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心路的跋涉与攀登

2017-10-16徐富敏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保国扎根核桃

徐富敏

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李保国》是对我的一次考验。本来在我写作《永远的李保国》之前,已有人写过,并且开过研讨会,再写,就有一定的压力,就像跳高运动员一样,人家已经跳得很高了,你还能怎么样,你能超过人家吗?这也是当时我感到得很大压力,并且人家是组织安排,而我呢,既无组织安排,又无创作经费,完全是出自内心,出自对李保国的深爱。不是说人家的创作不下功夫,也不是人家的创作没有把事情经过写出来。但不管怎么说,我总是感到不解渴,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或言之,还需要深度写出生活中真实的李保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对李保国太了解,太熟悉了吗?说来也不为过,早在80年代初,我在邢台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那时我常年奔波太行山,更别说山区建设的典型前南峪了,就是在当时前南峪,我认识了李保国和李保国的妻子和孩子,那时李保国,就像我后来在《绿染前南峪》一章中写的那样,敢拼、苦干,搞大山治理研究,妻子讲课,孩子跟着他们也吃尽了苦头。那时我就在想,一个农大的教授和同为农大的研究员妻子,能到穷乡僻壤来就不容易了,现在看来,他们不仅来了,还带着孩子扎根,且一干35年,太了不起了,当时我就为李保国的事迹感动了,很想为他写些东西。写他什么呢?写一个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真心结合?写一个大学教授为改变山区贫穷面貌的奉献?写一个知识分子的伟大的爱国情怀?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主要是抓而不紧,这件事情就搁下来了。但这件事情像火种一样一直在我心中闪烁、跳动,随着李保国创业的蒸蒸日上,从前南峪经济沟建设、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等等一路走来,我心中的火种越烧越旺,一直到2016年春天李保国猝然病倒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的大山上,一下把我燃得热血沸腾,我再也不能自己。这时,我再来看一些人写的文章,我简直不能接受,你比如写李保国带着全家第一次从农大到前南峪,那些文章只是写路途颠簸,一笔带过,实则不然,你想,一个大学教授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带着妻子和一周岁的孩子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穷山恶水的前南峪,要知道,那时前南峪与大城市是天壤之别,即使你李保国真心实意扎根山区,其妻呢?其母呢?还有孩子的成长和前途呢?虽然最终一无返顾去了,但那是他们为山区、为祖国,在作崇高的自我牺牲。你再比如李保国在绿岭遇到的三次撞击:第一次绿岭是种苹果树还是种核桃树?第二次是传统管理还是矮化管理?第三次是加香精勾兑核桃乳还是不加香精生产绿岭原香核桃乳?一般文章只草草叙事而已,实则不然,等等。正因为此,我在想,怎样才能写出一个真实的李保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李保国?也许,这样才能了却我的一桩心愿。这时,我在想,要达到此番目的,仅靠过去的一些感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最可靠的办法是真心实意地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这个道理,毛泽东主席在1942年已经向我们苦口婆心地讲过。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可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为此,我决定,在组织上没有任何安排,在创作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我豁出去了,既然李保国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带着三种病,奋不顾身以徇国事,我为什么就不能自费到李保国工作过的大山深处进行艰深采访呢?于是我开始了一次心路的跋涉,一次心路的攀登。到前南峪、富岗、绿岭、葫芦峪、树莓谷进行艰辛的采访,我不分白天黑夜,我不顾山高路遥,我不畏酷暑蒸腾,我采访村干部、果农、农大师生等等,不一而是。我常常被他的事迹所感动,我常常一边擦着汗水、泪水,一边记录李保国事迹的点点滴滴,我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心在写。我采访李保国的妻子郭素平,我问她,你第一次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孩子扎根前南峪,你没有思想斗争吗?她说,说没有是假的,当时,农村与城市条件差距太大了,我跟李保国去,吃些苦咬咬牙就过了,但孩子不能上学,将来考不上大学,他没有前途怎么办?李保国也有同感。我说,哪你为什么到底去了,而且一干就是35年?她说,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牺牲,李保国就咬定,宁肯牺牲我儿子的前途,而换取千千万万农民的幸福,和山区儿童的命运,值得!我采访富岗大懒汉而今是拥有小轿车和楼房的梁山林,我问他为什么你十几年的大懒汉,而李保国一到你家,就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他说,我过去也想富,就是怕吃苦,可是当李保国伸出缠满胶布的手,我流泪了,他一个大教授都不怕吃苦,我也是血肉之躯,我为什么不能?我采访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我问他,李保国在绿岭之初,为研究绿岭核桃,填补国内空白,一干就是17年,他其中遇到什么困难吗?高胜福含泪告诉我,技术上的难度是前无古人的,他遇到多大困难就不多说了,你最难想象的是,17年来他带着重度糖尿病、甲亢、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在工作,下支架已失去最佳机会。那李保国为啥要这样拼命工作呢?他说,一是割舍不开对绿岭薄皮核桃的情,二是割舍不开对绿岭人的义。由此使我想到,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历来都是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之急,在为祖国而献身时,“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正是在采访之中,我不仅用身在采访了三个多月时间,上下奔波数千公里,而是用心在采访,在采访李保国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在采访李保国的伟大爱国情怀。这样,我从思想高度、历史高度、文化高度,深入挖掘了李保国短暂却精采,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接下来,正是有了大量活生生的素材,我彻夜不眠一口气写下来。在创作过程中,我坚持在作品真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追求艺术的崇高。没有像一般作者那样,只写李保国帮助群众修剪果树、研究经济沟治理中的一些主要事件,而是以情为魂,以李保国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突出写了李保国对太行人民无比深沉的人间大爱,以及为扶贫攻坚、为科技创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在这种感情的互动和交流中体现出人性的大美和人格的高尚。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具有丰富人性内涵和人格魅力的李保国。……正是通过无数看似貌不经心的真实而樸素的人生细节的不断积累,李保国融入中国北方大地的丰富的人性魅力,渗透到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虽然这些细节没有通常的悬念迭起,但却是充满一般报告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不动声色又震撼人心的情感故事和心理情节。

文章写出后,著名作家邢军纪教授在百忙之中很快写出了序言。在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李炳银,在《中国作家》主编王山、副主编高伟、责编汪雪涛和作家出版社总编黄宾堂、责编李亚梓等领导和老师们极大的关心和指导下,《永远的李保国》很快于2017年6月作家出版社首发、2017年第8期《中国作家·纪实》头条全文发表,并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专题作品重点推出。《文艺报》2017年7月5日发表了邢军纪教授《来自平凡的震撼》评论文章。最终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谨将此文奉献给李保国教授,向他深深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责任编辑/魏建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国扎根核桃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扎根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热胀冷缩巧取完整核桃
爸爸去哪儿了
多功能漏斗型核桃夹
核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