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二维码在图书出版中盛行

2017-10-14徐玲玲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出版二维码图书

摘要:如今,图书出版业对二维码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其弊端也凸显了其“不成熟”。本文通过对200本图书二维码应用情况的分析,发现图书在应用二维码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考虑到图书应用二维码在服务读者、延伸附加值等方面意义较大,因此,本文对图书二维码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将图书中二维码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二维码;图书;出版

1994年源于日本的二维码(2-dimensional code),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进行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用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具有数据存储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便宜、互动性强、体验性好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有机结合。[1]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高速普及,使得二维码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可以说基本上全方位覆盖了我们的生活。而图书出版业又能与二维码擦出怎样的火花,通过对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我们一探究竟。

一、图书中二维码应用的现状

为了解图书中二维码应用的实际情况,笔者从江西省南昌市最大的新华书店(位于新华文化广场)选取了200本图书进行抽样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200本书中共有102本应用了二维码,占总数的51%。

1.二维码的位置。二维码在书的封面、封底、正文、扉页、后衬页、封里、封底里均有出现,但出现在封底的频率最高,接近80%(见表1)。

在样本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由甘智荣主编,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的《上手家常菜 一步一图教你做》一书,在封底、封面和正文部分均插有二维码,且其指向多为菜品视频,简单快捷,深受读者喜爱。

2.二维码的链接指向。为了进一步了解二维码的链接指向,经过样本分析,笔者将其概括为:微信公众号、图书网店、客户端下载、音频或视频资料、微博和其他。

表2可以看出,链接指向的微信公众号所占比例高达60%。这表明当前图书在二维码的应用上存在较大的框架局限,并没有解用户之所需,更没有延伸产品附加值。

二、二维码在图书中应用的必要性

二维码的数据储量大,可以链接除文图、视音频以外的社交平台和网站,可以说是线上与线下沟通的“桥梁”。所以,在图书中增设二维码,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1.迎合用户需求。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进一步攀升,其规模达到6.95亿。[2]

互联网的兴起,一方面给图书出版业造成冲击,电子书、网络教学、信息泛滥等不断蚕食着图书出版业的市场占有量;另一方面又给二维码“一扫即用”式的信息呈现方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之下,图书出版业并不能独善其身,当人们更愿意尝试、接受那些更为便捷的信息阅读方式之时,图书出版业唯有“以变应变”,迎合用户需求,才能与时俱进,向前发展。

2.增加營销价值。二维码在图书出版营销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价值。首先,二维码在传递信息上更为便捷,用户只要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接收到出版社所要传达的信息。其次,能够达到广告与美感的平衡,图书中二维码广告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保证内容“质”的同时,增加了广告的“量”,无形中增加了出版社的收益。最后,图书中二维码能够增强与用户的互动,积极利用用户使用过程中反馈的体验和感受信息对产品加以改进,以期进一步增强用户使用体验,在用户中营造并维持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3.连续性较强。二维码在图书中的应用,可以增加其连续性。一方面加强优化引导,一方面强化补充。

在图书中增设二维码,既迎合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增加了内容亮点,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受众对该书的持续关注;还可以起到连接纸媒与新媒体的“桥梁”作用。以2013年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为例,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影视与著作两者之间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影视能将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可视化,而原著又能丰满“精简式”的影视剧情,这就决定其二者之间有一种东西去弥补,可以说,二维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

目前,在图书出版领域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将文中的案列分析制成PDF或视频格式,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安插在文中,扩展信息,引导阅读。

三、图书应用二维码的对策

改善图书出版现状,在二维码应用方面,扬长补短是关键。

1.利用“无限空间”。二维码的“无限空间”在图书出版领域大有作为。在内容容量上,可在二维码中储存巨量的相关信息,打破了文字著作在载体空间上的不足;在表现形式上,二维码也可丰富故事情节的表现形式,文字、长图、视音频等冲破了文字表达的桎梏,让人物形象、故事场景更为立体、形象。

2.强化内容提供。“内容为王”可以说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的当下,精准定位的信息提供难能可贵。基于上述样本调查发现,图书中二维码链接指向仅7%是视音频资料,其余多为网店,这也造成图书二维码的“鸡肋”局面。笔者认为,在图书内容尤其是二维码链接指向上,要多些真诚、少些套路,做到精准、丰富、便捷、实用,最好是在二维码中“暗藏惊喜”,让受众感受到图书二维码的亮点,才能破解“鸡肋”局面,让受众喜爱。

3.发力互动环节。互动是吸引潜在用户、粘附目标用户的有效方式,尤其是随着用户话语权的逐渐增强,产品用户希望得到更多的交流互动渠道反馈自身的产品使用体验。二维码的即时性能够帮助用户及时反馈使用心得,提出改进意见,并且这种“轻微式”的反馈能够帮助产品在“微改”中逐渐完善;此外,二维码指向的社区或集群能够增强用户群体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郭全中.二维码的现状与未来[J].新闻与写作,2013(7):22-25.

[2]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R].2017.1.

作者简介:徐玲玲,女,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实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出版二维码图书
班里有个图书角
二维码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