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苗族女性的婚恋形式
2017-10-16毕圣雪
■毕圣雪/文
浅析苗族女性的婚恋形式
■毕圣雪/文
苗族女性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美丽、朴实、善良的代表。本文首先介绍苗族创世女神——蝴蝶妈妈的传说,之后详细介绍了游方、姊妹节以及踩鼓这些多彩多样的婚恋形式,来描摹苗族女性的婚恋形式。
一、蝴蝶妈妈的传说
在贵州黔东南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在那些古老的村寨里,蝴蝶妈妈在苗族文化传统中是极其受到重视的,并且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符号存在并影响着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妹”,苗语即为“妈妈”,“留”苗语即为“蝴蝶”,“妹榜”,即蝴蝶妈妈,全称“妹榜妹留”。在苗族的神话传说里,蝴蝶妈妈孕育在古枫树中,蛀虫王打开大门,让她出来。枫树根是她的伯母,枫树梢是她的婶娘,她们拿奶来喂她。她一生下来就要吃鱼,用高高的山峰作伞遮荫煮鱼,吃完鱼就请植物女神播了许多植物种子的榜香够来给她取名字。
蝴蝶妈妈在苗族人的心中,是创世女神一般的存在。蝴蝶妈妈不像南方壮族的创世女神米洛甲那样捏泥造人,也不像北方满族的创世女神阿布卡赫赫那样三姐妹合力,揪自身之肉造人,而是与泡沫游方(苗语,对歌恋爱)而婚配,婚后十二年生下十二个蛋,由脊宇鸟孵,十五年孵不出来。后来神寅把字塞进一个蛋,人祖姜央在蛋里喊:“脊宇鸟再孵一夜”,又孵了一夜,终于孵出来了。子时生人类卫护神尕哈,丑时生姜央,寅时生虎,卯时生雷公,辰时生龙,巳时生蛇。以后雷公等几兄弟跟姜央相争,姜央用火烧雷公逃上天,虎和蛇逃进山,龙逃下海,于是姜央得以安居。
苗族每十三年一次的祭祖之年,由巫师在隆重、端肃的仪式上唱《妹榜妹留》(即《蝶母歌》),也称《黑牯脏之歌》,追念蝴蝶妈妈。至今,苗族的服饰、银饰上,还有许多蝴蝶的形象,表现出“祈始祖女神蝴蝶妈妈庇佑”的心态。在重大的仪式活动中,作为女性符号的蝴蝶图式,往往成为沟通神灵与人类的载体。
二、“游方”
蝴蝶妈妈创世是与泡沫游方而婚配。“游方”是指什么呢?“游方”是指在农闲时,男青年们相约结队到别的村寨玩耍。他们或吹口哨,或以木叶为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吸引女性出来,一起到村寨的“游方”场所,说说唱唱,一直到天亮。
苗族女性在婚姻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就像上面提到的“游方”的结亲方式。可是,“游方”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男女了解的固定场所,或者说把男女的了解方式和途径固定在一个可知和可控的地方。在苗族,就算是有了心上人,也并不是说就一定可以在一起的。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有了心上人都会跟自己的家人报备一下,家里人就会调查对方,其次还有家庭、父母等其他因素。在调查的基础上,父母认可后才可以最终走在一起。
有专家认为,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游方”,应该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来看待。“游方”的实质是苗族社会自我调节的一套文化机制,这套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婚姻限定在有利于家族发展的范围。为什么呢?尽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苗族女性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单从“游方”来说,在“游方”场上,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督,而在场外,要接受比场内监督更为严苛的各种调查。可以说,“游方”只是一条途径,究竟能否在一起,接下来的监督与调查才是关键。这也就意味着担任场外监督的父母亲人对于小辈的婚姻还是有一种控制权的。或许,苗族传统的“游方”只是社会控制下所开出的一个小口子罢了。
三、姊妹节
苗族姊妹节被誉为是“东方情人节”。在苗族人的心目中,如果说独木龙舟节是男人的节日,那么毫无疑问的,姊妹节就是女人的节日,在每年的三月十四日至十七日举行的盛大节日。
姊妹节的来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苗族有一对男女名叫金丹和娥姣,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之间产生了爱情。但父母逼迫娥姣嫁回舅家(苗族称为“还娘头”)。娥姣不从,以死抗争,金丹也非她不娶。为了爱情,两人只好相约在野外偷偷约会,每天娥姣用她装针线的竹篮藏着糯米饭带去给金丹吃。后来他们的忠贞终于感动了家人,两人最终结为百年之好。从此以后,吃“姊妹饭”逐渐演变成了群众性寻找情侣的节日活动。
“姊妹饭”只能由苗族妇女来做,就像在独木龙舟节上,独木龙舟也只能由男人触碰一样。“姊妹饭”由几种不同颜色的植物花与叶同糯米蒸煮而成。“姊妹饭”呈黄、红、紫、绿、白等颜色。黄色象征家中富有,五谷丰登;红色象征本寨繁荣昌盛;紫色象征紫阳高照,紫气东来;绿色象征家乡美丽可爱;白色象征爱情纯洁高尚。
在姊妹节最后一天分手时,姑娘们将姊妹饭盛在竹篮里,饭里藏着自己选定的信物,盖上棕榈叶,拿到村头送给在此作别的小伙子们。回家途中,掀开棕榈叶,姊妹饭里藏得信物如果是松针或者竹钩,即表示对小伙子有好感,可以多来“游方”,使感情升华;如果是棉花(苗语念“嫩”,与“思念”的苗语发音相同),按其谐音,意为对小伙子非常思念;如果是椿芽(苗语念“娥扬”,“扬”为“引”“娶”之意),即允诺可以成婚,若再加上棉花,即希望男方赶快来娶;如果是辣椒或者大蒜,则暗示不愿再与之往来,希望各自另寻新好。但不论如何,小伙子们都要在来年回赠相应的礼物。
四、踩鼓
关于苗族的婚恋传统,同样有一个重要的节日——踩鼓节。苗人视鼓为祖,鼓是祖宗的象征,是祖先的安息之地。在苗族的观念中,正常老死的人要入鼓归宗。关于踩鼓的由来的传说也是各式各样的,但这都离不开开他们的央公(男性始祖)和蝴蝶妈妈(女性始祖),离不开牛、葫芦、蝴蝶、龙等等众多动植物的对话与交流。苗族人往往喜欢赋予各种动植物以美好的情感,视它们为平等的生命体,这种童话般的观念体现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并成为他们世代相承的文化记忆。这种童话般的观念或许可以概括为他们的“万物有灵”思想。同样,在踩鼓的传承中,有他们对祖先的缅怀,有他们对大自然独有的认知方式,踩鼓行为就是他们和谐宇宙观的最好体现。
关于踩鼓地点的选择也有一个传说。过去有一个后生是施洞的杨家寨人叫会党,有一个姑娘是老屯黄泡寨人叫窝炯。两人是姨妈表亲,悄悄地谈上了恋爱。后来被女方父母发现而被制止。为了冲破父母的阻挠,便决定第一天会面安排在距女方寨子不远的老乡邀约伙伴一同前去(这天也正好是农历三月十五);第二天与第一天一样,又邀约大伙来到男方的寨子——杨家寨聚会;第三天相互告别就到偏寨,眼看就要分别了,大家依依不舍,意犹未尽,于是就在偏寨再聚一天,以后就年年照此惯例分别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行踩鼓活动。
有专家认为,踩鼓活动是给青年男女提供社交机会。踩鼓的姑娘是来展示美丽和自己家庭的财富,因为姑娘穿的一套盛装就值好几万。而观看的男性就可以暗示被看好的女孩晚上去哪“游方”;也可以向旁人打听这个姑娘是哪个寨的,等以后再去找她;周围的其他人也是在看谁长的漂亮谁家富有,就可以介绍给村里的小伙子,以后男方就可以去女方家提亲,如果男方提亲没有成功别人也不会小看男方的,如果女方同意就回去放话给男方。
不仅仅是年轻的男女进行踩鼓,老人也会去看踩鼓,尤其是家里有男孩子的老人。老人在看踩鼓时究竟在看什么呢?首先是要观察一下,哪个女孩子漂亮,身上戴的银饰多,尽管繁多的银饰是一个很大的负累,但是这可以很直观低反映出女子的家庭条件。老人如果看到哪个姑娘既漂亮,家庭条件也还不错的,就会去打听这是谁家的姑娘,等着以后好上门提亲。
五、小结
首先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苗族的传统习俗中,“游方”和依歌择偶是苗族恋爱自由的一大体现,男女具有相对平等的交往权力。在苗族的习惯中,苗族女性有选择自己丈夫的自主权,有婚姻破裂后离婚的自主权,有离婚或者丈夫死后再婚的自主权。并且,苗族地区的妇女在离婚、再婚等问题上是不受任何的歧视和干预的。其次,在家庭中的地位上,苗族社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男女双方共同劳动,承担家务,养育和教育子女。
注:本文节选自浙江大学首届“策论中国”活动参赛作品《贵州台江县苗族文化调研》报告,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何善蒙教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