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性科学评价的高校班集体建设创新与实践
2017-10-14聂国东梁媛石昌远
聂国东 梁媛 石昌远
摘要:高校班集体作为高校大学生组织生活的基本单位,其合理的建设和科学化的培育将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文章从当前大学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入手,探讨引入发展性评价,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促进班集体的成长与进步,并以实践的例子,提出高校班集体发展性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的原则和实施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基本单位和主要组织环境,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和阵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的90后大学生已然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高校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不断遭遇新的挑战,必须用新的思路和管理理念对高校班集体建设和管理加以改革和创新。
一、当前大学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班集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班集体是辅导员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核心教育功能突显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理论,积极创设包含隐性教育资源的教育情境,通过间接的方式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的教育方式的总和[1]。大学生在参与班集体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在与班集体主要干部接触的过程中以及在与其他班级成员沟通交往中,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班级成员会认同班级群体接受和发展了的一套统一的体现个体意愿的行为规范,也会自觉遵守群体的约束,进行自我指导。在东北大学2013年某项本科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中,关于“班集体认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本科一至四年级中,有4.8%的学生认为“班级凝聚力不够强”、6.8%的学生认为“班级学风风气不够浓厚”,其中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班集体凝聚力和班级学习风气的认同度在四个年级中偏低。可见,当前大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所降低,使得班级群体对个体进行价值、规范等内化的过程稍显波折,班集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 “网络非正式班级组织”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有些消极或过激的言论也会传入“网络非正式班级组织”,对班级成员群体教育和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班集体建设目标不够清晰
大学班集体作为一个具有明确职责和功能的基本学生组织,引导和协同班级成员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努力去实现共同目标,最终带动班集体成员共同进步,取得成绩。同时,也更有利于高校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当前,部分班集体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校、院两级要求组织学生完成的基本建设任务、学习任务、团支部建设和班级工作任务,并没有深入思考班集体的未来发展与现实规划,没有根据班级成员的思想、行为特点,明确班集體建设的长、中、短期目标。在东北大学2013年某项本科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中,关于“班集体认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学生对于“班级建设有特色”不认同,可见当前班集体建设对于围绕班级目标深入挖掘和营造班级育人氛围、形成班级文化和班级特色,进而激发班级成员内在成长动力方面还稍显欠缺,没有充分发挥班集体中成员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班集体组织、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初级课堂 ,应当具有一个完备的社会化组织应具有的管理机制、组织架构和班级制度体系。应当在班级明确的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指引下,班级成员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然而,当前班集体的内部事务和日常运行更多依赖于辅导员的要求或者各类各级的文件精神,班级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建设不够健全。班委会、团支部工作在计划性方面不够突出,职责分工稍显混乱[2]。在东北大学2013年某项本科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中,关于“班集体认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本科学生对于“班干部负责任”表示不太认同,12.3%的学生认为班干部表现一般; 6.8%的学生对于“班级管理机制健全”表示不太认同,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班干部和班级管理机制的认同度在四个年级中偏低。
二、加强高校班集体的思考与发展性科学评价机制的引入
(一)加强班集体建设的思考
一个建设科学、发展良好的班集体可以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形成良好人格品质、提高综合素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全面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如何引导班集体形成共性的发展目标、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浓厚的班风学风以及鲜明的班集体特色,是当前在班集体建设方面应着重思考的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接受事物的形式,应当从科学有效的班集体评价机制入手,以评促建,对症下药,才是班集体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3]。然而,当前国内高校对于班集体考评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未建立统一的班集体考核评价细则,班集体考核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和权重分配缺乏科学性,也有的班集体考核体系定位不够准确,流于形式。
(二)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发展性评价起源于英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4]。发展性评价不仅注重评价对象的现实表现,而且注重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重在使评价对象“增值”。发展性评价是以未来为取向,以发展为目的,最终达到评价对象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最大限度发挥。发展性评价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符合教育和管理的规律,符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和评价对象的实际,为评价双方全体人员所接受。
(三)实施高校班集体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分析
在高校班集体考核评价体系中,引入发展性评价机制,注重的就是以激励为导向,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通过全面评价,促进班集体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其价值体现在:
在评价方向上,以评价班集体的发展过程为重点,使得班集体成员能够了解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找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从而得出相应的对策与改进的方法,得到发展的激励,增强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评价过程中,以挖掘和培养班集体成员的主体意识为重点,评价者和班集体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并创设条件,形成“以人为本”的激励核心,把大过程和若干个小过程的评价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侧重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功能,促进班集体成员共同努力达到发展目标。
在评价标准上,以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为重点,评价者给出关于班集体建设方向性的导向标准,同时又结合班级建设的实践和个体性差异,给出灵活可变的评价标准,这样的标准既体现了评价者的意志,也体现了班集体成员发展的需求,目标具体又切实可行。
在评价方法上,以质性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重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保持连贯和持续。通过质性评价对班集体建设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通过量化打分进行多层级、多元化测量,强调的是班集体最终评价结果的全面反馈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发展状态的改进。
三、高校班集体发展性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发展性科学评价促进高校班集体建设为目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在广泛征集学院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本科生班级考核办法(试行)》,为进一步构建“团结、文明、和谐、上进”的班级氛围,更好地发挥班级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促进班集体良性发展,为增强班集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一)高校班集体发展性科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班集体发展性科学评价是以班级成员共同进步、班集体达到发展目标为主要目的,并非通过考评将班集体分为三六九等,不能单纯用考评分数来划分是否为先进班集体,而是通过评价促使所有班级积极参与,达到共同进步、集体发展的目的[5]。
2.过程与结果结合原则
发展性评价注重的是工作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即主要对班集体建设日常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班级氛围、特色、风气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班集体建设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同时结合考评结果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3.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纯粹的量化考核容易使得班集体考核走向极端,必然带来思想教育成效的减弱,无疑使考核产生反效果。因此要在量化考核指标设计的基础上,定性定量有机结合,按照合理的比例关系,对班级的发展过程和建设成效进行最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得出有价值的结果。
(二)高校班集体发展性科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1.评价实施过程注重整体运行的交互反馈
高校班集体发展性评价工作应当注重客观性、真实性和交互性。在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充分利用召开辅导员、学生座谈会、班级学生干部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收集班级基层意见,制定科学化的班级考核体系;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设立班级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老师、各年级辅导员担任成员。考核小组中设考核秘书,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担任。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核工作的监督、组织和考核结果的认定。同时,分为班级定性考核小组、班级定量考核小组和学生测评小组,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至带班辅导员。注重考核过程的实时、交互的反馈,考核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考核的积极性,通过考核及时反映出自身班集体建设的问题。
2.主体评价功能以展示成就和强调改进激励为主
在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充分注意激励和评价“底线”的有机结合。采取“班级定性考核、班级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两项满分之和为100分,其中,“班級定性考核”占30分,“班级定量考核”占70分。
在质性评价部分,重点考察“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干部配备情况”(10分)、“团结、文明、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10分)、“班级建设特色及效果”(10分)三方面,并通过《学院本科生班级定性评价考核登记表》在每一方面的考核点,给出了方向性的项目释义,为班集体发展和改进提供明确的标准,并根据班集体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化和操作化,充分发挥班集体建设的导向作用。
在量化评价部分,是将班集体整体发展过程中可以并且适于量化的部分放置于此,更多地是突出“底线”的表述,能够通过合理的指标设计保证评价,准确的反映班集体建设的实际,同时也能强调对建设质量的评价。主要分为“班级建设”(15分)、“学风建设”(30分)、“集体活动”(13分)和荣誉奖励(12分)四个方面,把评价看成是班集体展示成就、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如在“班级建设”方面的评价中,“班委职能履行”和“班级同学行为表现”指标中,只要未出现任何失误,即可得到此项最高分;在“学风建设”方面的评价中,没有只注重单纯地看不及格率、奖学金等一般指标,而是将“外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班级同学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情况”和“班级个人参与科技学术类竞赛(含外语类竞赛)获奖情况”纳入其中,体现了学院班集体建设导向和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重点在于激发班集体前进的内在动力,发现和发展班级的特长,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组织的目标。同时,在赋分方式上,以同年级专业内班级排名区间段为赋分区间段,引导班集体成员思考自身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共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以促进班集体达成班级目标、指向未来发展为最终评价目的
班集体量化考核部分的指标构成,是由班级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围绕班集体建设的长期目标而设立的,以期班集体成员能够充分了解学校、学院对其培养的期望和主要导向。进而,在班级个体确立个人目标的基础上求同存异,结合班级实际发展情况,确定全班同学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发挥班级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班导师参与班级建设”“班级对接共建参与情况”“悦居寝室评比”等指标的设计与考评方面,有导向性地将学校、学院对班集体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其中进行量化评价,突出成果评价的同时,期待班集体能够依托自身优势,广挖资源,发挥自身能动性,开展创新性工作,而不仅仅是达到最低标准。在考核结果的应用上,将考核结果作为学院本科生班级评优的唯一评选依据,并给出了明确的班集体可发展路径。
4.量化考核需要较为完善的配套办法
考核办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规章制度,为使其可操作性得以充分应用,需要建立起考核的配套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核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首先要明确班级定性考核小组、班级定量考核小组和学生测评小组的具体职责,并接受监督。其次,在考核办法内不能够清晰描述或展开陈述的内容,要通过配套办法来进行考核工作的一个补充,例如《班导师设立和管理办法》,在本科生一至四年级中实行《学院本科生班级对接共建活动实施方案》,在本科一年级班级中实行班集体“起航工程”,每年坚持开展的学院“优秀班风竞赛”等,都有单独制定的相关办法。再次,考核评价工作量相对巨大,应探索开发必要的网络考核评价平台,科学、迅速、及时地记录考核数据,也是做好班集体考核的一个辅助手段和必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高永生.大学生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76-77.
[3]张琳琳.高校辅导员开展班级建设策略初探[J].高校辅导员,2014,(2):58-60.
[4]范永新.我国高校发展性学生评价制度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5]刘波,赵琴琴.成就需要理论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1-84.
(责任编辑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