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听风吟

2017-10-15子慧

椰城 2017年10期
关键词:嬷嬷触感胡琴

子慧

他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没有色彩,也没有光明。有的只是或柔软或坚硬或光滑或粗糙的触感。还有声音。阿娘温柔的歌声、嬷嬷软糯粘甜的吴语、爹拖拖沓沓的脚步声近了又远、远了又近。阿娘抱他出去,店里伙计们亲热地叫他“少爷”。

门前流水的声音永远是不疾不徐的“哗哗”轻响,浮雕着花朵的大梁间燕子的呢喃,听得他略有倦意。江南的风挽了柔嫩的柳抚摸他的脸,转身又带起沙燕儿们身上呜呜响的铃儿。

有那么多的声音可听哟。嬷嬷的哭声可不好听,听得他心里一揪一揪的,莫名就湿了眼眶。嬷嬷偷偷问他:“少爷不怨老天让自个儿看不见?”他摇摇头,又指指耳朵——“我能听呀!”

他最爱听的是风声。柔软了空气和柳梢的风,摇落了花瓣儿的风,甜酸了杨梅的风。五月里,总听见有小姑娘沿了石铺小弄吆喝:“卖——糖渍杨梅——”还有成熟了稻谷的風,吹斜了雨丝的风,摇动了房檐垂挂的六角铜铃的风,唇齿间的风——嬷嬷教他吹的叶笛。

有那么多的风声可听哟。温柔的单调的,又永远不重样的风。那么多的东西在风里来了又在风里去了——年岁、家、人,还有有着醉人稻米香的丰收好年景。先是家里再也无米可卖的米铺没了,剩了叹息声越来越长的爹;再后来爹的叹息也没了,只剩了哭哭啼啼的阿娘。后来阿娘不哭了,她也走了。他被嬷嬷领着交给一个指间满是硬茧的男人。离家的那天是阿娘下葬的日子,嬷嬷牵着他的手走。有气无力的唢呐把人心里的悲伤扯成了长长的丝缕扬在风里。风吹在脸上的力度绵而韧,是能托起沙燕儿的好风,却没有沙燕儿可托了,只把薄薄的纸钱卷起,打在他的脸上。引魂幡在风里响着,师父攥了他的手去,安慰似地一握。他只摇摇头,可蒙了雾的眼睛却忍不住向唢呐声远去的方向张望。

离家时路短啊。小时背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风却没有那么长情,走着走着便远了。没有再为他理理头发掸掸衣角,却在他身上挂上剪不断扯不去的线,一扽又一扽。扯得他不住地回头。他成了风里瑟瑟响的沙燕儿了。

他们向城里走。路上的风来来去去,温柔的、凶猛的、热的、冷的,总不是家乡的风了。城里的风带着股“人味儿”,葱花儿肉的包子、小孩子潮湿的尿片儿、大嗓门的“李婶儿”们长长的裹脚布、下水道口“蒸蒸日上”的白气……一切的声音、气味都浓缩在弄堂间窜来窜去的风里,在噔噔响的皮鞋和时髦女子的小高跟间“呼”地一声掀起门帘,又“嘭”地一声把它们放下来。

他的手指间已有了薄茧,二胡也拉得像模像样了。在地下盘腿坐着,马尾咬在胡琴上,一老一少的指间刮起的就是清爽爽沁人心脾的好风,挽住行人匆匆的脚步。一站,又一站,丢下个把铜钱在磁钵子里叮当作响。

师父好酒,却不肯多喝,道是费钱误事,只是每逢下了雨,一定要找家小酒馆吃几壶。小酒馆的桌子常常拭不净陈年的油污渍着凹凸不平的桌面,手指碰上有种粘粘的触感。酒菜简单,一碟花生米,一碟茴香豆,手头宽裕的话就再加一碟猪耳朵。雨天人少,伙计不会来催,尽可以慢慢地吃,慢慢地饮,一面絮絮地说些闲话。米酒的甜味里总有点儿下雨的味道——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许是土腥气,许是水汽的味道,难以描摹。被风吹得斜斜的雨丝由窗外进来,润润的。兴致好的话,师父会拿出琴,弹唱几支小调。调子柔美,配上苍凉的嗓音和琴声,就多了些事过境迁的意味,洋洋洒洒地从清晨奏到黄昏。

檐边啪嗒啪嗒地滴水,他总爱伸手去接。一滴一滴冰凉柔软的触感,像手心上开出一朵一朵的花。斜斜的雨,斜斜的风,道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那时他跟着师父,两个人南来北往,却始终只是来来回回那几个地方。师父从不解释,但他知道,师父是要找一个人,很多年前的一个人。可是这么多年过去,谁知道那个人去哪了呢?也许她去了更远的地方,也许她像自己的爹妈那样,成了一抔黄土下的白骨。师父大概不是不明白这些,只是习惯把他拴在了这里。那些风,那些水,那些人,都成了难以更改的习惯刻在骨子里。可他不是。他像所有的少年人那样,憧憬着远方。远方像块甜美却总也吃不到嘴的糖,诱惑着他。远方的城市会是什么味道?远方的风会是什么样子?未知的一切都因未知而愈加婉约如画。他憧憬远方,就像憧憬那一杯不准喝的酒。师父那时不准他喝酒,等到他可以和师父一起喝酒的年纪,师父就已经走了。

师父走的时候是个冬夜。他们住在一个小客房的马房里,手头只有几个大子儿。师父扯着他的手,让他将昔日那些小曲儿一支一支唱来听。他含着泪唱着,只觉得师父的手冰样冷,额头却火炭样热。不到鸡鸣,师父的手无力地垂下了。没有买棺材的钱,只是一领芦席卷出去,埋进冰冷的土里。从那以后,原本一起漂泊的两个人便只剩了一个他。他的手里,还是一把琴——自己那把换来师父简陋的墓碑。他的身边少了一个人,那些天南海北,换他一个人走。曾经梦中遥不可及的远方成了脚下踏踏实实的距离,他却再不想去了。一个人,一把琴,南来北往地拉。春天动身向北,秋天跟着南归的候鸟一起回来。来来回回就是那几个镇子,来来回回就是那些个人,来来回回就是那些陌生而熟悉的风。他想念故乡,却没有再回去过——那儿已经没有家了。

漂泊。如风。

如果不是后来空气里有了硝烟,耳畔有了枪炮声,他会像师父一样老无所终。乱窜的枪子儿没有打着终日以竹竿探路的他,相反地,他幸运地被一双柔软的手牵进了一个队伍。再出来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份特殊的使命。他在茶馆儿拉琴,给戏班子伴奏……人们做梦也想不到,好多很机密的消息,都是他的胡琴声传递的,风一般习以为常,无处不在……

连绵不断的鞭炮和喜庆锣鼓,宣告了世道的转换,也宣告了他漂泊生涯的结束。那只拉过他的柔软的手,将他拉进了一个柴米油盐的家。女子清甜软糯的声音,是他的天籁,从此他身边的空气里都飘着若有若无的甜味儿。他谢绝了大会上作报告的约请,依然拉他的胡琴,戏班儿少了他就少了好多戏韵。

有一天,清风摇动着屋檐下新挂的铜铃儿,他当爹了。摸索着洗尿布,宠溺地喂媳妇吃饭,把儿子驮到背上玩骑马……他品味到了一个正常男人都未必品味到的幸福。

他的琴声渐渐脱了师父哀婉幽怨凄怆的底子,多了许多明亮和欢快。故乡偶然入梦,师父和他风一般漂泊无定的凄凉过往,如一幅渐去渐远的老照片,淡出了他的生活。

再后来,他的琴声被灌进唱片,时不时地飘荡在街头巷尾。而他,出门依然一支竹竿一袭长衫,即使到了儿孙绕膝的年纪。

风过田野,留下了满陇的金黄。endprint

猜你喜欢

嬷嬷触感胡琴
胡琴
舒适一角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阿莫嬷嬷的草帽
当代语境中民国胡琴之多维品鉴
敬爱的“容嬷嬷”
亲肤纺织品的性能表征浅析
软硬触感
WHAT
陌生人的嬷嬷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