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欣赏与诗歌欣赏的通感

2017-10-14曹娉懿

牡丹 2017年27期
关键词:农妇老马米勒

曹娉懿

当代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笔者由此联想到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欣赏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鉴赏和想象。谢冕的文艺批评理论同样适用于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说明诗和画有相通之处。而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提出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泡”“找”“进”“猜”等。因此,人们不妨借用此法来进行美术欣赏。

一、“泡”

“泡”,就诗歌欣赏而言,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出来。例如,臧克家《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这首诗的标题是《老马》,但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这种以貌取神的写法,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意蕴,老马任劳任怨,在皮鞭下挣扎,无奈“只好抬起头望望前面”。老马痛苦的感受、悲凉的心境和悲惨的命运,经过“泡”显现了,诗人塑造的老马形象就像一幅画,极具悲剧感染力。优秀的诗篇总是含蓄地点拨你,给你想象的自由。

欣赏美术作品的“泡”,就是要再现艺术家作品的“意”,再现客观对象特征。例如,徐悲鸿以真马为师,融入中国画传统画法,结合西画的光影明暗表现手法,创作出《奔马图》,该画强调马的骨骼、肌肉和体态,其中的马不仅筋强骨壮,还形神足俱。从画的题跋来看,作品创作于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所以,徐悲鸿连夜画出了《奔马图》抒发自己的忧急情感,把艺术创作投入到生活,他的马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一种象征,就像一首诗,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泡”,还原了作品创作的背景,更能使人正确地理解徐悲鸿《奔马图》的真实意义以及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重大意义。

例如,欣赏米勒的《拾穗者》时,教师可以把作品“泡”在现实生活中,看农民收割的劳动场面,看有关农民田间耕作的图片,再与米勒的《拾穗者》作比较,让学生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经过“泡”,《拾穗者》的画面得以再现: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人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对她们身姿的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儿,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就这样,农妇们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特别挚爱。

赏画要“泡”,教师要让学生体味到画家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例如,画农民,学生就必须对农民生活、农民气质和形象特征有深刻把握,在艺术表现中将农民的本质特征予以强调和表现,从而真实再现典型的艺术形象。

二、“找”

“找”就詩歌欣赏而言,要寻找诗人提供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首先“找”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然后“找”景物背后蕴藏的情感。这些羁旅途中秋天特有的景物,蕴含了断肠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作者寓情于景,字里行间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

欣赏美术作品要“找”,“找”就是要寻找作品包孕的丰富含义。表现主义理论提示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设法引导学生捕捉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观点。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情感的一种表达结果,情感上的涌动让作品看起来具有一些独特的视觉品质。正是这些独特的品质使观赏者能和艺术家产生共鸣,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蒙克的《呐喊》是一幅典型的表现主义美术作品。在欣赏该作品时,教师应提示学生,首先看这幅画画了什么,又是怎样画的;然后对一幅画的上下、左右进行仔细观察,如颜色、材料等;接着寻找画中主体形象部分为什么双手抱头、高声尖叫,分辨出主体形象的性别,探究桥身与河流为什么用不同的线条,为什么用对比强烈的红黄色与深蓝色;再思考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观察思考中一个一个地寻找答案。这样的探究式寻找,使欣赏者认真地面对作品,不仅充分调动直觉和想象力,也能从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过画面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呐喊》夸张的人物造型、对比强烈的色彩与惊悸骚动的线条等显示的信息正是作者的内在情感与精神世界——痛苦、压抑的心灵与趋于崩溃的精神再现。这样“找”,人们不难发现艺术家蒙克就是力图用绘画表现人类的恐惧、仇恨、嫉妒和爱恋等强烈的情感,运用色彩、线条表现个人内心不可抗拒的冲动,凸显扭曲的形象,造成观赏者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应。

三、“进”

欣赏诗歌要“进”,也就是说读者要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把自己内心的主观感受融进诗的世界中。人们读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以走进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境界。首联主要描述了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状、声音、颜色、形态,读者都会逐一得到;颔联则着重渲染了秋天气氛,就像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从异乡漂泊写到了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人们就走“进”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怀。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妇老马米勒
农妇卖了多少个鸡蛋
老马
老马的三个愿望
老马与老贾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公司烧饭农妇意外坠亡是否认定工伤
农妇的理想
为什么接电话
寻找老马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