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演变的研究

2017-10-14赫富雅

大东方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型农田

摘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基础设施不足是限制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消费意愿的主要原因,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农村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一般比较小,施工期短,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较快、较大。本文就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演变做一浅析。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对农田灌概、排溃及旱作农业的抗旱补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并且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中央政府一直对此非常重视,在各个时期均制定了相关政策进行指导。纵观各个时期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供给方式的演变历史可大致将其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一段时期,为集体兴办、集体受益阶段,实行的是一种政府供给模式;第二阶段为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W后,政府积极鼓励支持民间提供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的是政府与民间共同供给的模式。

1.政府供给模式

以政治手段兴办水利使得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加,而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效益不佳。1957年,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这份文件指出“不论大小,都应该认真贯彻勤俭办水利的精神,少花钱,多办事。群众性的农田水利,主要是依靠合作社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鼓励社员积极投资。国家只能作必要的补助”。政府主导下“民办公助”的水利供给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在逸种方式下,农田水利由受益主体进行建设。国家统一计划领导,并对兴建的农田水利给予补助,生产队集体组织建设及管理,并享有建成的水利农田设施的所有权。由上可见,这一阶段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农民投工投劳,而管理主要由村政府负责。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属于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这一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非常明确。

2.政府与民间共同供给的模式

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由于产权主体缺位,建设管理主体不明等原因,导致小

型农田水利设施面临如工程老化,效益减弱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基础生产条件不断下滑。改革后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减弱,已经难维持小型农巧水利设施与建设新的小型水利工程,原有的单靠政府供给的模式己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规模小,技术要求低,并且具有排他性,可有效避免“政府失灵”的情况,因此农民开始自发提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民间供给方式解决了产权不明问题,落实了设施的管理经营权,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效益。同时,农民通过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入,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供给主体开始由“集体”向“民阱”发展。20世紀90年代市场体制实行后,民间资本开始活跃起来。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农村集体、农户W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希望能统一规划、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将政府主导变成政府引导,变农民被动建设为农民自主建设。通过借助市场力量建设小型农田水利,既用好财政资金,又调动好农民群众积极性。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引入,小型农田水利的产权也越来越明晰,水利设施的投资机制也越来越完善。原有集体所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通过承包、租赁或拍卖等方式,明确了产权、落实了该部分设施的管理经营,同时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进驻,减少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同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采用“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程序,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参与的热情。政府通过明确提出让民间资本进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领域,有效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问题,也缓解了财政资金的投入不足,实现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良性发展。

3.两种供给模式转变的原因分析

每种供给模式的实现都是当代特定环境的产物。换而言之,每种制度安排均是当时的领导决策者针对内外各种环境状况判定后而做出的一系列规则组合,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方式安排也是如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对农业设施的需求开始朝着多样化和异质化方向转变。伴随着农业剩余成果的増加,农民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同时,这个时期农民也可W进城务工或者从事其他副业來増加经济收入。农民会有多余的资金来改善生产性设施,即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保护。由政府供给的单一途径被打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开始向多元主体共同供给转变。(2)两种供给模式变迁的内在原因:任何一种制度的转变都是实践的需求和人们对于这种需求的认识做出的能动反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制度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导致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转变的内在原因是国家对农村某一方面制度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许朗,蔡娟,凌高玉,黄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阴.时代经贸,2011(18):179-180

[2]Thobani Mateen1997.Formal water markets:Why when and how to introduce tradable water rights[J].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 PP 161-179

作者简介:赫富雅(1980、1)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工作。

(作者单位:吴忠市红寺堡区水务局)

猜你喜欢

小型农田
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和渠道设计探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剖析
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措施研究
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