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她就自己先在教学中实践,带领学生们吟咏、背诵经典,引导学生学经典、用经典。慢慢地,孩子们开始有变化:爷爷奶奶来学校接他们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磨蹭不应,而是很快答应,立刻跑上前答应,因为王老师教了“父母呼,应勿缓”;以前调皮的孩子走路东窜西撞,后来慢慢放轻放缓了脚步,因为学了“宽转弯,勿触棱”……而在王英的感召下,老师们的参与热情也被慢慢调动起来。经典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课题也取得圆满成功,被市教科所宣传推广。王英也先后被评为连云港市“333工程”首批模范班主任,连云港市“十、百、千”龙头工程中教学骨干、灌云名师等。

一颗慧心:执教杏坛30载,文学素养独具慧心

一次,王英听一节小学语文公开课《月光启蒙》,老师指导学生情境朗读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有的孩子拍桌子,有的猫着腰乱叫,有的在桌子上滚来滚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王英却提出不同见解:“这首儿歌是妈妈睡前哄眠孩子的儿歌,我作为一个母亲,觉得氛围应该是安静、亲切、温暖的。热闹的文字不一定渲染的是热闹的气氛。”在座的老师、专家纷纷称道。

鼓要敲在鼓心,课要抓住中心。王英讲课很注意形象生动,寓情于景,巧妙联想,所以总有很多独特的发现。有一次,她到南京参观学习,听特级教师讲授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的公开课。课后,与会人员点评不吝褒美之词。王英却说这首诗是一首藏头诗,把每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千万孤独”,是作者谪居永州时,抒发孤寂、清峭、遗世独立、高洁等情绪。大家啧啧称奇,称赞王英有一颗语文教师的慧心。

一个缺憾:对亲人的种种亏欠,汗水和泪水蘸写的华章

在历史长河中,三十多个春秋并不算长,但王英所走的路,一头连着花果飘香的“三伏”,一头连着风霜月雪的“三九”。这其中凝结着付出与艰辛、埋怨与委屈、大爱与奉献。

那年,父亲病重从乡下卫生室转到县医院治疗,王英不仅带毕业班语文课、兼任班主任,家中还寄养了三个留守儿童。老父亲住院两个月,她只探望过两次。再回老家看望父亲,还未进村庄头,她就听到姐姐们嘶声裂肺的哭声。当她揭开盖在父亲脸上的白纸时,心如刀绞。这是她在父亲生病后与父亲见的第三面,也是最后一面。

1999年正月,临近开学,王英意外怀孕。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主动做了引流手术,只休息了三天就上班了,结果落下一身毛病。提起付出和委屈,王英泪如雨下,但她心里有愧而无悔,心有小家更怀着大爱。

一颗诚心:亦师亦母显大爱,是百名孩子的王妈妈

王英的诚心感动了社会。2010年,新加坡嘉里(益海)集团总裁郭孔丰选她做益海助学中心孤儿的妈妈。从此,王英几乎没有了节假日,24小时跟踪服务每个孤儿,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业辅导,她事必躬亲。

2012年,第一批孤儿入住益海助学中心,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面孔,孩子们眼中满是不安与惶恐。小女孩欢欢把自己关在衣柜里,好不容易哄她开了柜门,她又用床单把自己裹得严严的,边抽泣边说:“人家都说……来这里的……是没人要的孤儿。我……不是孤儿,我还有……爷爷,我要回家。”那一刻,王英的心都碎了。

201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滴水结冰,王英检查宿舍时,发现四个孩子发烧,她连夜带孩子去医院,通宵陪护。第二天晚上,有个孩子还在持续发烧,她又抱起孩子冲向醫院……在灌云,王英关爱九十九个孤儿的故事,家喻户晓。

如今,孩子们来到益海助学中心已6年了,他们已把益海助学中心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王英当成了亲生母亲。初中毕业的鑫鑫即将赴市区读高中,临行前,他一把抓住王英的手,跪下磕了几个响头,泪流满面地说:“王妈妈,您永远是我的妈妈,益海永远是我的家。”

如今,在王英的关爱和陪伴下,孤儿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师爱母爱相融,一路与爱同行,王英说,她还想在益海助学中心这块爱的芳草地上,尽情地再耕耘20年。

王英,黄海滩头的一株海英草,正以她独特的神韵绽放出美丽的光华,展示着灌云儿女的精神风貌。

(江苏省妇联宣传部 供稿)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英母亲孩子
大卫上学去
樱花雨
吵架
每当我回到故乡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