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意的脚步丈量
——读李军诗集《蒙自笔记》

2017-10-17李艳琼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蒙自丈量李军

李艳琼

以诗意的脚步丈量

——读李军诗集《蒙自笔记》

李艳琼

当许多人把诗歌写成了“纸上文字”的时候,诗,就脱离了其有感而发的本质,走向无病呻吟的务虚之路。如果一个诗人的诗歌之路不与他的人生和命运相连,只是一味地追求技术技巧,追求“时髦”或“吸引眼球”,那他的诗歌就会因远离“大众”而失去了所应有的情感和温度,从而也失去了生命力。

与此相反,云南蒙自诗人李军的诗集《蒙自笔记》(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却是一部具有真挚民族情感,又有丰富地域文化温度的优秀之作。

一个诗人在他的诗写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感动自己,才能写出感动别人的诗作来,但凡流传下来的经典诗作,无一不是诗人对日常生活有了深切的“感”、“悟”之后作出的激情抒怀,极少能有通过书写“间接之物”而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李军是一名战斗在公安战线上的人民警察,业余时间写诗,去年,他的诗歌《巡警出警报告》荣获了“第二界云南金盾文化奖”二等奖。云南蒙自是李军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的城市,他对这片土地爱之深切,此次,他将这部诗集命名为《蒙自日记》是因为这部诗集里所有的诗歌素材,全部来自于他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原始积淀。他的诗写方式就是在每日夜深人静时,独坐窗前,将那些“暴露”于白日间(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像写日记一样地记录下来,再加以诗意的艺术渲染和升华......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翻开诗人李军的这部诗歌“日记”,并跟随他诗意的脚步和节奏作一次短暂的“蒙自”漫游吧!

对底层的关注,是诗人品格中不可缺少的创作良知。

当那些鲜活的往事,和那一个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在深夜走过诗人柔软的心灵时,诗人以悲悯的目光目送他们远去:“只有在这时我才能让自己的思绪/一次次在这些地方游走慢慢地/看看那墙角的马蹄莲墙头的仙人掌/看看那瓦缝的情人草窗台的蜘蛛网/看看那青色的石板路洁白的缅桂花/也就在这个时候应该还会遇见几个人/抱着碗慢慢前行的小美玉/唱着歌快快乐乐的小毛团/默默的三汤碗还有偷鸡婆/此时他们的笑容是如此美丽亲切//烟抽完了茶水变得冰凉这一切只是/一再地提醒我这样的行走从此/只能是想象”(《想象一个人在夜晚的蒙自行走》(代序诗))。此时,诗人的“思绪”(或者说是“诗绪”)正轻灵地“游走”于那些曾经见过的“墙角的马蹄莲墙头的仙人掌”之间;游走于那丛自“瓦缝”里探出头来的“情人草”和那笼牵绊于“窗台的蜘蛛网”之下......他的“想象”正漫步于那条“青色的石板路”,嗅着路边“洁白的缅桂花”的清香......他对路过的“小美玉”微笑;和快乐的“小毛团”逗乐;目送“三汤碗”沉默的背影;与“偷鸡婆”撞了个满怀......直至“烟抽完了茶水变得冰凉”。诗人在“悲悯”的情绪中完成了一次对蒙自“市井”的丈量。

对历史的追思,是诗人血液里不遗余力的创作趋向。

那些过往的烟云似乎已经散尽,然而,当诗人将诗意的脚步游移到他的故乡,在那座“一米之内,横跨百年兴衰”的滇越铁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站点——碧色寨车站时,诗人掸开历史的尘埃,满怀深情地为它撰写着“祭贴”:“我不想也不愿执着于那些所谓浪漫的异国的黄色/只因为那与我祖辈在阳光下滚动的汗水以及/因劳作而黝黑闪亮的肤色没有太多关系/只有那些墙壁上渐渐暗去的黄色上斑驳的岁月痕迹/才能让我在这座被小资们一再诗意的寨子里/坚持住一次次的行走和寻找/即使只能是怀念或者无奈”(《碧色寨.祭帖》)。字里行间,诗人在哀伤于那些历史的原色,随“渐渐暗去的黄色上斑驳的岁月痕迹”一起退去的同时,也在强烈地呼唤人们的民族尊严。诗人在“沉痛”的哀思中完成了一次对蒙自“历史文化”的丈量。

对生死的考量,是诗人灵魂深处熠熠不灭的创作思辨。

在生与死的边缘上,诗人把思考的脚步停留在他白天工作的某个瞬间里,感受那来自“非正常”生命消逝所带来的心的阵痛:“此时我却站在这个宾馆的210室内/看着一个年轻的男子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脸色并不难看可以说还有一丝安详/手臂上的针管里隐隐一缕缕血丝/在苍白的床单上让人惊心地游移/窗外七月的天空下着阴冷的雨/我走出门穿上雨衣/那些雨滴打在脸上冰冷刺骨/眼睛也因此有了一种激烈的疼痛/街道上有人走过有车驶过/每个人的脚步匆匆毫不迟疑”(《一个吸毒者悄然逝去》)。此时,当作为一名警察的诗人将目光从死者“安详”的脸上,转移到死者“手背上的针管里那“隐隐的一缕缕血丝”上时,另外一名作为诗人的诗人,他柔软的心在瞬间就变成了“七月的天空下着阴冷的雨”那样的“冰冷、刺骨”,他的“眼睛”在冷雨的敲打下,也产生出“一种激烈的疼痛”。这位警察加诗人的他,在感喟人生无常的同时,也在警示那些“走过”或“驶过”的生命,在这条直达“终点”的路上,别走得太“脚步匆匆毫不迟疑”。诗人怀着对人生的思考完成了一次对蒙自“现实社会”的丈量。

对乡情的抒写,是诗人挥洒诗意行之有效的楔入。

蒙自,是一块位于滇南红土高原上的富庶之地,有丰富的物产和美食文化遗留,被誉为“中国过桥米线之乡”、“中国石榴之乡”和“中华特色美食名城”,其中“蒙自过桥米线”已居“云南过桥米线”之首。在诗人写给远去“寒冷”之地的友人的“信”中,诗人这样感召远方的游子:“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十年了/现在又是冬天/那地方冷得见鬼//我泡好一杯绿绿的茶水/看看窗外宽阔的路上/那些依旧郁郁葱葱的树木/开始给你回信/潦潦草草地/说着十年前对你说过的话语/兄弟回来吧/在每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我们可像以前一样/去蒙自那条古老的小巷口/温温暖暖地吃一大碗过桥米线/然后沿着那些童年的街道/开始我们一天的生活”(《关于过桥米线的一次通信》)。此时,诗人的情怀漫过脚下这片温暖的故土,随着迎风飘来溢满乡土气息的“过桥米线”的清香,他向那个远去他乡经受寒冷之苦的童年伙伴发出了呼唤:“兄弟回来吧”别忘了故乡还有你喜欢的温暖的“过桥米线”,和我们曾经走过的“童年的街道”。诗人在温暖与关怀的抒情中完成了一次对蒙自“饮食文化”的丈量。

对故土的热爱,是诗人写作途径上必不可缺的情怀。

这里,诗人对故土除了热爱以外,还有忧思:“凌晨四点钟的街道因为劳动者的辛勤/干干净净不染一丝尘埃污垢/....../像是一位洗净铅华的少妇/历经沧桑风雨坎坷人生变故/终于逃出了魔鬼的手掌/依然美丽得让人心动这是劳动者的贡献//十月十四日凌晨四点钟我独自一人/驾驶着人类文明的标志/驾驶着人类毁灭大气的工具/汽车/在街道上行驶面对辛勤的人们/心潮涌动呼吸急促热泪盈眶/这就是我用尽一生热爱的故乡”(《十月十四日凌晨四点钟》(代跋诗))。此时,诗人是在夜巡途中?或许是在出警归来的路上?他看着这座被“劳动者辛勤”洗濯得“干干净净”的城市,除了热爱,诗人也在扪心自问,随着那些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片洁净的故土是否会受到“毁灭”之灾呢?诗人在“心潮涌动呼吸急促热泪盈眶”的热爱中,以“爱之深,忧之切”的脚步,完成了一次对蒙自“人文环保”的丈量。

总之,读李军的这部诗集,你会有一种像是与他一同散步于蒙自的大街小巷里,踩着青青的石板路,听他动情的诵吟,和他一同冥想,感受他的悲伤,体会他的喟叹,分担他的忧思,分享他的热爱;你还会任由他毫无遮拦地把他身边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向你款款道来,毫无夸饰,又满含诗意。

在李军的这部诗集里,除了我以上引用的几首诗歌片段以外,还有许多优秀诗作,如:《响水河》、《豹子洞》、《回春街30号》、《七月断章》、《站在甲午英烈墙前》、《南湖边上的一颗攀枝花树》等等,这些诗作读来都有一种既朴实又有可品可思诗意空间,可以让读者自由地去寻找和充实。

能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诗意,写出好诗,给读者以启迪,这便是李军作为一名警察诗人的诗写特色。他在一路享受着诗歌带给他理性职业生涯中感性生命力的同时,也给读者们带来了这部好诗集《蒙自笔记》。

王光林 日常 20x23cm 纸本水墨 2016年

责任编辑:杨 林

(作者系 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蒙自丈量李军
《疯狂的计量单位》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应用人性化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
冯琳:用脚步去丈量这个时代
一桌菜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王正福、龙超云、李军
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