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2017-10-14臧其林

职教通讯 2017年5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全域旅游队伍建设

摘 要: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打造一支热心旅游事业发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构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地方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端化、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和引进力度,推动产教融合,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门的旅游高等院校,才能支撑全域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全域旅游

作者简介:臧其林,男,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正高级讲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旅游教育、国际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5-0018-06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都要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一、构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地方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研究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找出适合产业发展新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对策,迫在眉睫。[1]要强化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培育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打造一支热心旅游事业发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就苏州市而论,虽然苏州是全域旅游建设的重点城市,但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同国内外发达旅游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瞄准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各类高层次旅游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结构调整期交互的关键时期。旅游人才的缺乏,表现在总体规模跟不上旅游业井喷式发展,高、中端及一线旅游人才都缺;也表现在适应时代要求高层次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不足。旅游人才的流失,也会加剧这一不足。苏州的旅游业基础和旅游人才的积累相对深厚,而当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全国性的,旅游人才的缺乏也是全国性的,这就使我们更多地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优势人才外流,势必加剧苏州旅游的人才缺口,因此,加强全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一)全域旅游急需旅游人才的新类型

全域旅游不仅是区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模式和形态,也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这一形态和模式将由景点到线路的传统观光旅游,变为由点到线到面到全区域的全域旅游。这对无论对旅游部门的管理方式尤其是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苏州作为全域旅游建设的试点城市,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新业态旅游人才、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是重中之重。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旅游”新的六要素,即在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提出“商、养、学、闲、情、奇”作为新的旅游拓展要素。可见,旅游这个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内涵也在变化中。旅游人才的概念已涵盖行政、服务、技能、管理、销售、设计、客运、会展等各个工作种类。全域旅游背景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将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

(二)全域旅游呼唤旅游人才的新教育

苏州发展全域旅游是一个整体性的策略,关系到苏州市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在人才教育方面更应该有所体现,树立整体的旅游教育观念。旅游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应仅仅局限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在学校的课程开设中,把旅游基础课程作为一种普及型课程在相关专业中开设。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不论专业和年级,都应该把旅游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开设。开设课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1)旅游基础知识;(2)旅游德育教育。以工艺专业为例,旅游工艺品的发展离不开既懂工艺品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工艺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习旅游相关课程。如海南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环节就是强化旅游教育,旅游教育是旅游人才供给和旅游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性工作。海南的全域旅游建设就是首先大力发展海南旅游教育,全域旅游为海南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苏州也将是如此。

“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体现的是“大旅游”的理念,苏州教育也需要从“大教育”的概念出发来看待旅游人才的紧缺和培养。苏州教育所培养的不仅仅是旅游专业人才,更应是面向所有人,培育城市每一个公民的旅游素养。通过学校教育积极倡导和弘扬苏州城市的时代品格与精神品质;通过与家庭教育的合力育人,激发每一个家庭参与城市旅游建设的热情;通过多种途径的市民终身学习,提高城市每一个公民的文明程度和礼仪修养。苏州要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苏州教育的视野理应放在让城市的每一个公民热爱这座城市,热爱城市的自然风光,热爱城市的历史文化,愿意与这座城市见证彼此的成长,使生活在苏州的每一个公民都成为苏州旅游面向世界的志愿者和宣传者,全域旅游也要求每个苏州市民都要成为苏州的形象大使,苏州要制定相关的全民礼仪、知识等提升行动计划,通过相关学校来落实培训计划,也可以通过专业讲座、网络课堂等路径对市民开展全域旅游相关知识的教育,提升广大市民的全域旅游意识。

(三)全域旅游必须创建人才建设新模式

以全民為对象,培养市民旅游服务意识与技能。推进全域旅游,必须让全市人民都要树立高度的“顾客”意识、服务意识与技能。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学界、企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要坚持政府为主导,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实现旅游人才工作的整体推进。院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主力军,要重点发挥院校的智力支撑与信息引领作用,为企业定做“人才班”的形式,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内训要制定年度與中长期培训规划,形成良性机制。因此,可通过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机构,并通过联席会议机制、业务外包方式、委托培养形式等,加强联系,形成政府主导、院校教育、企业内训三者互为补充、有机结合。增建旅游院校继续教育平台。旅游院校需积极利用软、硬件资源优势,开发满足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学习新模式。(1)大力研发和制作电子课程、电子教材,运用远程教学、微课堂、视频互动等教学技术,丰富线上学习资源;(2)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共同创办研修班、联建企业大学等形式,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化人才;(3)开发、提升旅游专业自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知行合一,加强实践教学,打破教、学、研、产壁垒,畅通用人单位、社会平台及旅游院校的人才培训通道,推动旅游教育培训市场有序发展,建立培训主体和培训客体之间的多渠道培训平台,是优化旅游业人才供给结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加大高端化、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和引进力度

(一)全域旅游对“高、尖、新”人才提出更大需求

蘇州是中国的旅游大市和强市,根据规划将把“旅游+”作为城市产品、服务业态创新的主攻方向,更有效地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城市消费、投资新热点。着力构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时尚运动、乡村旅游六大主导产品,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婚庆旅游等六大辅助产品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为了与苏州的历史地位相契合,我们的这些产品应该走中高端发展路线,同时,也需要高端化、国际化旅游人才:(1)商务旅游的高端人才:跨行业管理等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即融合旅游与会展等商务活动的人才,包括专业会议组织者(PCO)和目的地管理公司(DMC),这类人才商务特色极为显著,是发展商务旅游的关键人才;(2)特色产品和商务活动的组织策划人才。商务旅游是融合旅游与各类商务活动的旅游方式,这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和商务活动的组织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熟悉商务旅游市场,根据商务活动特色,开发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3)高层次的品牌营造、市场营销类人才。发展商务旅游必须实现城市品牌推广和旅游市场推介的统一性,强化商务旅游目的地定位、商务旅游的品牌包装和品牌传播,这也对市场推广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增加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

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统计,截至 2014 年底,我国旅游院校有30万旅游专业学生毕业,而博士生仅为115名,研究生1 317名,对比看出,其“金字塔”人才培养结构中的上层“塔尖”基数极小。苏州没有旅游人才培养的博士点,硕士也不多。旅游院校需整合资源,增建硕、博研究型或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增设博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及方向,或争创博、硕研究生培养资格,扩大硕、博招生人数。同时,要改革硕博招生及学习模式,鼓励在职、在读人员硕、博研读,扩大旅游“塔尖”的人才培养规模。

(三)培养更多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旅游职业教育要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全域旅游人才,必须构建与国际旅游发展潮流以及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其核心就是抓好课程建设。实施课程国际化,加强与国外相关组织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合作,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以及在已有课程中增开国际性内容,重视和加强外语(尤其是少数语种)等课程的开发和教学,选用国外优秀的教材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实现课程标准与国际接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旅游类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途径:(1)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借鉴能力教育、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有益的尝试;(2)学习国外新的教学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扬长避短,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学生。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多年的国际化办学实践,逐步探索建立起中外校方共同管理的国际化办学机制;构建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个人职业发展”相融合、有机衔接的国际化教学模式;打造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办学环境,实现教学设施实景化、技能训练模块化、学生角色职业化、课堂教学情景化,辅之以汉语教学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课程;引入国际服务性行业管理规范,逐步形成一套国际学生管理制度和体系,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国际学生培养经验。

三、推动产教融合,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全域旅游凸显旅游+功能

全域旅游发挥了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了旅游业的拉动力和融合能力,以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二)全域旅游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

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强化旅游产业的要素经济,形成集餐饮、住宿、旅行、游览、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并通过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将单一的、“快餐式”的观光旅游向综合性、“集约式”的休闲旅游转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的这种全要素构建模式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及时适应各个岗位。苏州旅游人才的缺乏是全方位的。其中,最缺乏的是有创意、会策划、懂运营,跟得上时代潮流的软性人才。与此同时,现代旅游的品质提升,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来苏旅游者散客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的旅游也有着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如何走出组团游程式化的传统框框,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精品服务,也需要相应的人才配套。

(三)创建产教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各国旅游业国际化水准较高的成功经验,各国大多采用产教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瑞士洛桑的行业办学、产教结合的模式,教学的每一個环节都要围绕“实际动作能力”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展开,从校址选择校园结构设计到课程设置,特别是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都要理论结合实际,要把产教结合渗透到教学内涵中去;美国康奈尔大学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围绕培养酒店业领袖这一使命,构建课程体系,创设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循环式的终身教育模式,都值得借鉴。

四、建设专门的旅游高等院校,支撑苏州全域旅游的发展

苏州是一座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业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但长期以来由于中高端应用型旅游职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制约了苏州旅游产业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根据“十三五”及未来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促进苏州形成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創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文化旅游胜地”,苏州应该尽快筹建一所专科层次的旅游职业学院。

(一)苏州建立旅游类专科院校是培养全域旅游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从本地院校旅游人才培養现状来看,苏州区域内虽然现有5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1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但从专业规模、结构和质量上远远达不到支撑苏州旅游产业的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专科以上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平均每年本科毕业生342人、专科毕业生868人,总计1 210人,能留苏州对口就业的不到

1 000人,这对每年需要近万名专科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的苏州旅游业而言杯水车薪;(2)专业结构偏差。专业一般集中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现代旅游产业急需的国际旅游营销、导购、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没有开设;(3)人才质量不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工作能力的旅游人才奇缺,除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培养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外,其他院校难以培养出国际化旅游人才。

从域外旅游人才流入情况看,根据产业经济发展和人才供求关系的规律,当区域内院校人才供给不能支撑产业发展时,往往依赖域外院校人才输入。然而,调研数据显示:“十二五”初期,苏州高端酒店员工来源的确是依赖外地旅游院校毕业生,但到“十二五”中后期,这种依靠外地旅游院校人才“补血”现状越来越难以为继。其主要原因有两点:(1)各地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外地来苏实习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如省内唯一的旅游高等院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毕业生近几年来苏州实习就业的数据下降明显;(2)旅游院校教学特性使得外地来苏州实习就业的毕业生偏少。与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相比,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一般立足地域文化和地方标准,尤其是导游、景区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一般来自院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旅游资源,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教学资源是主要取材于济南及其周边的齐鲁文化旅游资源。教学资源的地方属性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归属性,其毕业后跨文化区域工作的心理意愿一般比制造业低。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建立专门性旅游学院是苏州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外著名城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时一般选择建立本地的旅游院校。从国外看,美国佛罗里达的迈阿密、瑞士的洛桑和苏黎世、澳大利亚的悉尼蓝山景区以及布里斯班的黄金海岸等,均设有专门的旅游酒店类院校,如洛桑酒店学院、格里昂酒店学院就是适应瑞士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从专科层次办起,时至今日已经是全球顶级的本科旅游院校;从国内看,桂林、杭州、南京、成都、太原、承德、青岛等全国大部分重要旅游城市,很早建立了专门性旅游院校,其中成都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桂林的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都已升格为旅游本科院校。由此可见,苏州旅游产业全省规模最大、全国名列前茅,却没有自己的中高端专业人才支撑载体,这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相符合。在苏州5所本科院校、17所高等职业院校以及若干外地著名院校在苏设立的研究生院为苏州“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唯独“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建设缺少人才动力之源。因此,为适应苏州发展全域旅游的新要求,苏州急需成立一所专科层次的旅游院校,以支撑“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建设。因为苏州的全域旅游建设需要专科层次的人才,中专层次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苏州旅游发展的需要,苏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养需要大幅度提升,也决定了专科层次的旅游人才是最起码的要求。

(二)苏州建立旅游专科院校是整合各院校旅游人才培养规划的需要

全域旅游最大的特色在于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全域旅游人才必须把握本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人才的培养,应该由也只能由苏州本地院校担当最主要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面对全国性的旅游人才紧缺状况,寄希望大面积从外地引进人才并不现实,也是因为旅游业要求从业者更了解当地,对当地文化历史有感情的特殊性。但是,本地院校的旅游专业分散在各个学校,如果苏州建立了专科层次的旅游学院,就可以担负起整合各校旅游教育资源的责任,还可以统筹苏州的旅游人才培养规划,

旅游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全域旅游理念的核心是“六新”,即全新的发展观、全新的合作观、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品观、全新的市场观和全新的服务观。要求旅游人才掌握更广泛更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要求本地旅游院校要根据市场变化升级教学课程,深挖、拓展酒店、景区、旅行社等传统业态的维度和深度,搭建、规范旅游投资与规划、旅游观察监测、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课程体系,丰富、完善文化方面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基础课程,及时对课程升级更新。因此,为了适应全域旅游的全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提升旅游从业者的素质,高职旅游类课程的改革已势在必行。(1)必须改革课程内容,注重持续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景区景点界限,而是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全景化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旅游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共生共荣的全域发展格局。行业环境的变迁要求高职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是具有专业性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更应是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知识劳动者,我们需要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服务。因而,本地旅游院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从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要求出发,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要求出发,使高职学生在形成专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在同一职业群及不同职业群间进行水平及向上流动的职业转换与晋升能力。旅游课程内容还应该体现层次性,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层次之上,可以搭建一个预测平台,由专家和师生一起预测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前做好相应准备,为今后的持续学习做好长期规划;(2)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性质处在不断变化中。以导游工作岗位为例,当前培养导游的课程主要是为导游能够带领团队完成旅游过程,但随着人们对旅游要求的提高,“自驾游”“驴友”等自行组团形式的不断增加,导游的工作形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旅游过程中顾客将逐渐成为旅游过程的主导者,导游将成为纯粹的服务人员,当前课程设置很难满足这项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建立课程改革与市场需求“联动机制”。全域旅游服务观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改变以往的“非主即客”观念为“主客一家”,以接待亲人的姿态为旅游者提供全天候全程化的优质服务。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需对现有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优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需对现有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优化,使与服务意识相关的课程占有的比重加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服务意识贯穿课程的始终,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三)苏州建立旅游专科院校是牵头成立旅游教育集团的需要

全域旅游的一大特色就是整合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因此,培养全域旅游人才也要有全局意識,将本地的旅游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协调发展。

苏州目前急需建立旅游教育集团,在原来的苏州旅游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由苏州旅游学院牵头,整合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4所本科院校,以及苏州市职业大学等8所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资源,可在师资交流、学分互认、实训设施设备共用共建、旅游教育信息共享,旅游教育及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诸方面做探索,形成经验加以推广。(1)校内旅游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各旅游院校都十分注重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但各校办学情况不同,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和项目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能做到共用共建就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2)旅游院校之间的师资共享。各旅游院校办学层次和历史不同,都有自己的学有所长的品牌教师,这些师资可以在各校之间交流,开设专题讲座等,实现师资资源共享;(3)各院校可以联合开展旅游专业教研合作活动。苏州市旅游院校开办者不同办学层次的旅游教育,各校的旅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各有特色,可以联合开展旅游教研合作活动,互相学习,实现师资队伍智慧共享。各校还可以开展校级合作开展课程改革、资源建设、课题研究,评估督导和技能大赛指导等教研活动。

综上所述,为提升苏州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必须加强苏州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培训、媒体宣传等手段,对全体市民进行全域旅游意识教育,使生活在苏州的每一个公民都成为苏州旅游面向世界的志愿者和宣传者;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了保证发展全域旅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苏州市必须开办旅游专科学校;鼓励旅游院校与境外学校的合作办学。帮助旅游院校在专业方向选择、课程设置、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工作。推动校企交流和交叉挂职工作,强化旅游教学的實用性和针对性。沟通本市旅游企业和主要劳务输出省市的旅游职业学校的联系。必须大力实施旅游人才战略,以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旅游人才为重点,以各种方式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全域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苏州市旅游产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6(26):114.

[2] 朱德亮.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旅游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6(14):117-118.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全域旅游队伍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