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着力扩投资壮工业强旅游
2017-10-16◎文/许兵
◎文/许 兵
石泉着力扩投资壮工业强旅游
◎文/许 兵
石泉扑下身子、苦干实干,把项目、工业、旅游做成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三个基本支撑。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影响 石泉县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 在转型升级中保持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2016年 石泉县实现生产总值71.43亿元 增长12.5% 增速位居安康市第一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22亿元 增长27.7 增速位居全市第二 入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
这个陕南山区县为何能够持续保持高增长 石泉给出的答案是 做大项目、做强工业、做旺旅游。
做大项目 强化投资稳增长
2016年以来 石泉县注重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谋划 先后策划储备204个重大项目。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商贸洽谈活动 全年招商落地5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 引进中兴通讯、沈阳机床两个全国500强企业 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41亿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项目贷款和专项建设基金 共计包装PPP项目7大类20个近70亿元 达成项目融资意向52.819亿元 有效增强了发展后劲。
今年初 由中兴通讯投资5亿元在石泉建设的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项目和沈阳机床与石泉奥邦锻造公司联合投资2.5亿元打造的西北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项目建设中 石泉县实行县级四大领导班子联动建立以三长负责、三会推进、三线督办为主的“三个三”推进机制 明确了县长 县级领导 、局长、镇长在项目推进中的职责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措施 加强跟踪督查问责。同时从规划层面统筹项目用地 深入做好群众思想动员、组织推动、政策引导和依法征迁等工作 依法严惩了一批“五霸”及无理阻扰施工者2016年175个重点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做强工业 紧抓引擎强支撑
近年来 石泉县坚持“四个转变”狠抓工业经济发展 发展定位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 新上项目由泛泛招商向选商挑商转变 企业布局由遍地开花向园区聚集转变 发展模式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积极探索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控制下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
在这些思路的引领下 2016年石泉坚持以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线 把工业企业培育、小微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企业困难等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抓手 推动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壮规模、增实力 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98亿元 增长18%。
富泉纺织公司自2015年入驻古堰工业园区以来 在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包联指导下 相继投入建成纺纱、织造两条生产线 今年开春 又启动了二期两条服装面料织造生产线 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解决150人就业。
该县健全了工业企业包抓帮扶机制 对每个规模企业、重点项目都明确有县级领导包抓、责任部门帮扶 一套班子落实 由包抓县级领导牵头协调解决企业建设及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分析评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研究解决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建立了银企合作制度 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议并向企业派驻金融顾问 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 注重科技运用和创新 对接智慧石泉建设 加快推进智能工厂 鼓励企业通过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层次、扩大生产能力新上项目 做大做强企业品牌。2016年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 电力能源、绿色食品、丝绸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张、特色鲜明、效益逐增、转型发展的良好趋势。
石泉缫丝加工
同时 石泉抓“大”不放“小”积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挖掘民间投资潜力 力促民营经济稳增长。全面落实贷款贴息、新增产能和规模培育奖励等政策 通过优惠政策、优化服务 鼓励进城创业、回乡创业、自主创业兴办中小型企业。到2016年底 全县中小微型企业总数15198个 比上年新增1410个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1 。
做旺旅游 提升三产促消费
以旅游促消费带三产稳增长 这是石泉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又一举措。
2016年以来 该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 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商品开发、宾馆餐饮、宣传营销、文化内涵、服务管理等七大提升工程 把产品做精 把服务做优把环境做美 推动全县旅游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县上推进精品景区景点、文旅融合“15551”工程建设和“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旅游品牌打造 重点实施云雾山、后柳水乡、燕翔洞、中坝峡谷、子午银滩、县城古街、雁山瀑布等七大景区开发提升及鬼谷子文化小镇、中坝作坊小镇建设 坚持常年分季度举办“云雾山之春”“汉江之夏”“水乡之秋”“燕翔之冬”及春节民间文化艺术五大固化活动。
据统计 2016年石泉共接待游客412.4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8亿元。在旅游产业带动下 石泉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 生态旅游已成为石泉最具魅力和活力的长效产业 有效弥补一、二产业短板 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