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养成的悲哀
2017-10-14蒋灵燕
蒋灵燕
教育松绑,方成大师。教育应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自由的人,而不是改造为一个个相同的只会听话顺从的木偶小孩。
——题记
木偶剧团里一个木偶逃跑了,导演又气恼又着急,发动人四處寻找。结果错把一个小孩当作木偶抓了回来,因为他特别听话。马路上路口处信号灯坏了,红灯总亮着,绿灯一直不亮,这个小孩站在路口等绿灯,半天就是不走。导演试了一下,发现他确实比真正的木偶还听话。后来,这个小孩加入剧团,成了一个非常受观众欢迎的木偶明星。
木偶,你不提,它不动;你拎这头,它不会抬那头。童话中的“木偶明星”纵然是夸张的表述,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受欢迎的木偶明星一般的孩子?在木偶炼成的大工厂里,教育添火加料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中意的提线木偶。
我曾经在搜狐新闻上看到一篇名为《“这就是梦寐以求的大学吗?”——我为什么逃离大学》的文章。在作者18岁以前,所有的人都告诉他,人生的路只有一条,这就是上大学。进了大学才发现他犯了一个错误,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所热爱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逃出了大学,他也发现离开大学后的自己活得充实和快乐,最终以自己的创造和所热爱的职业服务于社会,获得了成功的人生。在这个普遍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息,才会有前途;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端上金饭碗”的时代,逃离大学没有受完教育的人反而成为了人生的赢家。而很多学习成绩好,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最后竟可怜地找不到自己的特长。在社会“终极木偶”养成中,小孩们的棱角一步步被磨平,使他们最大程度地适应日后操纵他们的幕后艺人,变成了一个个只会听别人的话做事的木偶人。玫瑰为开花而开花,教育应为育人而育人,在育“人”和育“木偶”迷失下,教育被看作了一种向未来部门提供各种所需的劳动者的手段,从而失去了教育真正的目的。我想,木偶明星养成的背后是一种教育目的的缺失。
按照古今中外无数古圣先贤的话来说,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柏拉图,抑或是我国的孔老夫子、陶行知,教育的目的无一例外是陶冶人的道德,激发人的潜质,传授有益的技能,使人能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著名的哈佛大学提倡培养学生的首要目的也就是“a fine human being”(培养好人),品德第一,其二是提高智慧。不同的人对教育目的也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要塑造一批真正会读书写字的人;有人说,教育是要发觉人的潜力,塑造有创造力和思想的人;有人说,教育是要培养人性中善的一面,完善人性。毋庸置疑的是,教育制造出大量听话、顺从、守纪律和规则的孩子,却不痛惜孩子缺乏个性和独立性、失去灵性和活力,这并不是最初的目的。木偶与人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自由。而没有自由的木偶就算深得观众的喜欢,也只是幕后艺人操纵出来的,被欣赏的只是艺人的技艺高超,而没有人夸赞木偶的任人摆布。就如没有思想的野草随风飘荡,这种木偶是不应该被塑造的。木偶般的学生逐渐丧失自己的思想,变得适应那些毫无吸引力的工作,诸如采矿、修路这些艰苦而危险的工作,亦或是由于技术进步使劳动分工变得极端精细而带来的乏味的,重复而又机械的工作。而这样的发展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前程,就如那个辍学了的大学生一样,没有了学校的抑制,木偶戏才由此结束,在自己思想的引领下走向新生活。
这样的木偶小孩其实并不只是童话里的角色,在当今升学第一的应试教育时代,原本各不相同的人正被慢慢同化为“相同的木偶”。学校总是按照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发展,才能最终将学校纳入到社会总体秩序之中去,完成对青少年一代心灵规训或控制的目的。这样的标准排斥了个体独特的理解,却鼓励盲目的记忆和再现。当提线木偶变成社会的教育目标时,很多从小到大我们干的事情法仿佛能说得通了。这也是为什么应试中对算术和外语等科目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特别偏爱的原因。就像那些训练新兵的人都知道操练的价值,知道它可以使人驯服,使人们做事时服从命令并且毫无疑问地去执行这些命令。
相比于训练麻木沉闷的木偶小孩,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培养真正的人,一个心不再被恐惧占领,不再被理想、符号、词语所裹挟,敞开所有的心灵和毛孔,直接和世界肌肤接触的人。唯有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闲暇,创造的快乐。当教育之下的学生每天都在创造,并为自己的创造而感动的时候,他们会独立赋予自己学习的意义,自由选择他们自认为有价值的生命质感。赫斯特曾经说过,“追求知识本身是人类独特的德性,自由教育对于人实现心智的发展有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没有联系的。”在应试教育下,大人在孩子上学前可能就计划好了要让他们上某所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灌输给孩子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获得赚更多的钱,走上人生巅峰的思想。孩子们按照教育大背景下的路线一步步完成“计划”,却没有获得自身的自由。这体现在学生们拼命地得到好成绩,天真地认为这样就能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考上重点学校,便能获得好工作,走上人生巅峰。其中不乏有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可进了大学以后,很快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尴尬之中—— 说不出自己的特长。
现在的教育制度总是以他们惯用的伎俩来引领学生一步步变成提线木偶。就像木偶失去了幕后艺人的牵引,便动弹不得了。这不禁让人唏嘘:这样的教育真的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吗?
教育松绑,方出大师。当教育深陷这种木偶“加工厂”的泥淖时,教育就失去了自己最初的目的。太强调孩子听话顺从,强调教育的整齐划一,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育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要求、衡量着智力、爱好、兴趣和经历、基础迥异的学生,把各不相同的人改造成相同的“木偶”,这样的木偶教育是悲哀的。教育应是让受教育者此时此刻比前一刻的自己更好,这种好与他人无关。我想,在教育逐渐迷失培养“人”的目的,而走向塑造木偶小孩的时代,引领教育为育人而育人,成全教育那颗拙朴本真的美善之心的,是我们这批未来教育者的责任。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