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京韵的种子栽到孩子心田

2017-10-14吴赛华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唱段京剧艺术

张 绛 吴赛华

2008年3月,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被确定为上海市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从2005年起,建襄小学就利用毗邻上海京剧院的有利条件,邀请京剧名家对全体学生开设京剧专题讲座,请京剧院老师教唱京剧、京歌。

培养师资力量

“我们对全校学生开展了‘京剧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95%的学生对京剧不了解和只了解一点。孩子们对于京剧知识的匮乏,让我们意识到弘扬国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副校长邰方介绍说。

学校特邀辅导员、上海京剧院吕湘莲老师表示,北京的孩子每到周末会到艺术馆、文化馆上京剧课,京剧在那里有着天然的土壤,而在上海,老师教授孩子们的方式比较像滚雪球,也就是把京剧的点点滴滴,通过口传心授教给孩子们。京剧是国粹,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做念打各具特点。让孩子们通过接触京剧,提高鉴赏水平,未来更有艺术欣赏力,并且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学校和京剧院双方协作,共同确定,各个唱段的教学难点,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案,根据不同年级设定曲目,制作成校本唱本。以每周一节音乐课、课外兴趣小组加上社团活动的形式,辅以多学科参与,普及京剧教学。

建襄小学的执教队伍比较年轻,对京剧艺术本身也是知之甚少,要正确演唱京剧唱段更是挑战。在教学前,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2008年4月起,学校派出学科教师去沈阳参加全国中小学“京剧进课堂”教师培训,全体音乐学科教师则参加上海市的京剧唱段培训。

同时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研究教法,以教师自报课、大组研究课为载体开展相关教研活动。要求执教教师学会1-5年级京剧曲目的唱段,观看京剧录像课,整理收集相关曲目的资料(京剧知识、唱段背景等),编制京剧唱段歌本,制定教学计划,撰写教案。

改进教学方法

京剧是中华文化的魂宝,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老师们在教授唱段时结合京剧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发展、流派、表演形式、四大行当、四大名旦、主要代表人物及艺术成就等,形成崇尚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态度,建立接纳多元文化艺术的意识,获得高雅的审美情绪。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学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低年级的两段配套内容相对较简单,特别是数板“灯官报灯名”,初学时大多数学生能一字不差地念诵,但内容中涉及到的典故学生不了解,老师们就采取“唱演结合,培养兴趣”的教学方式,有目的地选取其中的典故,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同时也将一些做人的道理渗透其中。学生善模仿,老师们就采用边学边模仿演员表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另外,由于此唱段念词较长,不易记忆,在教学中采用低年级学生较为喜爱的“歌表演”形式,用简单合适的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各种名称的花灯,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中高年级的教学,老师们则采用“听赏切入,跟唱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时,先以视频的方式将配套的唱段呈现给学生,然后讲述唱段的创作背景,最后采用听唱和跟唱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例如:四年级的唱段《接过红旗肩上扛》和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京鼓响》,在教唱过程中学生遇到许多困难,曲调高,演员角色不同,唱词快,气息不够跟不上调,有的唱词节奏长或特快难以把握,于是,只能采取反复听唱模仿与教师教唱的方法,难点句用钢琴弹奏旋律辅助教学。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状态,每首唱段每课时先集中教唱15-20分钟,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学生基本能熟悉唱段的唱腔后,随后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利用每星期两节音乐课的5-10分钟时间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复习练唱唱段。与此同时,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组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唱段的背景资料,进行京剧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更多地去了解京剧的发展史,了解剧种背后的丰富与精彩。

跨学科整合

除了在音乐课上向学生介绍京剧相关知识外,建襄小学还将这一教学要求迁移到了体育、语文、美术等相关学科中,如与美术课整合,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认认脸谱、画画脸谱,识识京剧道具等。

全体执教教师将京剧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良好契机,明确“京剧进课堂”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几段曲,而是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因此教学的侧重点着力于对传统文化的宣传,着力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着力于遵循唱段文本中所蕴含的基本道德准则。通过学唱经典作品,了解京剧常识,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

课内延伸课外

学校早在2005年就利用毗邻上海京剧院的有利条件,聘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为校外辅导员,在校内举行以京剧为载体、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公开展示活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发展、流派、表演形式等,使京剧艺术的普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基础和影响。

《我是一个中国人》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首京歌,作为一种剧种启蒙,学生不仅通过学唱了解京剧艺术的美妙,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取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大队部争章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成长实践活动,学校利用校园网资源为学生开设京剧听后感点评博客平台,全体学生百分之百地参与了“京剧艺术大家谈”活动。学生们在交流、共享的同时,在争章活动内驱力的激励下走近京剧艺术。学校还将1-5年级的全部唱段刻成光盘,学生每人一张,在家中和家长一同听赏。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喜爱京剧,一定的氛围营造是必要的,即便唱得不到位,但能学会欣赏,与人分享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中,“京剧进课堂”的一项活动是“班班有歌声”,要求每班演唱两首歌,其中一首必须是课堂中教唱的京剧唱段。全校师生积极行动,纷纷练唱表演,在比赛中老师们欣喜地见证了几年来学生学唱的效果。

德育融入艺术教学

德育教导蒋瑾老师要求老师把德育融入艺术教学。每个京剧唱段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老师们首先要去理解唱段的历史背景。《红灯记》中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师在教唱中教育学生向剧中的李铁梅学习,从小做一个懂事、能干、机智、勇敢的革命后代;一年级数板《报灯名》,其中的历史人物及典故,学生不是很了解,教师需在课前充分备课,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解,通过一字一句地念,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告诉学生孝顺父母的做人道理。

在教师逐步深入的引导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唱段的同时明白了唱段中所蕴含的京剧艺术的基本常识,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收获与思考

目前,学校京剧校本教材正在整理编撰中。在最新的教学材料中,我们读到了一系列熟悉的名字:小和尚下山、猴子捞月、东郭先生、红孩儿。老师们力求通过有趣的表演,使学生寓教于乐。目前吕湘莲老师正在编排一个新节目,学生们将穿上满族服饰,以歌舞形式表演著名剧目四郎探母中公主的唱段。

五(3)班学生夏天是个有舞蹈特长的女孩子,也是社团的骨干分子,经常在编舞中融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她现场展示了《红色娘子军》选段《万泉河水清又清》,从她眼角眉梢和动作中都能看到这几年京剧训练对她的影响。十年来,从建襄小学走出去的孩子们,上了中学、大学,踏上了社会,在孩提时代学唱过京剧的唱段、水袖、小碎步、翻筋斗,所带来的艺术滋养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邰方副校长在回顾这十年的京剧教学工作时表示,在无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老师们克服种种困难,摸索努力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有许多收获,学生从对京剧的一无所知到对京剧这一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同,部分学生开始对京剧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教师从教唱的过程中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展现自我的信心。而今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基础上,建襄小学的老师们在摸索中成长,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京韵如一颗种子般栽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猜你喜欢

唱段京剧艺术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绵绵古道连天上
京剧表演开始了
由《歌剧魅影》中唱段分析看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
一弯新月挂半天
纸的艺术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