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恩难忘
2017-10-16秦明山
秦明山
“不要哭!毛主席也只活了83岁,我满足了!可以走了!”
2015年7月22日,82岁的祖父在亲人们无比痛苦和无限依恋中,真的走了。祖父一生像一场漫长远征,以顽强的意志,成功养育了5儿3女共8个子女,孙辈、重孙辈多受他的抚育和教诲。
我是祖父的长孙,他对我格外喜爱。我儿时正值物质匮乏的年代,祖父在村里机瓦厂做会计。每到年底厂里吃团年饭,祖父定会背着我去美餐一顿,还会送我一个猪西泡(猪膀胱)吹“气球”。祖父弄点猪油回来,也会把我叫去尝鲜。他会把猪油放进我饭碗里,搅匀,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令我回味无穷!特别是我1989年考上师范时,祖父花几十块钱为我买了一个在当时价格不菲的箱子,帮我把书和衣物整齐地摆放进去。他用扁担挑起箱子和行李,从家中把我送往县城学校。祖父一边叮嘱我好好学习,一边惬意地向沿路碰到的乡亲们打招呼。每遇见一个熟人,他都会说:“送我大孙子上学去!”看得出,祖父十分自豪,十分享受别人投来的羡慕的眼神。
祖父一生把后辈读书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女孩子基本上读完初中即回家务农。小姑(祖父的小女儿)很“懒”,不干农活,却很爱看书。曾祖母常常斥责小姑:“家里负担这么重,一个丫头,不去干活挣工分,读个什么书!”祖父却不以为然,常开心地给曾祖母做工作:“读书好!读书好!我们多吃点苦没事,就让她好好看书吧!”1982年,16岁的小姑居然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了全镇第一个女大学生,后来还取得了双硕士学位。1989年,也是我上师范那年,五爷(祖父的小儿子)也考上了中南政法大学的委培生,一年须缴1800元委培费。祖父和转业在县城工作的伯父鼎力支持了三年。五爷读到大四时,祖父毅然卖掉了自己栖身的老宅子,供五爷完成了学业。在农村老家,卖掉房子可是个天大的事。但祖父从没认为这是件丑事,反倒认为这件事值得骄傲。五爷大学毕业后,不负深恩,艰苦创业,成就斐然。
祖父个性执著。他一直奉行“钱财如粪土,诗书值千金”。他常讲,富不过三代,只有读书好。“子孙强于我,要钱干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为了孩子读书,他比常人受了更多的累,吃了更多的苦,但他一直没有说过半句埋怨的话。他就像一头顽强拼搏的老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作为一个农村老人,即使在现在这个年代,他坚定而又远大的目光都是让人惊讶的!
祖父很有骨气。为给五爷念大学筹学费,每到八月天气最热时,他都会挑几担豌豆到集市上去卖。有次路过他一个富裕的堂叔门口,那叔子喊道:“祖祥,有困难差钱,就到我这里来拿!”祖父说声“谢谢您老人家”,就径直走了。我有些不解,祖父说:“都是本家人,有意要帮我,咋不送到我家来。他那口气,就不是真心帮我的!”祖父宁愿卖掉老宅子,也没向他那富裕的堂叔开过口。
多年以后,在祖父的鼓励和小姑、五爷的影响下,家族后辈个个勤奋好学,先后又有6人考入大学。
祖父一生与人为善,特别相信因果报应。
1954年发大水,时年31岁的祖父身强力壮,他一个人摇桨驾船,载着父母、妻子、姊妹和两个幼子等一大家人的命运,逃荒到地势高些的湖北荆门。有天夜间口渴,因为洪水太脏,他靠近一户人家去讨水喝。不料这家里仅有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太婆躺在床上,床头放着一个敞开的首饰盒,里边全是金银首饰。祖父一看见这盒子,就立马退出,驾船而去。家人问他为什么不喝水,他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大灾大乱之年,这盒东西可能横遭不测……我们不能做亏心事!”祖父认为,谁动了人家的东西,就会船翻死人,不得善终。洪水退后,一大家人平安无事回到了家乡。祖父祖母后来又生育了三儿三女,家里人丁兴旺。
祖父的德行深得家乡人信赖。上世纪90年代,邻村做生意的一位王姓老乡常来县城办事。他常将装满现金的袋子放在祖父当值的门房。最多一次把装了200多万的一个旅行袋放在祖父床下,过了几天才取走。祖父多次要他当面点个数,王姓老乡总是轻松地说:“放在您老这里才放心!”他从未当着祖父的面拉过袋子拉链。
听祖父讲,曾祖父临终前,要儿孙们跪到床前,告诫道:“你们兄弟多,在地方上不要欺负人。要做儿子,不要做老子,老子都要先死的……对恶人更要让三分,恶人自有恶人收拾。”祖父解释,人快死时,牙齿都掉得差不多了,而舌头还是完整的,为什么?“任何人太过强势,总不可长久。而守住阴柔,才得以保住全身。”这是祖父对其父亲临终遗言的理解。
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天气炎热,持续干旱。小爹(祖父唯一的弟弟)因向自家田里灌水之事,和一位李姓年轻小伙引发争执,被对方用铁锹将耳朵射得差点掉下来,仅有一层皮勉强粘连。劝架的人证实,铁锹是向小爹脸上射来,如果不是闪得快,脸会被砍成两半。家人听了此事真是又吓又气。派出所连夜来抓人,拘留起来,放话说性质恶劣,故意伤人致残,至少要判个两三年。在此严峻情势下,祖父却表现得格外冷静,居然说:“人家的脾气是不好,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天气一热,田里干旱人又急,都容易失去理智。你们去找下派出所所长,请求将人放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小李关起来了,家里老小谁来管?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们理解祖父的心情,主动到派出所要求将人放了。
记得几年前,有次清明节陪父亲回去给奶奶扫墓,看见坟墓斜坡上方已被邻居李奶奶拉起了隔离网,我们既惊讶又生气。李奶奶孤身一人在家,她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父亲要去找李奶奶理论,祖父说:“算了!孩子,你们也都不会再回来了。她一生把田地看得贵重,现在老了,人糊涂了,身子骨也不太好,看样子活不了多久,让她占着吧!”
祖父这样宽待他人,应该缘自祖父的祖父祖母。
祖父常讲,自己的祖父是地主,但有副菩萨心肠。那時他们住在当地唯一一座大宅子里,宅子后面是牛屋和厕所,里面养着两头牛。一天深夜,他的祖父起夜小解,发现有人在偷牛。老太爷既没点灯,也没声张,而是转身回去拿了袋银元。回来后站在牛屋门口,小声说:“小哥啊,你肯定遇到了难处才来我这里,我给你点钱,你去做点正经事,再不要干这样的蠢事了!”说完扔下钱袋就去睡了。在那个年代,牛是最贵重的东西,常有偷牛贼被活活打死的事发生。后来就像《故事会》上讲的传奇故事一样,一连几个月,家门口每天都会挂上两条鲫鱼或白鲢鱼。据说,那人去做贩鱼生意了。但祖父一家却不知那人长什么模样。endprint
祖父常以他的祖母汪老太太为傲。解放前,常有外地人因躲灾荒,流落到这边挨家挨户乞讨。那时家境尚可的人家才会送上一把米,将人打发走。可到了祖父家,汪老太太都会客气地送上满满一升子(量米的器具,装平是两斤)米。若碰上家里正在吃饭,还会将乞讨的人请进家里,像招待客人一样,让对方饱餐一顿。汪老太太还会说:“谁没有个为难的时候呢?”
祖父疼爱每一个孙辈、重孙辈,即使到老也没闲着。祖父48岁那年,我的三爷(祖父的第三个儿子)不幸英年早逝,祖父无比悲痛。事后,祖父二话没说,将三爷仅有3岁的幼子接到身边,倾心抚养成人。在他60岁时,重庆小姑把出生才几个月的儿子送到县城看守门房的祖父这里。祖父按照小姑的意见,每天冲牛奶、炖肉末、炖鸡蛋……变着法子抚养这个小外甥。66岁时,祖父、祖母去宜昌五爷那里,帮忙照看他最小的孙子。直到祖父70岁时,我的女儿出生,祖父、祖母又主动进城来到我家,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为我带小孩。祖父理解我们在外工作的艰辛,他在尽他最大的努力,支持着我们。祖父72岁时,祖母不幸因病去世,送祖母在老家入土为安后,祖父坚持要从县城回到老家陪伴祖母。那两年祖父老得特别快。儿孙后辈们会轮流接他到重庆、上海、宜昌等地去转转,散散心。他最多只在那呆上七天,就会回老家。我也常接祖父来荆州小住,他最多呆上几天就回去。祖父说,他年纪大了,不出门了,他要死在老家,哪里也不要去了!祖父还说:“都忙,看见了就行了,住久了就麻烦了!只住七天,我回去了,你们还会想我呢!”
我时刻都不会忘记祖父对我的教诲。他的后代中,在政府机关做“官”的只有我一人。每次回去看祖父,他总是严厉地问,这茶叶、这酒是不是别人送的?别人送的,就拿走!然后必然又会问:“今年又为老百姓干了哪些实事啊?”我会向他汇报我主抓的文教卫方面的工作,谈到成功运行的大病救助、先看病后付费等事项,祖父总是十分高兴,连连点头。他说:“行善积德好!只要你为老百姓多干实事、办好事,比送我什么东西都好。”然后就开始叮嘱:“你是从农村出去的,不要忘了本啊!一定要多为困难群众、困难学生多办些实事!”十八大后,祖父好像对我挂念更多,每次打电话给他,他总忘不了叮嘱:公车不能私用,尽量少在外应酬……
每次回去看祖父,除了例行的嘱咐之外,他有时还会有个特别交待。那就是临别时,送一张写上了几句话的纸片给我。祖父小时候在其父亲教导下念过很多书,年老了很爱看《增广贤文》、《论语》、《菜根谭》、《古文观止》等典籍,他会择录其中几句,或者是自创几句,写下来交给我。如:得志不过是做事,有事做,就安心地去做。既不是为着获取积万累千的钱财,也不是为着过眼云烟的高官厚禄。生命是乐天的。如果因贪婪而不安,因得官而自危,那人生目的不本末倒置了吗?又如:知止有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再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话,有的是第一次知道,的确非常受教益;有的虽耳熟能详,但从祖父那里重温这些道理,感受却颇不一样,对我的警醒也更深刻。有一次,我将祖父送的“须识闲中取静,莫因乖过成呆,不贪花酒不贪财,一世无灾无害”用毛笔写成条幅挂在书房,祖父仔细端详后,甚是欣慰和满意。
祖父终身严于律己。他常年喝酒,但每餐控制只喝七钱。他时常告诫我们任何事都要把握个度,酒不可过量,过量既伤身体,也容易坏事。我只记得他有两次稍微喝高了一点。一次是现在上海的堂弟考上大学时,他说这是孙子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值得庆贺,多喝了一点儿。还有次是我女儿过十岁生日时,女儿流利地发表了生日感言,现场弹了两首钢琴曲,重孙女的表现令他十分开心,故多喝了一小盅。
祖父去世前的一个月,我常和老婆、女儿去医院陪他。祖父问我女儿:“欣儿,老爹给你讲了这么多道理,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女儿略作思考,脱口而出:“顺其自然。”祖父眼神一亮,甚是欣慰。这种欣慰,或许祖父已经看到,他反复给我们讲的先辈故事,以及被他身体力行的家庭传统品德,已经被后人们真正接纳,并植入心田。或许祖父已经知道,只要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子嗣们一定会品德端方、顺遂平安。或许祖父已经相信,只要坚持这样走下去,后人们一定也会更有作为,生活更幸福。也许,这就是祖父眼中的顺其自然吧!
祖父临终前,一再向家人交代:“我死后,丧事一切从简!”我理解祖父,一个一生都不看重身外之物的人,闭眼后还会看重这些吗?
这就是我的祖父,一个善良、正直、坚韧而又谦恭的传统男人;一个崇尚教育、目光远大的豁达老人;一个淡泊钱财,注重名节,视美德為最大荣耀的可敬长者。他用他的倔强、无私,谱写了一部丰满而又光彩的人生史诗;他用他的尊贵言行和浩浩恩泽,完成了自己对后辈的成功养育,也铸牢了一个家族绵延不绝的美好基因。
祖父永远活在我心中!
责任编辑/周武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