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感评

2017-10-13

英语学习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术界张扬美德

有人说,这是个“我、我、我的时代”(the Me Generation or Epoch of Me, Me, Me),原以为这是专指西方社会,因为我们中国传统上是以谦逊甚至谦卑(humbleness)为美德的。总有长者或领导告诫后辈或下属,遇人遇事首先要尽量把自己放在低位,温良恭俭让。因此,有人称中国文化为“self-debasement culture”。然而,笔者在反思近些年的耳闻目睹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周围其实不乏“我”字当先的人。

笔者曾在北外的学生宣传栏看到一些校园“达人”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其中一位的“座右铭”让我印象尤其深刻。他说:每当我站在台上,都会对自己说,我是最好的!我最棒!(Im great! Im terrific!)我们中国人曾几何时一改传统的“低调”、“谦卑”、“不张扬”,甚至认为“我能行”都太保守,要咄咄逼人地认定自己天下无敌?!还有一次笔者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界座谈会,一位来自南方一所著名大学的学者在评价自己所在研究机构的状况时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各自的研究都做得不错”(这种论断式的评价一般应由他人做出,不是么?)。接着,他历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机构成员的成就,给人一种自信心(或自负?)爆棚(self-esteem inflation)的感觉。然而,也正是他,容不得学术界对其的丝毫批评。后来有一篇书评,对其刚出版的论著稍有微词,而且在笔者看来实属有理有据,结果该学者反应之强烈,恨不得要掀起一场政治运动,靠非學术策略将评论者制服!

谈到自信或自负,一般还会立刻想到“译界狂才”许渊冲先生。他在自己的两张名片上分别印有“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这样信心满满的对联。曾有人说他自负,许先生反驳说:“书出六十本是事实,如果我把十本说成六十本,那才是自负。”他倒觉得中国文化的缺点是缺乏自信,妄自菲薄。不过,我们中国社会的习惯是要耐心等待“被誉为(being acclaimed as)”,而非“自诩为(being self-entitled as)”,否则就要冒为他人所不齿的风险。再看眼下,显然,现代科技渐渐已将我们“低调”、“不张扬”的传统美德击垮。如今自拍已蔚然成风。很多人把自己出游等浪漫经历甚至日常生活的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让大家分享、点赞。而且许多人还对是否有反馈非常在意。笔者甚至还听说两位大学同窗好友,就因为其中一位不经常给另一位的“发布”点赞,被对方气愤地拉黑,双方从此翻脸。我们现在喜谈中国文化,言必称孔孟老庄,其实我们的文化信仰甚至文化基因离先贤何其远矣!

当然,原文主要探讨青少年的自信心培养与自恋癖预防的问题,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自信心与自恋癖的本质差异。那么,笔者描述的以上现象,按原文设定的标准,那些人算不算罹患“narcissism”的心理病或有此症状呢?首先,作者提出要严格区分“自信(或称自尊、自我感觉良好等等)”与“自恋”,认为前者是以自己的实力或者优势为基础(strength-based),是一种有益的自我意识,即我们常说的“正能量”,与为人谦逊(可见西方人也并不都唯我独尊,此点与我们类似,humbleness同样也是一种美德)的品质并不矛盾,应该予以鼓励并得到培养。至于后者的定义,作者并未正面阐述,而是从前者的对立面予以呈现。例如:“无限放大优势,回避弱点”(“…[their] strengths are [not] overly inflated, and [their] weaknesses are [not] ignored”)、“基于虚假、膨胀的自我意识之上的不切实际的选择”(“[not] grandiose choices based on a false, overinflated sense of self”)与“认为自己天下无双”([a selfinvolved child] who thinks they are the only special one in the world)。其实,在笔者看来,不管是成年人也好,还是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青少年也罢,虽然“自信”与“自恋”在心理学上也许有严格区分,但在现实社会中最重要的往往是一种对“度”的把握,而这个“度”显然是其所在社会能接受的程度,否则“自信”越界后必将变得自大、自恋甚至骄狂。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界张扬美德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诚实是美德
爱,无须张扬
魔高一丈 就要张扬 Ducati XDiavel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助人为乐是美德
低调而不张扬的七都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