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莘莘学子助力文化传承
2017-10-14燕子
燕子
2016年8月,教育部在京与八省(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旨在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构建上下联动、统筹整合、协同推进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工作机制。根据备忘录内容,教育部将对八省(市)在学校美育综合改革、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美育教研科研、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美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西部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建设和乡村美育教师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
甘肃省成为与教育部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的省份之一,在这一利好背景下,为加快推动全省学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大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甘肃省教育厅于2017年4月正式启动全省学校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即每年举办一次全省学校艺术节、一次全省大中学校师生艺术展演比赛、一次全省学校美育工作交流活动。各市县(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市县(区)性的艺术展演活动和各大中小学校至少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艺术周或艺术月)。
4月13日,甘肃省学校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启动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在兰州文理学院南校区实验剧场举行。随着甘肃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李晶致辞并宣布活动开始,2017年学校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今年的主题为“理想与信念”,活动期间将组织全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全省第三届校园戏剧节、全省普通中学校歌大汇唱以及中考美育考试交流等系列活动,旨在为學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
启动仪式结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紧随其后惊艳登场。组织非遗项目演出与交流是落实音乐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进校园也是建立音乐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甘肃省高校巡演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落实全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和加快推进文化大省战略所做的重大活动,尤其是对推进全省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工作、加大学生素质培养、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非遗展演共选取了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十个非遗项目,节目种类丰富,既有如兰州鼓子表演唱《赞五泉》、敦煌舞《千手观音》这样的歌舞类节目,又有如凉州贤孝《八件衣》、民勤小曲戏《双下川》这样的戏曲类节目,还有如民勤唢呐《三环套月》这样的器乐类节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法娴熟的演奏、声情并茂的吟唱、活灵活现的表演和兰州文理学院师生们继承传统的生动演绎惊艳全场,令在场观众身心仿佛受到了一场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非遗文化传承的希望。
老一辈非遗人的执着坚守
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冯兰芳和他的儿子表演的凉州贤孝是甘肃省第一批被收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凉州贤孝源自西夏,又称“凉州劝善书”,是以三弦伴奏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也是我国最早的说唱艺种之一。贤孝脱胎于古凉州的佛教俗讲,与西凉乐、敦煌变文及河西宝卷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其内容以述颂英雄贤士、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等故事为主,教化人们“处世为贤,居家尽孝”,故称“贤孝”。凉州贤孝广泛流传于凉州城乡及毗邻的古浪、金昌、张掖、酒泉等地,演唱者多为盲人,师徒相传,口传心授,以此谋生,当地人称之为“瞎弦”。为我们表演《八件衣》选段的冯兰芳便是这样一位目盲心明的传承人,她和她的儿子表演的凉州贤孝唱腔与指法浑然一体,一气呵成,震撼人心,不禁使我们肃然起敬。
随后登场的省级非遗项目民勤唢呐声震四方,嘹亮的唢呐声直击听众鼓膜。唢呐作为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族民间乐器之一,最早由波斯人发明,其音色高亢响亮,早期多在民间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伴奏中应用,后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颇具特色的独奏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此次由潘竞瑞等三人表演的民勤唢呐合奏《三环套月》具有浓郁的民勤地方特色,传承人演奏技巧娴熟,富有感染力,赢得了在场观众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一队黑衣武士伴着阵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纵泉流,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击鼓起舞,将观众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中,这就是被誉为“西部鼓魂”的攻鼓子表演。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北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距今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2008年,攻鼓子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传,古时一支军队因战斗失利被围困于城寨之中,士兵们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入鼓腹中,乔装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最终攻其不备战胜了敌人,“攻鼓子”由此而得名。据专家考证,凉州攻鼓子舞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与大唐李世民出征时表演的《秦王破阵乐》颇有渊源。攻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异,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从化妆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由杨门元带领的表演队步伐灵活,阵式多变,气势如虹,令人叹为观止。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拿乐器缓缓走来,他们要为观众带来的是古浪老调《大赐福》。古浪老调是古浪民间艺人借以表现本地特有戏曲内容的一种流传久远的音乐形式,有固定的曲牌和旋律。古浪老调据传源于明代,以半自创半借鉴的形式出现,后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剧目,代表剧目有《大赐福》《百宝箱》《下四川》《阴功传》《投朋交友》《两亲家》《彦贵卖水》等。当天表演的这支团队中年纪最长的钟长海老人今年已八十高龄,出于长途跋涉和对老人身体状况的考虑,主办方曾劝老人放弃来兰州参加展演,但钟长海老人一听说要去省城高校推广非遗项目,身为传承人的他不顾舟车劳顿赶到兰州,展演前几个小时间更是一刻不曾休息地积极准备着。老人对非遗传承的一片赤诚之心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起立为钟长海老人和他的团队鼓掌致敬。
这支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老调团队不正预示着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的美好前景吗?通过这些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倾囊相授,新一代非遗儿女正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终将从前辈手中接过非遗传承的大旗,将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endprint
新一代优秀学子的助力传承
首个登场的兰州文理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带来了自己的非遗节目——兰州鼓子《赞五泉》。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曲艺形式,也是我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已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兰州鼓子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坡,其曲牌丰富,旋律悠扬,唱腔婉转,表白清晰,音乐系统完整不零散,形式不落俗套,堪称民间文艺的一颗璀璨明珠。由兰州文理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表演的兰州鼓子《赞五泉》汲取兰州本地特色,演唱字正腔圆,青年学生昂扬的精神面貌赋予传统曲艺新的看点和惊喜,令全场观众耳目一新。
只听富有西域特色的音乐响起,五位翩翩少女踏着轻盈的舞步款款走来,为观众带来一段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凉乐舞。历史上的凉州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歌舞是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劳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西凉乐舞正是古代凉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舞蹈艺术,所采用的西凉乐亦是凉州当地音乐同汉族古乐、西域音乐和印度音乐互相交流融汇的产物,这种融歌、舞、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场五位舞者曼妙的舞姿和窈窕的身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这一产生于古凉州、广泛流传于中原且盛名卓著的乐舞有了新的认识。
由姚爱民老师演唱的贵州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刚一开口,便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欢呼声,在他的演绎下,这首盛行于贵州仡佬族聚居地的原生态民歌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艺术性地再现了仡佬族青年男女真实的生活场景。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祖先在劳动、休息时所唱的传统歌曲,以口头传播代代相传至今,仡佬族虽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作为口头文学形式的传唱却为生活带来了乐趣,同时也传承了自身民族文化。仡佬族民歌题材丰富,可分为号子、打闹歌、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仪式歌、孝歌, 其唱腔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且曲调不同,各有特点。
压轴登场的敦煌舞《千手观音》改编自2005年春晚广受喜爱和好评的舞蹈,兰州文理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的女生们通过刻苦的训练,将这一舞蹈精品再现在展演舞台,通过灯光、舞美的烘托,展现出瑰丽曼妙的舞蹈效果,令人不禁为她们的付出赞叹叫好。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挖掘创编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首演引起轰动,这一舞剧不仅成功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成就在于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和“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和敦煌舞的标识。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敦煌众多繁杂的壁画提炼研究的结果,是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与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崭新舞种,是融合国内各民族和国外舞蹈文化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后经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挖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敦煌舞已成为中国古典舞三大流派之一。
2017年学校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坚持面对全体学生,让更多学生成为艺术活动受益者的原则,将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和人文的素养;坚持先进文化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展现中华审美的风范。艺术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别于社会流行文化和时尚娱乐文化,自觉抵制低俗、媚俗、恶俗的不良风气,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将艺术节活动与学校的美育课程、学生的美育社团及兴趣小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相结合,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后续还将开展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中学校歌大汇唱等一系列比赛和交流活动,相信会对提升学校美育特色、提高在校学生审美素养和传统文化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