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德的家风对当代社会家庭的哲学思考

2017-10-14宇伟忠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朱德家风

摘要:立德树人、勤俭持家是朱德家风的灵魂,是朱德家风传承的主要内容,是朱德家人行为规范的准则。文章首先对朱德家世作简要介绍,从勤俭节约、严格要求、榜样示范三个方面对朱德家风进行阐述;其次从朱德的家风升华到对其家人价值观、道德情操以及责任感、使命感的论述;最后从哲学的高度对当代社会家庭家风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朱德;家风;家庭;传承;哲学思考

家风是家族子孙传承家训、家规并具有家族特性的家庭文化。优良的家风则是一个家庭风尚和美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重视我们的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则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则国泰民安。

古往今来,家风是一个人成长的家庭启蒙教育,家风淳朴的家庭往往给予人以“正能量”价值观教育。如明代的《朱子治家格言》中,主要以传承家庭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所以,被后人尊为“治家经典”。到了近代,朱家祖先们仍然坚守着这一治家之道,老实做人、憨厚做事、不为名利、真诚待人。朱德元帅在祖训的教育和引导下,继承和发扬了其精神实质。

一、朱德的家世与家风

(一)朱德的生平及家世。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国红军之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镇)一户贫苦的佃农家庭。其祖籍是广东韶关,客家人。祖上是在“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到四川仪陇。

朱家入川时辗转过广安、营山等地,最后才来到仪陇马鞍场落户开荒种地。由于人口多,自家仅有的土地不能养活那么多人,因此,在1882年,倾其家中所有租下了琳琅山下地主“丁阎王”(丁邱川)家80挑田地耕种,成为苦难深重的佃农家庭。

朱德是朱家到四川后第八代传人,原名朱代珍,其生父朱世林,伯父朱世连,也是他的养父,祖父朱帮俊,祖上都是老实、勤劳、憨厚的标准中国式农民。

(二)朱德的家风。

朱德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解放劳苦大众不懈奋斗的一生,他革命到底的精神感染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他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待人处事值得我们传承。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对亲朋好友也是一视同仁,从不例外。他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精神品质历久弥新,备受敬仰。

1.勤俭节约。朱家祖辈的勤劳节俭的习惯深深地影响着朱德。出生佃农家庭的朱德,从小就和家人一起从事生产劳动,在私塾读书期间,上午读书下午就在家帮忙做农活。新中国成立以后,位高权重的朱德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平日里粗茶淡饭即可,内衣补了又补。在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期,朱德还亲自带着孩子们在自家院子里学习种菜。

2.严格要求。朱德从投身革命以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曾经在革命的征途上被误认为是一名伙夫,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他从不搞特殊化。对待子女,朱德很疼爱他们,但是从不溺爱他们,不允许子女乘坐他使用的汽车,不准他们贪图享乐,要求他们做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接官、接权”的人;要求他们始终要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同甘共苦,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在天津铁路系统工作,直至病逝。

3.榜样示范。在现实生活中,“意志如钢、度量如海、品质若兰”等词语已经成为朱德形象的代名词。建国后,朱德作为开国元帅,本应该享受元帅津贴工资,但他从未领过。深知国家经济困难,还主动连续几次降低工资待遇。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国家准备为其每月发一些生活补助金,他坚决拒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错误的评判,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他总是泰然处之、安之若素。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庭,到了生命的最后,朱德要求康克清把家里仅存的2万余元人民币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给了组织,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遗产。不愧为 “人民的光荣”。

二、朱德家风家训对其家人的影响

(一)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朱家祖辈都是勤勤恳恳、憨厚朴实的农民。朱德的祖父是个标本式中国农民,直到去世前不久还在田间劳作。祖母是这个大家庭的核心人物,是组织者,她把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管理得十分有序,虽说生活比较艰苦,但一家人很是团结、和睦。祖辈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朱家人的价值观,使他们养成了勤劳简朴、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对朱德影响最深刻的是他的母亲钟氏。母亲去世后,朱德为了追忆她,特地写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文中提到:“母亲是个劳动好手,每天总是天没亮就起床干活,由于受母亲的影响,自己四五岁时就开始帮着母亲一起劳作,渐渐也养成了好劳动的习惯”。

(二)培育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家风的好坏对一个人品格的影响起到关键的作用。优良的家风可以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道德情操。朱家祖辈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家风对其子孙影响很大。朱德对家人立下的一些规矩,自己首先遵守。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滋生出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不清楚今天幸福生活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只知一味的贪图享乐。朱德果断指出:“这是危险的信号”,应该加以勤俭教育与引导。

朱德为了感恩老家亲属,报答家乡亲人当年支持自己读书和革命的恩情,便把老家亲属的孩子们接到北京来抚养,其目的是想把他们培养成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虽然生活艰苦,但是这种感恩的情怀超越了一切。朱德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平时不准他们乱花钱,对添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一一记有账本,还经常带着他们去参加劳动,培养他们养成自食其力的良好品格。

(三)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朱德是个大孝子,为人正直。一方面,他为了赡养自己的老母亲,在极其困难的革命时期,不惜和朋友借钱来完成自己的孝道。另一方面,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告诉她自己投身革命后很难照顾到家庭。endprint

朱琦是朱德一生中唯一的儿子。朱琦在参加革命时受了伤,之后转业到地方铁路系统工作,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一名铁路工人,成长为火车司机。偶然的一次机会朱德正好乘坐儿子朱琦开的那列火车,为了鼓励和支持他的工作,朱德在火车上会见了朱琦。朱琦由于体弱多病,四十几岁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直到去世他一直都没有离开天津铁路系统,工作中也没有得到父亲朱德的照顾,相反,得到的是父亲严格的家教和家矩。

朱德的女儿朱敏,在朱德去世的那天上午还坚持在北师大的讲台上。这种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感,是朱德和家人时刻不敢忘记的,是多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家庭的本色体现。

三、朱德的家风留给当代社会家庭的哲学思考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立德树人是朱德家风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朱家世代相传并以此来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宗旨。朱德虽出生佃农家庭,生活十分艰苦,时常遭受地主恶霸“丁阎王”的剥削和欺压,但始终保持淳朴、勤俭的家风,始终与人为善。因此,广为邻里所称赞。建国后,朱德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和人家,心系国家和人民,要求子女向农民学习,和工人农民在一起。他认为,只有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朱家儿女正是遵照他的教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实现其自身价值。

家风也是政风。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不正,则政风焉能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大多数被查处的落马官员来看,很多腐败案件都涉及官员的家人、亲戚和朋友。像这样的家族式腐败案件屡见不鲜,频频被曝光出来,不得不令人反思:同样是中华儿女,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为何有些领导干部就是管不好自己的亲属?约束不好自己的身边人?比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有钱就有一切;全国原政协副主席苏荣,在主政山西时,利用自己的权利,让自己全家老小都陷入到贪腐的泥潭中。难道这些都是偶然?中国有句俗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归根到底是家风、家教出了问题。可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持家是朱德家风又一重要表现。不论是朱家的祖辈,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朱德,始终坚持勤俭持家的作风。在朱德的思想中,粗茶淡饭,够吃就好;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好。正是由于祖辈对朱家子孙勤俭节约意识的影响,造就了朱德勤俭节约的一生。正因为有了这一法宝,我们才能战胜新中国成立初期那几年自然灾害带给国人的悲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事实,更是硬道理。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滋生一些享乐主义思想和拜金主义思想。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炫富、拜金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浪费、奢侈推陈出新。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已经成为了他们中的代名词。更有甚者,据某媒体报道,一个身价上亿的富翁被他的妻子通过奢侈的高消费而导致破产。中国有些俗话叫:“富不过三代”、“成由勤俭、败由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有它的道理。

(三)好家风的传承要与时俱进。

我们说的传承好家风、好传统,并非就是要求大家过苦日子,也不是要求大家一定要穿打有补丁的衣服,吃一些廉价的、没有营养的食物,这样会脱离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违背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传承方式,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导师。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其实就是家风的传承,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言传和身教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传承好家风,就是要教育子女如何面对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做到不攀比、不浪费、不任性,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学好知识、学好本领、学好做人,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要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何保护好的我们头顶的一片蓝天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教会孩子从小养成节能环保的生态意识和生活习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所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罗淑蓉.朱德的家教和家风[J].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11月30日第一版.

[2]付彪.从“朱德家風”中咀嚼传承之道[J].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3月16日.

[3]从朱德家风看当代党风建设[J].来源于答案网,2017年2月28日.

[4]朱德的家风:立德树人、勤俭持家[J].来源于中国组织人事报,2015年6月30日.

[5]传承好家风树清风正气[J].来源于人民网,2017年3月15日.

[6]刘晴、谭晓萍.朱德珍闻[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7]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朱德的人生纪实(上下册) [M].凤凰出版社,2011年10月30日第一版.

作者简介:宇伟忠(1981—),男,安徽芜湖人,中共仪陇县委党校教学科研部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与社会科学,党史党建。endprint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朱德家风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家风伴我成长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