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抽纱艺术特色认知与传承发展

2017-10-15杜延

丝绸 2017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杜延

摘要: 潮汕抽纱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产品畅销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享有“南国名花”之美誉。它是传统潮绣和欧洲抽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文章透视了潮汕抽纱艺术在选料、纹样、技艺等方面的审美特色,结合自身地域特色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抽纱手工技艺进行科学认定与合适定位,强化生态环境下的本真性保护,落实经济市场下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与传承发展机遇的策略思考。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潮汕抽纱;传统潮绣;抽纱技艺;传统文化;特色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TS935.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7)05006207

引用页码: 051202

Abstract: ChaozhouShantou drawnwork skill is on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its products are sold well in more than 110 countries and regions. It is known as the “southern flower”.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aozhou embroidery and European pumping technology, reflec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aozhouShantou drawnwork art in the aspects of material selection, pattern and skill. In combination of i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cientifically affirm and rationally position ChaozhouShantou drawnwork technology under the view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strengthen authenticity protection und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lement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under the economic market as well as ponder over heritag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i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ChaozhouShantou drawnwork; Chaozhou embroidery; drawnwork skill; tradi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cogni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潮汕抽紗以质地轻薄、针法细致、绣工精巧、花款新颖、通珑秀逸而享有“南国名花”之美誉,多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奖。20世纪80年代是潮汕地区出口创汇最多的拳头产品,畅销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精工玻璃纱台布曾于1972年作为国礼赠送给伊朗王后。然而,好花不常开,进入90年代以来,抽纱绝技日渐衰微,令人扼腕。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世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潮汕抽纱技艺也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此,对它的传承和保护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潮汕抽纱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是在商品和经济层面被广泛认知的,具有“物质文化”的属性和经济价值;淡出市场后的抽纱,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遭遇了双重质疑。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抽纱技艺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特殊含义。保留抽纱传统以保留其对未来社会产生的历史文化价值,已成为一项不容漠然视之的时代重任。本文拟从客观研究的立场和态度,透视潮汕抽纱艺术的审美特色与文化属性,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抽纱手工技艺的存在理由、保护策略及其发展机遇,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潮汕抽纱艺术的特色认知

抽纱源于英文“Drawn Work”,东南沿海称之为“花边”或“抽绣”,方言叫“做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从欧洲传入,是潮汕家喻户晓的一种手工技艺。《潮州府志》記载:“抽纱业始于清末,它是外来抽通工种与潮州本土刺绣工艺巧妙结合的产物。”抽纱是根据预先设计的图案,将布料所绘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余之处用绣线连缀成透空装饰花纹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因其多用棉花、麻布、法丝、玻璃纱等为面料,由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所以民间俗称“做白纱”。

潮汕抽纱是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潮绣与欧洲抽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中的重要一支,其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潮汕抽纱艺术根植于潮绣的文化沃土中,又融合了西方近代抽通工艺而生成的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民间手工艺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心灵手巧的抽纱艺人绵延相传,不断改进图案设计与技艺工种,大胆吸纳潮绣等其工艺手法,融会贯通、推陈出新。通过多种精美繁复的设计布局和巧妙的抽通与刺绣工艺,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色图案,制品典雅精巧、清新怡人。其审美特色主要表现在选料和纹样的完美结合、浮凸和通透融为一体、多种技艺的巧妙运用与自由丰满的纹样图案四个方面。

1.1选料和纹样的完美结合

潮汕抽纱的用料,除了选用优质的棉布之外,毛、麻、化纤、丝绸都可以用作抽纱介质。法丝布、竹丝布、玻璃纱、化纤布、亚麻布等则是常用的高档进口材料。法丝布和竹丝布都属于麻布。法国产的称“法丝”,质地较为细薄、光亮;英国产的称“竹丝”,质厚纹粗。玻璃纱布(图1)是一种特殊的棉布,质地光艳薄透,一直由瑞士进口。潮汕抽纱艺术讲究在设计中根据产品的用途来选择用料和花色,比如台布和被套等常见的实用性产品,多选用棉布或亚麻布等纤维强度较高的材料作为底布,图案也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具有装饰性的抽纱作品,如手帕或者服装之类,则更多地选择法、竹丝布或玻璃纱等较为高档的进口原料,这也是潮汕抽纱制品所独有的材质。

潮汕抽纱讲究纹样与材料的完美结合。主要纹样有自由图案、草尾图案、花边图案、角形方块图案、集锦图案、圆形图案等。自由图案轻松自然,草尾图案浪漫奔放,角形图案严肃庄重,集锦图案富丽高雅,圆形图案则透视出美满与幸福[1]。因为潮汕抽纱主要是外销,所以在主体花卉图案中,不乏西洋装饰纹样中的玫瑰、蔷薇、海棠、百合、草尾、牵牛花、郁金香及康乃馨等,也有传统纹样中的富贵牡丹、表示爱情的“并蒂莲”与“连理枝”。数百种针法在经纬密度较小、质地轻盈、布孔清晰的材质上或抽或勾,或垫或绣,变换出上千个图案花色。整体纹样设色素淡、舒朗精致、恬适高雅,极富感情色彩和节奏韵律之美。

1.2浮凸和通透融为一体

潮汕抽纱的特色在于浮凸和通透。它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借鉴,以技艺精美、轻盈淡雅见长。潮汕抽纱将潮绣传统的垫绣技艺加以应用创新,用纱线代替传统潮绣中垫底的棉花和纸丁,再用细密的丝线绣出艳丽的花朵将下面的纱线遮住,浮雕般的立体感油然而生。浮凸是抽纱门类中技法和艺术成就较高的绣种,作品以具有代表性的玫瑰、菊花、葡萄等图案纹样为主。抽绣是将布底上的经纬线拉成细密的地纹来进一步衬托主花的表现手法。抽绣中常见的方法是抽线,即在布底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或纬纱,或抽三留四,或抽二留三不等,然后再用线绕成几何形花纹[2]。垫绣与抽绣是潮汕抽纱中技冠全国的两项工艺。抽纱台布《繁花簇锦》曾荣获2011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抽通玻璃纱台布《花团锦簇》在2011年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被评定为“工艺美术精品”。两者的成功将垫绣与抽绣推向了极致。

通锦绣是抽纱中的通花与刺绣的再结合(图2),是将抽通与垫绣技巧熔于一炉的全新艺术品。通锦绣以浮凸垫绣为表现主体,背景空间则以“抽、拉、挽、缚”等抽纱技艺织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在一通一浮中烘托繁花似锦之意。既有抽纱的淡雅清隽,又有潮绣的精致瑰丽。其代表作有《孔雀大圆屏》和《春满南国》等精品。1981年由潮州市绣衣厂制作的《孔雀大圆屏》,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抽纱刺绣展览会上好评如潮。1983年由陈作浓、杨坚平、郑奕群和何可春设计,刘菊花等7人完成的特大屏风《春满南国》融潮绣之立体秀丽、抽纱之通透素雅于一体,清新淡雅,玲珑剔透,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荣获创作设计二等奖,作品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1.3多种技艺的巧妙运用

潮汕抽纱有着多种针法技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潮州市抽纱公司展销部经理柯伟鸿曾说:“潮州抽纱刺绣技艺共有400多种,常用的大概108种。……其他口岸的抽纱工区无法做到潮州抽纱这么尖端。”按照其制作方法和用具材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抽通、刺绣、钩编、补布、拼贴等几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含有若干不同小类的抽绣技艺。

抽通以“对丝厘”“挽窗”“花窗”“扎目”等为代表。即用剪刀在经纬织向的面料上抽取纱线,再用针线制作出不同纹样;或用剪刀在各种布料上按照纹样需要进行雕空的技艺,这也是潮汕抽纱技艺中最为精髓的技法之一。刺绣是指用针线对各种纹样进行垫、平、托、擂、挽、扎、锁、钉等制作的技艺。根据针法的不同及纱线的粗细,可以制作出“垫绣”“托地绣”“十字绣”等。钩编即用钩针、梭子等工具在底布上制作各种造型产品的技艺,以“通花”“打丁边”“华美花边”“菲立网”等为代表。补布即是通过针线将各种不同材质的布料进行拼贴组合来完成的一种制作技艺。拼贴类则是综合抽通、绣、编织和补布等工种针法对不同布料或相同布料进行拼接的技艺。抽通、手绣、鉤编、补布、拼贴等不同技法在产品中交替使用,各显特色。如抽通类花纹晶莹通透,若隐若现;手绣类花纹色彩丰富,立体感强;补布类则色彩搭配对比鲜明,形如浮雕等。

在潮汕抽纱中常用潮绣中的雕绣、垫绣、平绣等技法制作台布,人称“玻璃纱雕平绣台布”。代表作是《双凤朝牡丹》(图3),规格为183cm×274cm(72英寸×108英寸),由汕头抽纱公司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黄汉通设计,潮州市14位技术高超的女工用5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而成。作品以百鸟之王凤凰和百花之王牡丹为题材,表现了凤凰迎春、百花争艳的美景。作品运用了几十种针法,最为精巧的抽通类“花窗”就有大小1180个。再通过玻璃纱布料的背面绣托、正面抽通和凸起绣制,来处理整体画面中垫绣、托地、挽窗、花窗、星点窗等各类工种的虚实、通透、浮沉等关系,并在色调上采用淡雅和谐的四纯色加白色做渐变处理,使纹样的透视效果和层次更加合理,从而达到酷似“浮雕”的艺术美感。

双凤各具娇容,顧盼生姿(图4);牡丹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整幅作品布局巧妙,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色彩淡雅,是潮汕抽纱技艺中的极品。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在来自五大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670件艺术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该届博览会唯一的一块金质奖章,被誉为“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最精尖产品”,并先后获得国家首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及省、部级大奖。

1.4自由丰满的纹样图案

潮汕抽纱艺术的创作往往是多种技法、多种图案纹样的完美统一,并以构图饱满、组合自由、内容丰富见长。构图中多以适合式构图方式为主,其中的图案纹样则是采用自由组合编排的方法。自然界里的动植物、幻化世界中的祥瑞物和各种抽象形式的几何纹样等均可协调入画。甚至手帕大小的空间,也可以根据设计者的构想和画面需要,集各种花卉、果类、动植物等百种纹样,按对称、连续等手法自由组合成一幅美妙的画面。上述的《双凤朝牡丹》由604只凤凰、352朵牡丹及不计其数的葡萄、草纹和小花组成,画面分八个层次,千变万化的通纹交错穿插,表现了凤凰浴春、百花争艳的景象。

代表着潮州抽纱最精细高超工艺的《鳞羽图》,又名《龙凤》,以万兽之首的腾龙、百鸟之王的凤凰为主体,独具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龙凤一直是潮汕人的主要崇拜对象,有人说:“只要看到有龙凤图案的抽纱品,就知道它一定出自于潮汕地区。”[3]这幅由著名老抽纱艺人陈铁泉设计,潮州抽纱刺绣传承人祝书琴等人制作的《鳞羽图》,其中101条飞龙,268只舞凤,还有成千上万种奇花异卉,聚集在183cm×274cm的超薄玻璃纱上,赏心悦目,各臻奇妙。10多位绣娘用了1年多时间,耗用绣绒多达15万条。整个作品丰满充实,典雅时尚,可谓“潮州抽纱之王”。

2潮汕抽纱艺术传承发展的策略思考

百年轨迹,潮起潮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理论和实践上的冷落导致抽纱急剧萎缩,文化上的不自信使其丧失了昔日的辉煌,艺工的大量流失和传承主体的认知欠缺,承载着几代人智慧的抽纱艺术很快在“物质”领域濒危。2010年,潮州抽纱手巾(图5)作为广东馆礼品亮相上海世博会,虽然格外引人注目,但一时的红火掩饰不了抽纱技艺濒危的现实。辉煌的抽纱历史渐渐淡化为记忆中的落寞背影,映射着一种文化的忧郁与产业的衰微。直到抽纱技艺被列入广东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这一传统技艺才开始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消费市场的重视。积极为该技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探讨一条适合潮汕抽纱特点的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的系统方案势在必行。

2.1科学认定与合适定位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深刻影响着抽纱的发展。要抢救抽纱濒临失传的窘境,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认定与合适定位。

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身份特征。抽纱不仅是潮汕地域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也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殊贡献。抽纱技法的多样与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抽纱精品以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智慧与灵性而惊艳世界。作為一种手工技艺的典范,已经显赫地延续了一百多年,这种延续性得益于其本身所包孕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的先锋性。作为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在其自身的发展演进中,不仅呈现为历时性演变,而且呈现为地域性、民族性演变。从制作工艺到纹样构图,处处体现出潮汕民间工艺的传统特点。抽纱既是实用的艺术品,也是馈赠的珍贵礼品;既有经济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潮汕抽纱需要寻觅新的存在理由和发展机遇。如何在当下的现代文明和大众需求之间找到合适的定位,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人文工程”。

2.2强化生态环境下的本真性保护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在保护的条件下进行”[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宗旨是保护其“生命力”。结合潮汕抽纱艺术的特点,尤其要注重对其进行本真性保护。保留和传承其本真的样貌和技艺,可以通过静态的资料记录存览和生态保护区域建设来实现。

2.2.1现代化手段下的“本真”记录和展示

对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濒于灭绝或失传的抽纱类别和项目应予以重点保护和优先发掘,不仅可以运用传统图示和文字记录,还可以利用录音、摄像、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潮汕抽纱艺术进行多方位的发掘、记录和整理。

首先,全面整合企业的传承图案和技术资料。花样图案是保留传统技艺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些经典的设计被以“花样”的形式遗存下来。在潮州抽纱公司的一间老档案室里,尘封着“7350盒花样稿纸,1.1万张玻璃纸稿”[5],这是抽纱历史文化形态的真实记忆与珍贵标本。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这些鲜有人问津的纸质资料进行全面的筛选与整合,建立资料库,科学储存,直观展示。这种静态的典藏和动态展示相结合的本真纪录,不仅保留了传统图案样本,发挥了标本的史料和实用价值,对精湛的抽纱技艺也起到了直接的本真性保护作用。

其次,在学术研究领域搭建一个理论平台。199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蔡俊兴编辑的《图案艺术精品集》一书,共收入抽纱图案几百种之多,这是对潮汕抽纱艺术的一次成功有效的整理,博得艺术大师刘海粟和汉学大师饶宗颐的高度赞誉。刘海粟大师题词称其是“中国图案艺术精品”;饶宗颐大师则用诗的语言赞誉为“天孙为织云锦裳”。之后,杨坚平编著的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潮绣抽纱——潮州民间美术全集》,也对抽纱艺术的特征做了梳理和介绍。在此基础上,还应创办一个高规格的理论刊物,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术研讨会,全面介绍和深入研究潮汕地区“非遗”产品,抽纱可以是其中的一种,为抽纱的推广和创新做好理论支撑。

再次,可以创建一个“潮汕抽纱艺术馆”。潮汕抽纱工艺发展多年,却一直未有一个对外开放的、全面介绍和展示潮汕抽纱的历史变迁、发展轨迹及其卓越成就的展览馆或博物馆。馆内可以集中展示潮汕抽纱工艺的历史资料、生产工具、生产流程、精品实物、国内外反馈信息等。艺术馆内除了制品与图文的静态陈列外,还可以将其打造为抽纱技艺培训基地,既有传承人的现场表演,也有热心公众的参与活动,还可以出售抽纱制品,人们在欣赏展演的同時,“可以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非遗产品,体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消费,实现消费娱乐”[6]。同时让技艺拥有者获得实际利益,从而形成传承的良性循环。

2.2.2建立潮汕抽纱自然保护村落

抽纱手工艺要传承下去,还必须积极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和产业化道路,建立潮汕抽纱自然保护村落,不断培育新产品,扩大产品消费群体,使抽纱技艺得以很好地传承与创新。

潮州市江东镇洲东村的普通妇女大多都掌握熟练的抽纱技术。1970年,该村曾筹建了一个300多人的抽纱场,抽纱精品《双凤朝牡丹》就出自她们之手。如今,穿梭于洲东村的大街小巷,仍然可以看到邻里乡亲三三两两穿针引线、画龙绣凤的场景。洲东村正在尝试创建“抽纱刺绣名村”,成立刺绣工艺研究所,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研发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不断创作新产品,并注册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创建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模式。洲东村可以说是潮汕抽纱自然保护村落的雏形。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可以在洲东村设立“潮汕抽纱艺术生态保护试验基地”,对潮汕抽纱艺术进行完整性的保护,变“死保”为“活保”,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传承。在划定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里,可以将民间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进行原汁原味的保存,并使之成为“活文化”,定期为民众开放展览。

2.3落实经济市场下的生产性保护方式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蕴含两层意思,一是“保护、抢救”,二是“利用、发展”,两个层面相辅相成。生产性保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实践或产业开发,而是“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结合实际情况,潮汕抽纱艺术的生产性保护可以从企业发展的再创造和人才培养的再创新两个方面展开。

2.3.1企业发展的再创造

潮汕抽纱不少精品多次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因此,将潮汕抽纱工艺向精品化、时尚化发展,并将其扩展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是抽纱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在认真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前提下,将抽纱技艺引入其他相关产品如服装、饰品等高端产品配套制作。潮州是“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将抽纱技艺巧妙地运用到婚纱、晚礼服的衣领、衣袖等部位的制作上,极富装饰性和立体感,曾被誉为“艺林奇葩”(图6)。这也是潮州婚纱晚礼服在国际上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然而,“要想将一种艺术发扬传承,仅以少量精品为载体进行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渗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7]。所以,除了生产装饰性的高档精品外,还必须把它纳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其与大众消费密切相连。不仅可广泛应用于时装,还可以延伸到衬衫、胸罩、帽子、丝巾、披肩、毛衣、连衣裙与牛仔裤等大众服饰,“让抽纱为服饰平添奢华与精致”[8];也可以广泛运用到窗帘、帷幔、被罩、床罩、枕巾、靠垫、沙發套等室内装饰品,以及宗教文化领域特色用品之中,提升大众的审美观与文化品位。

未来的潮汕抽纱不仅需要继续拓宽销售渠道,早日走出市场营销的困境,还需要从产品结构、图案风格、抽绣工艺及产品用途上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用更加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独特的表现技巧,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而融入当代的时尚主潮中。

2.3.2人才培养的再创新

抽纱是一种活态文化,没有人的传承,博物馆里陈列的抽纱工具、图样和文字记录都是没有艺术生命的“木乃伊”。所以,非遗的传承必须以人为核心,传承人是传承与发展的主体。非遗传承人主要指的是国家公布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不仅拥有非遗传承人的头衔,最重要的责任是要进行非遗的传承[9]。只有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指导培训及宣传表演,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传承人的地位必须得到确认与尊重,可以给代表性的传承人评定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如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被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韩国给予那些身怀绝技并愿意通过带徒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人的著名艺人、匠人授予“重要文化财保有者”等荣誉称号,国家还为他们配备专门的助教,给予他们用于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以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全部经费,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10]。他山之石,可以借鉴。只有建立长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会,将传承人的定位和待遇问题落到实处,才能激发传承人旺盛的创作动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与大专院校合作。在潮汕地区的一些高等院校的相关院系开设潮汕艺术设计特色课程或专业讲座,聘请抽纱艺术大师,通过传承人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从设计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进行综合指导。并借用院校资源,在新形式和新材料的探索上争取有所突破,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让学生有机会看到抽纱的制作流程,并亲自动手参与实践,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潮汕抽纱艺术传承人才。

3结语

在现代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抽纱技艺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需因地制宜地从多角度切入,尽最大努力营造潮汕抽纱技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使其再焕异彩。为弘扬潮汕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市已相继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不定期在人民广场文化长廊举办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在深圳、香港、北京等地举办潮州精品展,抽纱技艺也在其中不断展露芳容。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与创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潮汕抽纱艺术的“南国之花”定会重新绽放,并将绚丽纷呈。

参考文献:

[1]蔡俊雄.图案艺术精品集:前言[M].广州:岭南艺术出版社,1992:19.

CAI Junxiong. Graphic Arts Boutique Collection: Preface [M]. Guangzhou: Lingnan Art Publishing House,1992:19.

[2]楊坚平.潮绣抽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77.

YANG Jianping. Chaozhou Drawnwork Embroidery[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77.

[3]柯宇丹.潮汕抽纱与潮绣辨析及传承[J].丝绸,2015,52(10):5155.

KE Yudan. Discri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aoshan drawnwork and Chaozhou embroidery[J]. Journal of Silk,2015,52(10):5155.

[4]吕品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80711.

Lü Pintian.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active [N]. Chinese National Newspaper,20080711.

[5]馬锦洲.潮州抽纱濒危[N].中国文化报,20090828.

MA Jinzhou. Chaozhou drawnwork endangered[N]. China Culture Daily,20090828.

[6]謝小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5(5):117118.

XIE Xiaojuan.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ntation: a case of Nanjing museums intangible heritage gallery[J]. Southeast Culture,2015(5):117118.

[7]刘昀庭,张红霞,贺荣,等.广绣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传承应用[J].丝绸,2015,52(3):4144.

LIU Yunting, ZHANG Hongxia, HE Rong, et al.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Guangzhou embroidery in textile design[J]. Journal of Silk,2015,52(3):4144.

[8]杨爽.潮汕抽纱把服饰从精品做到极致[J].中国制衣,2009(8):81.

YANG Shuang. Chaoshan drawnwork clothing from the boutique to the extreme[J]. China Apparel,2009(8):81.

[9]安妮,陈雁,毋岚萍,等.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J].丝绸,2015,52(10):5662.

AN Ni, CHEN Yan, WU Lanping, et al. On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Journal of Silk,2015,52(10):5662.

[10]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95.

WANG Wenzhang. Introduc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 Beijing: Education Science Press,2008:19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