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需要做好三个“融合”
2017-10-15张首魁
张首魁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的“五新”战略,把“有效提升县域活力”作为新活力的重要内容,并认为“陕西发展上台阶、上水平,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突破口也在县域。”这是陕西省委对陕西经济发展特征的科学判断。
县域经济活则全省经济活。县域经济是陕西“追赶超越”的“主战场”,是落實“五个扎实”要求的“硬任务”,是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城镇建设是强县兴县的重要基础,是县域经济活力的“助推器”。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立镇,已经成为共识。下面,我结合学习、调研体会,从产业方面谈“三个融合”。
第一个融合,是产城融合。一般认为,产城融合是城镇化质量的基本路径。把握“产城融合”的内涵,关键防止“两化”。这就是城镇发展要有产业作支撑,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防止“孤岛化”。那么,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通俗地说,是“筑巢引凤”还是“引凤筑巢”的问题。再具体来说,是环境为产业配套还是产业因环境而兴的问题。
我们长期调研发现,浙江、福建、江苏等特色小镇做的好的地方,无一不是通过先发展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产业基础,从而提供就业岗位、积累人气商气,实现人口集聚,并通过提供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逐步实现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特色小镇,首先是产业镇,而非行政建制镇,产业是基础、是灵魂。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产业优势”,设施服务于产业,资金技术追逐于产业、人才跟随于产业,一句话,环境是为产业配套的。反过来,如果没有明确的产业,所谓的城镇建设就类似于“鞋”和“脚”的关系,为脚找鞋容易“匹配”,但为“鞋”找“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到时还得修改鞋。任何不以产业为核心推进的城镇建设,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都是违反规律的揠苗助长,都将陷入“空城”“鬼城”的泥潭。不仅无法把新城镇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民市民化落为空谈,并且还将造成巨大的浪费。产城融合一定是为“产”建“城”!打造特色小城镇,切实做到产业优先、以产兴城。
第二个融合,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少地方在强调,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这个观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引领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空间集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要素的质量。那些把城市的二三产业迁移到农村,但是与第一产业共存分立,既不提升农业价值,也不能形成新业态的,就不能称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且可能挤占农业资源。
传统上,就农业发展农业,抑制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禁锢了农业的生产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一体化、产业多功能化的演变,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鲜明特征。一二三产业之间通过集聚、耦合、互动、渗透等多种方式的创新,将农村稀缺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在一二三产业之间跨界集约配置,推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以及健康生态等服务业有机整合。特色小镇恰好应该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一二三产业相互交融的空间。在产业融合中要注意体现“共享理念”,要着力避免部分强势企业介入农村资源侵占、农村市场垄断,导致农民利益被“挤占”、农业发展要素被“挤出”。
第三个融合,是产人融合。一方面,产业发展要提高城镇对劳动力吸纳消化能力。产业的发展根本是为了人、服务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着力提高本地人口就业收入,以产业为载体,将本地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进一步实现“市民化”。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引导、鼓励农民创业。“双创”不仅是城市的双创,也需要农村农民的双创。
广东、江苏、浙江经济发达,主要得益于农民创业。特色小镇应该是农村的“创新创业”的空间,要立足基层实践探索,先有为后有位,就要充分激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追赶超越,就要积极推进农民创业,珍惜农民的创业激情。陕西农村人口多,要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从土地转移出来的农民逐步从打工转向自主创业。
此外,小城镇建设要追求以人为中心,在做强产业的基础上,要促进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融合”。
总之,小城镇建设要以人为中心、以产业为基础,努力做到“产、城、人”融合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