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解析及对策
2017-10-16李一博邢丽红李晓梅张成兵王冉龚亚丽陈浩张秀英
李一博+邢丽红+李晓梅+张成兵+王冉+龚亚丽+陈浩+张秀英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环境污染现象已越来越严重,包括农用化学用品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城镇建设垃圾污染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新一轮的社会问题。以陕西汉中农村环境污染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汉中市农村环境污染現状
1.1 农业化学品污染
已有研究表明,农用化学品包括化肥、除草剂,利用率仅有10%-20%左右,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农村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如农田土质降低、灌溉水重金属超标等使农田生态系统失衡,威胁粮食安全和农田生物多样性。同时汉中农村地区地膜使用量较大,膜残留率高达45%,地膜腐解难的特性降低了土壤通气和水肥传输的能力,造成下茬作物减产。
1.2 城镇建设垃圾污染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住房、交通、饮食等配套公共设施健全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相应配套治污设施建设缓慢,使这些垃圾在邻近的农村就地堆积或填埋,污水则被直接排放到了河沟,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据调查研究表明,汉中市将近有86.1%城镇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处理,就近转移至农村填埋,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
1.3 农村养殖污染
农村产业多元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畜禽养殖来带动和刺激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据调查显示,汉中农村地区大多数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畜禽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入农业环境,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1.4 工业发展污染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逐年增加。截止2015年,汉中工业企业年排放生产废水2327吨左右,通过近年来的限期治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7.04%。但是由于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治污设施运行成本高,监管不力,运行难以正常,难以稳定达标排放。
2 农村环境污染原因
2.1 农用化学品施用增加
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大部份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人口极度萎缩,农业生产缺乏精耕细作的劳动力,农民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农用化学品来实现粮食增效,如农药杀虫保苗、化肥催肥养苗、地膜等,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管理问题,但忽视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2.2 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而忽视农业长期可以持续发展。如连续轮作导致农田土质下降、农药种类单一使用导致病害抗性增加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降低短期经济效益为代价来获取长期有效的农业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结构和模式不合理。
2.3 对环境污染认识不足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政府和农户对农村环境污染和治理不够重视。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忍受度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农业资源过度使用引发自然灾害,或者为了追求农业最大效益而过度施用有害化学品引起农村环境污染。同时,受个别为政者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总认为发展事大,环境事小,用破坏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
2.4 城镇建设失衡
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农村逐渐纳入城市规划,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土地、山林、矿产等资源逐年减少,而为了缓减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又将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严重污染。
3 改善农村环境的建议
3.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深化改革决定精神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因此,面对我国农村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我们必须着力强化全民生态环境危机意识,实行全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增强人们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3.2 创新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环境永续的发展,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就是要实现农村生态保护,立足粮食、经济和社会安全,突破传统封闭、现实短效的农业生产观、经济利益观,树立责任意识,尊重自然规律,着力保护,务求长远高效,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农业创新模式要按生态农村和生态城镇的标准和要求,在搞好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种养殖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3.3 强化科技农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支撑作用,要通过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减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过载压力,如提高农用化学品利用率,开发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同时利用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形成或再造新的环境承载力,实现农业环境的自消化能力和内部资源化循环利用。
3.4 加强农村循环农业的发展
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如有效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秸秆、畜禽粪便等),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大力倡导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建设,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