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随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视角

2017-10-14张扬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民族

摘要:习近平历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亦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众多的场合,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论述,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格外的熟悉与亲切,也找回了满满的自信与自觉。追随习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视角,从学理上分析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的内在关联,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梦;民族

习近平历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亦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众多的场合,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论述,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格外的熟悉与亲切,也找回了满满的自信与自觉。追随习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视角,从学理上分析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的内在关联,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回望历史,延续文化血脉

1.民族的灵魂在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史是无情的,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必遭淘汰。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民族文化还在,即使被侵略者所占领,就还有复国的希望;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已经消失,既使没有被占领,也是名存实亡。公元前8世纪和前6世纪,犹太人的二个国家以色列国和犹太国先后被灭国,随后,犹太人即被逐出耶路撒冷以至整个巴勒斯坦,流落到世界各地,但犹太人的精神不灭,2000多年后的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了。而契丹人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固守本民族文化,盲目追随其他民族的文化,久而久之,民族内部没有了彼此认同的核心,尽管契丹人的后裔还生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但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彻底消失。

2.文化的生命在自信。

文化是每個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性的意识与自觉。“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国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讨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历史主义的思维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思维,要对历代各族人民在精神创造、价值建构方面的思想智慧的钦敬和感恩,“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亘古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雄厚根基,是不断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厚重支撑。

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复古守旧,而是要着眼于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文化的生命之所在。习总书记以三个“可以”为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提出了明确的实现路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三个“可以”,是我们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的有力指引。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保持中华文明发展的势头,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3.自信的文化有力量。

“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力量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是现实的又是潜在的,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石。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离开历史文化的精神沃土和宝贵财富,而要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二、着眼现实,服务发展改革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以民为本、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公平公正、民主政治五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基本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进化的路径。

1.以民为本追求的是“民之所欲,开必从之”的政治理念。

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十八大以来的历次讲话中,“人民”都是一个突出的关键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代表我们党作了一个总宣告,并付之以最广泛的实践,这也是儒家和道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市场经济为的是实现“无为而治”、“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习近平曾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政府成为“有限政府”,更多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习近平还多次引用老子的思想:“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等。

3.共同富裕指导了“利民富民”、“义利兼顾”的现代实践。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保障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公有制契合儒家“仁和”大一统思想。“安民、富民与爱民”,既通过增进百姓的物质实利来促进道德教化的实施,又通过规范获利途径达到公私兼顾,正是儒家传统意义的义利观。endprint

4.公平公正追求的是“公平无私”、“公正为民”的社会价值。

公平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关于公正的思想。儒家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墨家主张,“举公义,辟私怨”。法家强调,“公平无私”,“公正为民”。道家提出,“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淮南子》里讲到了“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朱熹则告诫人们,“惟公然后能正”。可以说,公正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也是它的重要内容之一。

5.“民主政治”贯彻的乃是“民贵君轻”、“依法治国”的政治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国的历史传统基础里有着丰富的法治思想和民本思想。

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原因,恰恰不在于对西方模式的接受,而在于在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的价值与制度的坚守。正如习近平所说,“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三、关注未来,开启万世太平

1.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今天,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通向梦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中国梦,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中国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興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古老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以新的姿态和形式走向世界。

“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民族能否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关键看中国能否真正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消化吸收近现代西方文化(包括马列主义与近现代资本主义)合理成分,并彻底摒弃其违背社会实践与传统道义的思想文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远流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生”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传统民本思想的当代升华,“文明”源自《易经》,“和谐”在《尚书》、《礼记》和《论语》中皆有所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大同的现代版。公民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论语》 “言必信,行必果”,是《孟子》的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追溯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虽历经外族入侵、治乱兴替,中华文明却在一次次完成自我更新、博采众长之后,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基于中国当前基本国情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借鉴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伟大实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崇高信仰。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担当的历史使命。

四、放眼世界,传播中华文明

借力传统智慧,化解世界难题。“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同、所接受、所传承。

针对危害国际安全的霸权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针对种族问题、文明冲突,习近平指出: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互鉴,才能取长补短、共生共存、合作共赢,建立清平有序的国际秩序。针对国际合作的实用主义,习近平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西方在崛起的阶段给世界带来了、民主政治、现代科技、公民社会等现代思想资源,但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华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精神,以及中华文明和平世界主义的天下世界观,中华文明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注定将照亮整个21世纪,促进人类世界向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性方向发展。

遥望未来,中国模式将继续创造奇迹,“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也将担当起在后西方时代提升人类文明的伟大责任。

参考文献:

[1]秦正为,习近平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三期。

[2]彭林,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理论导报,2012,第9期。

[3]李高山;贾桂梓,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理论探索,2015,第2期。

作者简介:张扬,中共常德市武陵区委党校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国民族
MINORITY REPORT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