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项目全生命历程绿色校园建设模式
2017-10-16项得林
宋 敏 项得林
(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探究项目全生命历程绿色校园建设模式
宋 敏 项得林
(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绿色校园建设模式将为校园建设提供思路,为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校园的建设模式包括既有校园的的扩建、改建模式及新建建设模式。本文主要从新建校园的角度探讨项目的规划阶段、设计阶段两个阶段的校园建设模式,主要涉及项目的功能性划分,绿色景观,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参考指标,校园微环境与地域气候相适用的绿色理念。希望通过对以上两个建设过程中关键阶段的探索为今后我国绿色校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广与促进作用。
绿色校园;整体规划;设计;生命历程;模式
0 引言
随着工业革命改革渐渐步入“深水区”,资源由粗放式到集约化转变,对资源的利用绩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校园被赋予神圣的职责与使命,围绕“四节一环保”的任务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求,积极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科研阵地的前瞻性、社会服务功能的辐射性,借鉴国内外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有益经验,找准对接点和切入点,围绕“培养绿色人才”的目标,将绿色理念与绿色施工相结合,将绿色景观与绿色科技相结合,积极探索绿色大学建设的创新型模式。
1 绿色校园建设的发展现状
1.1 绿色校园的内涵
绿色校园的内涵为在其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回收整个发展历程中,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科
研优势,以政策纲要为指导,以降能减排、风光利用、中水回收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设使师生及周边环境都受益的校园生态群,既要为当下师生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教育、文化空间也要为师生提供发展前沿学科的平台,不仅满足于现在,也要为将来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2 国内外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现状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时至今日,瑞典一直是世界上积极践行环保的领先国家,也是“欧洲生态学校计划”的主力国家,瑞典除了由民间发起的环境保护组织推动的生态学校计划外,还有政府教育部门推动的“绿色学校奖计划”[2]。德国兰茨胡特应用科技大学是巴伐利亚第一所获得生态检测认证的高校。
1996年由原国家环保局,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宣部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1998年 5 月,清华大学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审批,成为国内首个“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单位。北京大学,逐渐探索出课堂教学与环境育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主,辅以学校的管理制度,“定额取费,指标免费,超标自付”的管理办法。
尽管国内外对绿色校园的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绿色校园建设模式或国内政府出台的的绿色校园建设标准模式,随着国际化的的进展,国家“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以国家提出高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绿色校园建设模式的推进。
2 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创新模式
2.1 规划阶段的建设绿色校园
校园规划是绿色校园建设的开端,而生态规划是绿色校园展现环境风貌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从源头控制好绿色校园建设常用的几个重要指标(选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绿化系统、交通),改变传统的校园建设模式。
从校园场地总体规划、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绿色新技艺采用 6个方面对学校建筑给予评分。尝试提炼适合绿色校园建设的指标体系,进而分别从整体规划、空间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环境和谐发展、校园生态经过持续 5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实践,探索一条新型绿色校园建设之路[4]。校园常见的总体规划模式有:品字形、复合品字形、组团型、层圈型、带型。在保证空间品质的前提下,以较少的土地提供更多的校园空间,发展模式有:轴线控制模式、形态控制模式、单元控制模式、综合模式。在项目的规划阶段就要做好项目的分区以及各项目分区的功能及其特点。
由于校园的地理、气候、文化的差异,我们遵循因校施策的的总体方针,选择适合建校的最佳建设模式,不要让“四节一环保”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里限制我们的思维束缚我们的手段,而是在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最低指标下,因地制宜选取适合本校建设的最优组合方案,将各指标资源货币化,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法得出最佳绿色校园建设模式。
2.2 设计阶段绿色校园的建设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的“眼睛”,一个项目能否实现它特有的价值,就在于能否将想象的画面以合乎逻辑、合乎规则的跃然纸上,并且在安全、适用、经济、新颖在最优值的条件下实现项目的最大价值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前期规划及设计阶段做足文章。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建设用地的生态大环境,尽量在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整体规划。风光优越区域加大发挥风光联储,保温隔热、中水回收等节能减排的优势;水资源优越区域大力开发水资源的利用,改善周边微气候环境,地源热泵冬供热夏供凉,节约电能。将地形地貌、风、光、电、热、声相结合,利用分析软件划分敏感因素,基本因素,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敏感因素,明确设计要点,因为这是成本变化影响最大的点,在此基础之上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的点与生态景观的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绿色校园的新型模式。2013年4月1日起实施的CSUS /GBC 04—2013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将绿色校园重新概括为: 在校园建设的整个生命历程内,以节约资源为前提,以提供师生健康、舒适空间为目的,以打造优势学科创建特色地域文化为方向的绿色校园建设模式,参考《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指南》,符合以下指标:
图1项目的功能分区及特点
表1 设计阶段的目标指标
3 结束语
当前,很多文章都对绿色校园建设有很多的介绍,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种国家层面的统一概述以及标准的建设模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规划、设计阶段绿色校园建设,以期在此基础之上对校园内涵进一步的解释,对建设模式的关键目标因素探索达到最优的设计目标值,从而达到绿色校园建设的新型模式——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校园微环境与地域气候相适用、绿色学科与绿色理论相承托,体现绿色校园的结构与功能。
[1]刘鹏,毛洪伟,刘俊跃.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与实践——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实践探索,2012
[2]马广伟.美国南达科塔州初中“健康教育标准”研宄首都师范大学,2011
[3]辜志强,赵敏,窦潮.绿色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生态文明[J].江西化工,2007(4).
[4]孙丽霞.谈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F].商业经济,2011(11)
S210
B
1007-6344(2017)10-0119-02
李海军(1987.12.17--)男,汉族,青海省海东人;本科学历,毕业院校:南阳理工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基建处职员;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施工管理。
作者简介:宋 敏(1964-)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