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

2017-10-14叶四春

大东方 2017年4期
关键词:引入中国融合

叶四春

摘 要:沙龙文化在法国17与18世纪中代表著精神社交,影响着法国与欧洲的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原本仅为贵族社交的方式已经逐渐传入到我国。基于此,本文对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创新历程。

关键词:法国沙龙文化;中国;引入;融合

沙龙,原意为房中的客厅,最早诞生在意大利,17到18世纪在法国取得进一步发展,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社交方式。在17世纪,法国沙龙主要探讨文学,将文字游戏、诗词朗诵等作为主要形式。18世纪,将哲学政治作为主导,性质发生了变化。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

一、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

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中开始流行中国式沙龙,其中负有盛名的为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该沙龙将当时我国学识丰富的人士进行集中,例如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不仅会对社会广度、学术深度进行探讨,所谈论的话题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另外,还有同样著名的朱光潜家中的读诗会。该沙龙每个月进行一次,交流内容主要为诗歌、散文的创作问题,朱自清、冰心、沈从文等都经常参加。在该沙龙中谈论的问题会经过扩散,逐渐扩大范围,从而对我国的文学与诗歌发展造成深刻影响。该沙龙具有地道的欧美风格,对于当时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与北平距离一千多公里的上海,同样存在着形式较为老派的社交,例如茶叙等。在上世纪初期,在殖民地文化的影响下,上海成为繁华的现代化都市。很多西方才有的元素已经在上海发展起来,例如影院、咖啡馆等,电影、报刊等文化产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的上海与法国的物质与文化语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一些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这种与西方相似的基础上构建浪漫的、西式的社交模式。与西方沙龙最为相似的为上海法租界的咖啡馆,另外还有一些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对文化模式进行建立,对大众进行文化普及与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当时社会人民的整体文艺素养。

2.建国前夕到六十年代初

在该时期我党鼓励国民以沙龙形式聚集到一起进行国事、文化等的交流,其中比较活跃的包括工商界、知识界人士。比较广为人知的包括“星期五聚餐会”与“神仙会”等,前者由重庆一些资本家自发形成,后者由毛主席同志进行指导。这种交流与讨论能够提高当时国民对时政的看法,形成思想上的统一,该种沙龙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3.文革时期

该时期的沙龙可谓“谈虎色变”,这种“非组织”的文化交流形式几乎已经彻底消亡。但是仍然有一些被迫害的知识分子以不屈的心态仍然将某种形式的沙龙进行下去,讨论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政治、文学、烹饪等。随着全面内乱的爆发,一些右派知识分子开始聚集到一起对国外书籍、歌曲、旧体诗、新体诗等进行交流,比较著名的为“二流堂”。

4.七八十年代

该时期是我国科技界蓬勃发展的时期,国民普遍怀着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与高尚的精神节操,成为当时的时代印记。这时思想得到解放,不管是大学,还是民间,文艺沙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大学与各个研究所中文化知识分子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他们从文化专制下解脱出来,秉持着民族理想主义将学术研究与政治变革进行结合,促进我国学术欣欣向荣地发展。在该种大背景下,高校的学术沙龙十分活跃。在那个文艺百废待兴的时期,高校将导师作为主导,创办一系列学术沙龙,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众多的沙龙中,维持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为当时的周末学术沙龙,是由负有盛名的教育家潘懋元创办。在该时期,国家全面实现思想解放,学生精神比较亢奋,学术讨论氛围十分浓厚。因此,这些文化青年通过沙龙的形式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碰撞,将五四精神延续与发扬下去。另外,一些资本家与文化学者,在各自家庭中也开始创办多种形式的沙龙。

二、沙龙文化的创新

在沙龙最初引入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在不断创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空前的繁荣。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政策,一些国民抓住市场机遇最先富裕起来,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他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政府开始从市场与私人领域中退出。国民之间的交流随意性大大增加,沙龙从集体组织形式转变为志同道合的人之间进行自由组合,已经成为平民化沙龙。到1997年,是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全国范围中都有沙龙的痕迹。

立足于符号学角度,当今的沙龙表达平面发生重大变化,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沙龙形式。当前的沙龙形式为主题聚会,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专业化,不仅具有传统的小圈子精英组成的沙龙,还有公民对社会议题进行讨论的沙龙、讲座沙龙、专业沙龙、公益性主题沙龙等。

通过对沙龙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流程进行研究得知,沙龙的延伸与发展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沙龙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革命分子,对文学与时政进行谈论,范围较小,一般在上流社会中流行;第二阶段,沙龙逐渐走向公共场所,成为宣泄整治不满的场所;第三阶段,当沙龙中的政治力量退出,逐渐成为普通人表达言论的平台,形成一种社会性行为,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结语

从上文分析可知沙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沙龙文化能够为我国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服务,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功用。其体制外的特性能够丰富我国世俗社会、协调人际关系,为公共对话提供空间。沙龙能直接对现代大众文化进行传播,对国民公民意识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静佩.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J].商情,2014(3):235-235.

[2]陶英.法国沙龙中的音乐及音乐家分析[J].北方音乐,2016,36(4):37-37.

[3]曹丹丹.沙龙文化在中法两国发展的对比性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3(11X):197-197.

(作者单位:南京炮兵学院)

猜你喜欢

引入中国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的引入
浅谈如何让优秀的流行音乐进入小学音乐教学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