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写作的两种方式
2017-10-16刘畅
刘畅
《丙生的夏天》围绕着半农半商的丙生,讲述乡村生活中关于欠账、人性、婚姻、土地流转等问题,透露着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中关于乡村的思考。《白日焰火》中阿诺和丽莎的情感纠葛,在甜蜜和苦涩的青春岁月中,作者展现了城市中青年工人的成长的代价。两部作品虽然分别表现了乡村和城市不同人物的故事,但是其深层次的内涵确是映射着现代社会中不同生活轨迹的底层人物的人生。两部作品所展示的正是底层写作的两种方式:乡村的底层和城市的底层。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关注群体性底层人物的生存体验和情感体验,才能更深刻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一
作为曾长期处于农耕文明阶段的古老国家,即使到了今日,以群居和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乡村依然是中国社会存在的重要的形式。作为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体的乡村,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都以乡村为背景。陈晓明曾借鉴阿多诺和赛义德“晚期风格”的说法,提出富有中国意味的概念——“晚郁时期”。他认为:“汉语文学历经100年的现代白话文学的变革与动荡,终于趋向于停息,转向回到语言、体验和事相本身的写作。”①而乡土作为中国作家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一直都是他们叙述的对象,由此也带来乡土文学的发展。《丙生的夏天》讲述的就是乡村的故事。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道:“远亲不如近邻,休要失了人情。”淳朴和讲究人情几乎是贴在在农村百姓身上的标签,这也是小说中关于丙生的第一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但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反映了丙生在物欲社会中所坚守的人情味和淳朴。丙生的身上没有生意人该有的锱铢必较的精明,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乡土农民的憨厚。乡村作为以淳朴和人情味维系着的群体,需要丙生这般老实人的存在。对于现代的社会来讲更需要这种朴实和人情味,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适当的吃些亏,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是丙生的第二个故事。故事一如既往的简单紧凑,丙生莫名其妙地当上了队委,孰料是狡猾的刘会计的阴谋,村子修路需要丙生这个老好人出钱出力,丙生的从政生涯也不过就是为了修路而产生的昙花一现。修路是现代社会乡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过去的泥泞到如今的平整,村子如庄稼一般结出了果实,村民们获得了收获的喜悦。丙生的善良和为了集体的人性光辉在简短的故事中展现,而这也是现实中对人性中自私自利的暴露。鲁迅在《故乡》中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②当下,寄希望于他人来达到目的的事时常发生,这是需要警惕和改变的。在现实中,要走一条充满希望的路,虽然前方会有荆棘和坎坷,但是经历的都会在人生中得到回报。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要走正确的路,虽然方向不同,但交织起来的路网,确是社会得以有序前进的框架。
丙生依然坚守着“翻筐底”的传统和为子女无怨无悔的付出,但在进城进菜的日子中沾染了不好的习气并且出轨了,这是丙生第三个故事。“翻筐底”象征着丙生对职业操守的坚持,不忘本。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有始有终。丙生家的生计伴随着子女教育支出而转变,虽然作品中只有寥寥几句,但却形象地反映了无数家庭中为子女而辛苦的父母的付出,这也是值得所有正在求学的儿女们所需要感恩和回报的。
然而“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丙生也同样落入了一夜暴富不知满足的境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己的糟糠之妻。对于贫穷的厌恶和财富的渴望,是每个人都不能免俗的,人性的贪婪也是同样存在于欠发达的乡村,这是中国社会不可避免的情况,作者也同样毫无保留地揭露了这一社会现实。对于和丙生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枣花而言,哪怕就像是左手握右手的如此亲密的关系,丙生也没有经得起看起来年轻的小娥的诱惑,将其妻子抛之于外了。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乡村中留守在家照顾老小的妻子们的境遇,也可以从这里窥见一二。诸如“露水夫妻”“出轨”等婚姻问题,始终是社会不可避免的热点,作者对处于弱势一方的枣花命运的感叹和对社会中背叛婚姻的批判是值得深思的。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乡村的土地买卖是当下普遍存在的,不同农民之间的斡旋,夹杂着不同人物的命运,这是《丙生的夏天》最后的故事。丙生的小姨子榴花,代表着为了多获得拆迁补偿绞尽脑汁的一类人,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坚守土地的丙生也获得了相应的补偿,但对于辛苦建立起的乡村的小楼的未来命运,却透露了不舍,正如大多数依恋老家房屋的农民一样。老卓的女儿小卓,是从乡村“出去”的,背离了她没有眷恋的乡村,消失在了茫茫人海。后庄的一个大学生的母亲,没有像之前在农村一样滋润地生活着,患有老年痴呆症并且走失在大城市里,也许就是不习惯纷繁的都市的乡村老人的真实写照。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们的工作和婚姻问题依然困扰着丙生,老卓女儿的笑话丙生不想承担,这也是乡村中農民思想落后和年轻人对于自身定位错误的映射。袁朝、大年、老胡之间关于被抛弃土地分割利益的争端,丙生使出了浑身解数并没有解决,新老观念的冲突,新旧人物的矛盾,是复杂的。面子和票子,注定了事情的复杂。最后,丙生抽身而出,意识到了枣花的守候是珍贵的,而小娥注定是如浮萍般的过客。正如大多数人,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错误,才找到内心真正的安详。
二
沈从文在《情书》中写道:“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走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③这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也是青年憧憬的爱情。短篇小说《白日焰火》写的是阿诺和丽莎的爱情故事,但结局正如大多数青年所经历的那样,甜蜜夹杂着苦涩。
初次相遇,阿诺救下了投海自杀的丽莎,他奋不顾身的英勇之举让两人的人生有了叠合部分。对丽莎投身大海的描述暗示着她对生命没有了眷恋,但阿诺投身进入丽莎的心海泛起的波澜,却对两人的命运产生了绵延的影响。阿诺是老实本分工作的普通工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丽莎则是叛逆少女的代表,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变数和意外。阿诺帮助丽莎处理各种问题,希望丽莎走上正途,但丽莎似乎毫不在意。活泼的丽莎爱上了阿诺,但木讷的阿诺似乎没有察觉。实习结束的丽莎消失在阿诺的视线中,阿诺以为自己逃出生天了,但梦境中阿诺却诚实地出卖了自己。初次相遇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爱情,这个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作品中对于青年男女的情感描述,正如城市中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女人憧憬着英雄走进生活,拯救自己,而男人则希望生活中有心动的女人给予刺激。endprint
春天来了,再次相遇的阿诺和丽莎,爱情也来了。阿诺终于诚实地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接受了对于丽莎的爱情。阿诺的人生变得愈加矛盾,上班依然兢兢业业,下班后和丽莎却做了很多离经叛道之事。爱情是盲目的,作品中许许多多的事例,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阿诺想用爱情让丽莎稳定和成熟,但纵容的爱情,在现实当中给了他当头一棒。丽莎的肆无忌惮终于使阿诺意识到,他在这段感情中获得的快乐是他渴望的,但绝对不是他所能长久承受的。“梦境里,白日的焰火依然如影随形,”就像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阿诺构建的“幻想”终究是虚无的,而奋不顾身的爱情如焰火般炽烈,在绚烂的生活里,灼伤了本该冷静的自己。作者在作品中讲述的关于感情的“白日焰火”,正是对于现实中年轻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在追求感情中刺激的体验,但是绝不能飞蛾扑火般失去自己的理智,在现实中,不能如做梦一般肆无忌惮。阿诺像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经历了轰轰烈烈的青春狂想,意识到了自己的年少无知,终究回归到了现实,远离了丽莎这朵带刺的玫瑰。
醒悟之后的阿诺,回归到了平淡的生活。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个玩笑,几年之后,他和丽莎又一次相遇。丽莎生下了属于她和阿诺的孩子,也了解了关于父母真实的故事,在付出了成长的代价之后,浴火重生。作者在作品的最后,展现了一对年轻男女成長的过程:上学、就业、结婚……层层叠叠,一切都为了活下去,就像阿诺一样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回到了正轨,过起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叛逆的丽莎也成为了母亲,理解了作为父母的真正的意义,终究与社会妥协,变得独立而又成熟。阿诺和丽莎的第三次相遇,也许这种机会,终将逐渐消散。在现实社会中,许多普通的青年男女都或多或少有过阿诺和丽莎式的经历,在平凡的生活里挣扎,渴望着随心所欲的自由,这是本我的表现。在付出了“爱的代价”之后,年轻男女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回归自我和找到自我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如何,人都将经历挫折和坎坷。作者在作品里反映了社会中底层青年男女的蜕变,这也是成长给人思考之所在。
三
《丙生的夏天》讲述了乡村底层农民的故事,有对乡村底层人物优秀品质的赞扬,也有对人性丑陋的批判。在这个机械文明的时代,传承自农耕文明的乡村值得用更多的笔墨去讲述其中的故事,小人物的故事应和着大时代的潮流,乡村底层书写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白日焰火》讲述了城市中底层青年的成长,用青年爱情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青年男女成长中关于“我”的寻觅。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社会,如何抉择“我”的身份,如何选择“我”的人生,都是值得去思索的。
乡村需要现代文明的灌溉,才能维持更多对于乡土的坚守。城市青年需要乡村中淳朴的文化浸润,才能避免迷失自我。在这个乡村和城市的界限愈加模糊的时代,无论是丙生还是阿诺和丽莎,关于平凡的底层人物的讲述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这也是底层书写对于现代社会意义之所在。现实是真实而残酷的,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和人生,关于乡村和城市,两部作品给予了我们去思考的空间。
注释:
①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75页。
②鲁迅:《故乡》,选自《呐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③沈从文:《由达园致张兆和》(一九三一年六月),选自《从文家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