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暗的森林

2017-10-13张寒

人物 2017年10期
关键词:真实感陈凯歌毕飞宇

张寒

“检方不会相信没有细节的陈述”。

西班牙影片《看不见的客人》漂亮地呈现了一场心理战。细节是双方共同的武器。有着高贵白发的假律师,在设定的时间之内,不断地叩问,细节呢?她的理由无可辩驳,“细节能增加可信度”。狡猾的精英男主角,像放鱼饵一样,放出每一个真的细节,都试图吊出脱罪的假陈述。

两个人都是不可靠的陈述者,用语言包裹着自己的目的,搭建叙述迷宫。吊诡的是,真相最终还是在谎言之中显形。

迷宫最终被细节打败。细节是难以全部编造的,它有自身的力量,每个细节之间环环相扣,用不易察觉的微小掘力,让光透进来。就像福楼拜说的,“仁慈的上帝寓于细节之中。”对于小说家来说,想象可以天马行空,细节却只能贴地飞行,细节是营造真实感的东西。如果没有了真实感,小说就像被抽掉肋骨,显得滑脱不稳。

小说尚且如此,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对世界的感觉,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细节之上的?一篇非虚构报道的成败,多少是和准确的细节相关?又有多少细节你是可以允许被看见?

和《看不见的客人》里那位假扮律师的母亲一样,我们也一次次面对着语言的迷宫。只是这迷宫,没有故事片里那么善恶两分,它往往更加暧昧和晦暗不明。

它关乎人性。没有人会完全地坦露自己,“别人的心灵是一座幽暗的森林”。

所有的躲藏,暗处的沼泽丛生,瞬间的雨过天晴,都是那座森林主人的转念和独享。这是幽暗所在,也是人性复杂和让人眩晕的神秘魅力所在。

能有瞬间的开裂,看到影影绰绰的轮廓,已经是一次成功的探险。我们的职业常常渴望这样的时刻,也常常面临着无法言说的沮丧。

要越过沉默的沙丘,不信任的悬崖,敏感的丛林,还要接受《看不见客人》里一样的时间的设定。多么好的隐喻,理想的状态,采访对象能够给我们的也不过是3个小时的长谈。

一场好的长谈,简直是一场搏斗。偶发的一个因素,都会毁掉一个回合。比如疲倦,比如天气,比如一个其实无关紧要,不过是用作开场哈哈哈的问题,但却恰恰引起采访对象的狐疑,信任感从此崩塌。但采访又不仅仅是场搏斗,它还寄托了无上的期许。没有人想浪费时间,语言是为了更深入地抵达,即使是遮掩,也往往能看出背后的暗流汹涌。

人物杂志这期的封面人物是陈凯歌。我们好奇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霸王别姬》的巨大成功,这之后他的挑战与被挑战。在《无极》身上的那场互联网狂欢,他的愤怒和后来的缄默。

渴望看到这个有着文人气的导演气场全开,他的写作具有强烈的诗性,相信他的语言也会有着独有的叙事力量。我们想标识出一个清晰的65岁的陈凯歌。

结局是,长谈结束后,记者和编辑都有些沮丧。曾经他的诗性有多强烈,如今他对记者关于他自我的探索就有多腾挪躲闪。他的语言变得平瘦,温和。不是因为不真诚,大概只是因为,他现在更愿意做这样的表达。

这种表达也是通往他的一条路径。只不过,需要记者找更多的参照系,需要去穷尽更多的周边采访。一个人在哪个地方变化最强烈,往往也是他人生的折转和用力之处。

我们最终呈现出了一个这样的陈凯歌,他的少年心性被裹在世情之下,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吞下了这个世界给他的遭遇。

在这一期里,我们还采访了毕飞宇。记者跟随了几天,看到了他在酒桌上天然的流暢感,在世俗世界里,他能构建一个自己的王国。在这之外,与他的访谈,才更能体会他那种人生的力量感。看记者写到毕飞宇:他感到全身灌满了力量,“果真有一个老虎扑到我身上来,我这两个胳膊能把它摁住。”只感觉这人天地开阔,虎虎生威。

还有papi酱,无法直视自己的视频,就像不愿意公开听自己的语音。在采访中,她也始终在抵御更深的探寻。奇特的反差反而能见到她人生的底子。

我们常常期待每一次采访都完美,现实反而是每次采访都会有挫败感。不管完美还是挫败,大概都是我们在幽暗森林里的独一无二的一次潜伏。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实感陈凯歌毕飞宇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回归真实感
毕飞宇: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浅议假定情境与表演的真实感
南丰蜜桔造型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
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