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分析——以新浪微博中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2017-10-13袁周敏曹晓静郭寿梅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袁周敏 曹晓静 郭寿梅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微博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分析——以新浪微博中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袁周敏 曹晓静 郭寿梅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这一典型的微博公共事件自萌芽期、发展期、高涨期到回落期一直为公众所关注。本研究基于该事件的微博报道,从话语的微观层面,分析微博用户使用了何种话语建构策略推进事件发展进程。研究表明,在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微博用户主要通过使用及物性和互文性等话语建构策略建立舆论场,接着借助元话语策略将舆论场向纵深拓展,使事件得以持续推进与发展,并通过言语行为规范策略引导回落期的舆论导向。
微博公共事件;话语策略;及物性;互文性;元话语;言语行为
1. 引言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微博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在许多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媒介角色,极大地拓展了公民的公共话语空间,促进了公民的公共话语权的实现。由此,关注微博公共事件中话语权的实现,探讨微博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无疑对当前的网络互动与舆情传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具体微博公共事件,剖析其话语建构策略,考察微博舆论进程中不同策略的运用,以期对微博舆论传播与微博舆情治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郝永华、卢何秋(2014)认为,在微博公共事件互动中,政府部门和官员、媒体、精英及普通公众等作为行动者都有自己的“框架”,并且每个“框架”都把事件置于特定的意义范围内。公共事件便开始进入社会性话题阐释领域,并与其他政治和社会议题联系在一起,被赋予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在类似的研究中,冀芳(2013)也提出了以话语的多维角度分析为基础,阐述如何在多种语境中实现政务微博的传播的议题。由此可见,国内微博话语构建的研究已开始关注话语的多主体性和多种语境特征。
近年来,针对“话语策略”的研究初步显现,但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李名亮(2012)在其《微博空间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策略与身份建构》的研究中,提出了如何调整话语策略,彰显中心话语权力的研究主题,这是中国知网期刊中微博研究领域内话语策略的早期研究。随后,杨家勤(2014)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究微博引导舆论的话语策略,例如简洁口语化网络措辞的使用、草根话语模式等的研究。可以说,当今针对微博话语构建研究的雏形已逐步形成,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到话语策略相关的多主体、语境因素和语言措辞等,但这只是粗略的涉及,缺乏更为详细的微观的话语策略的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相关微博及发展全过程,运用及物性、互文性、元话语以及言语行为等分析方法探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和民间社会的话语参与者在微博中发声所使用的策略,以期进一步认识微博公共事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使用的建构策略及其对整个传播过程的推进作用。
2.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在新浪微博中的发展进程
2014年12月31日23时30分,一条内容为“外滩发生踩踏事故了,太恐怖了”的微博成为此次事件的最早曝光源之一。接着,搜狐发布此次事件的第一条新闻报道,由此掀起此事件的传播浪潮,在新浪微博成为当日热门话题,事件热度冲上高峰。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舆情集中爆发的日期所对应的微博发布量做了统计图(见图1)。图中数据是本文作者采用新浪微博高级搜索功能,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搜索关键字所得到的数据。
图1 踩踏事件发生后微博关注度走势
根据上图所示,结合微博具体内容,我们发现在事件发生当日及次日,绝大多数博文表达对生命脆弱的感叹,或为遇难者祈祷,并希望汲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接着,1月1日,网络上突然爆出踩踏发生当晚的疑似诱因“撒钱事件”和当晚上海市政府官员公款吃喝的细节,同时许多社会媒体微博的视角开始主要集中于对事件亲历者的叙述进行报道或转发,狂欢与悲剧结局的对比使得网友对事件本身更加痛心,开始反思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发声质疑导致踩踏的人为因素是否被隐藏等,将政府推上风口浪尖。由此关于踩踏事件的舆论热度第一次重回高峰。
1月3日,上海市政府官方微博公布36名遇难者的全部名单,一些微博媒体和名人等进行转发,使该事件的热度再次回升;而后上海各区因外滩事件而紧急叫停一批正在开展或即将举办的大型活动,这种行为引发热议,网友发声质疑管理者“一刀切”的对策有惰政之嫌等,政府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开启危机公关状态,舆论热度由此第二次回升。另外,据新浪微博@人民网1月14日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舆论关注度于1月1日达到80400条,截至1月7日16时,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4万篇,相关微博超过13万条”1。至此,借新浪微博这一重要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该起微博公共事件在1月20日前经历了事件舆情的萌芽期和发展期,舆论场得以建立并不断扩大。在围绕遇难者——复旦大学女学生的“公共利益之争”为例的次生危机后,对该事件的舆论关注度逐渐回落并进入平稳期。踩踏事件发生21日后,上海市政府官方微博发布了《“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和《事件责任人员处理决定》的问责通告,并发布了《遇难人员家属抚慰标准确定》一文,但微博用户普遍认为该问责仅“点到为止”,未能解决网民的质疑,对遇难者家属的安抚也不到位等,向主流媒体的危机公关应对再次发起挑战,微博关注度第三次重回高潮,进入舆论高涨期。此后官方媒体积极应对,民间舆论继续对此事件展开深刻反思,不断提出质疑与整改建议,此过程是微博舆论逐步进入舆论回落期的微博话语博弈阶段。
3. 微博“上海外滩踩踏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策略
3.1 舆论萌芽期的及物性建构策略
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4)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这里,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个重要的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见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而六个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些过程就是句子意义被表征的方式,“表明说话人是如何编码他们对现实的心理映射,以及他们是如何阐述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心理活动经验”(赵星植,2013:40)。通过分析亲历者们发布的微博,可以发现其博文内容以亲身经历为主,心理反映为辅,将事件发生时的很多细节进行了还原,包括踩踏发生前的危险预感、发生瞬间的人群骚动以及发生后的人群反应,将短短几分钟内悲剧发生带来的身心变化等以文字话语形式表现在微博内容中。其话语建构的基本特征即:一般先通过较为客观、理性的物质过程来提供具体信息,使其内容兼具了叙述性和描写性。例如:
(1)@工人日报:“当时我被挤压得脚离地之后,身子45度腾空,基本就是靠在我前面那个女孩子身上的……,一开始还好,后来就觉得呼吸困难,我就赶紧把自己的围巾取下来,让呼吸顺畅一点。但是骨盆被挤压得真的很痛,真的很痛,我都痛得叫起来了……”
上例中,“我被挤压得脚离地”,表示做一件事的过程,动作者是“人群”,过程是“被挤压”,目标是“我”,体现为物质过程;“一开始还好,后来就觉得呼吸困难”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感知者是“我”,过程是“觉得”,现象是“呼吸困难”,体现为心理过程;“我都痛得叫起来了……”指一种生理活动过程,行为者是“我”,过程是“叫起来”,环境是“痛”,体现行为过程。
亲历者在其微博中通过对事件进行客观而理性的叙述,更容易引起包括其他事件亲历者与该事件关注者的共鸣和共情,从而更易于扩大事件的舆论影响力。同时,民间社会的网民通过亲历者的叙述了解事件经过,形成各自的观点,并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发声,表明自身态度,逐渐形成庞大的舆论基础,推动舆情发酵。
3.2 舆论发展期的互文性建构策略
舆论发展期中新的关注点除了疑似诱因——踩踏发生当晚的“抛撒代金券”事件以外,主要包括踩踏事件的衍生事件——官员公款吃喝问题、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遇难者身份的讨论等。它们不断地扩大舆论场,强化了整个事件的影响力。在此过程中,话语中的互文性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以多种方式从其他文本中吸收语言资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引用其他文本,或是暗示读者某个语篇是从他处借用(Gee, 1999)。Fairclough(1992)指出,互文性的根本特性是一个文本充满了其他文本的片段。该片段可以明确地融入新文本中,或是被新文本同化、排斥,等等。近年来,互文性的相关研究在话语分析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辛斌(2006)指出,对语篇互文性的分析必然要“走出其表层结构,进入它与其他作品和语言结构构成的关系网络之中”(114)。因此,对语篇互文性的分析,“不仅是指出语篇内部互文性的表现特征,更是在于揭示语篇中互文性结构背后隐藏的某些意识形态意义与社会权力关系”(辛斌、赖彦,2010:33)。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舆论发展期有很多微博通过转发别人的微博同时添加自己的观点,即通过互文性的策略建构其公共话语场域。此处以新京报评论发布的微博文本为例。
(2)@新京报评论: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敲响了大型集会活动安保工作的警钟,一批即将举办的大型活动被紧急叫停。踩踏事故的发生,本就暴露出超大人流量情况下的安保漏洞,而叫停集会活动,无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反而让漏洞和人流量一起消于无形。2
微博文本可以借助互联网文本超链接的特性,将另一个网络文本配置到自身的文本系统之中。此例中,@新京报评论即通过转发,同时附上其自身观点,从而构成新的微博文本,就体现了鲜明的互文性特点。转发微博可以形成自己新的话语链,这不是简单地将别人的微博内容重新拼接,是带有社会批判性质的话语建构,是对互文性策略的新解读与新操作,从而至少客观上推进了该起事件的积极处理。公众对于公共事件关注力有限,只有不断推出新的关注点才能获得关注度,并最终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使社会现实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谢耕耘、陈虹,2014)。此次事件中的微博发布者们在新的关注点被爆出后,不断补充转发,增加互文性,致使传播数量以指数型增长。至此,经过以“及物性”和“互文性”为主的微博话语框架建构策略的使用,一个成熟的舆论场在经历了“历时”特征的发展历程后建立起来,得以向更深层次发展,其“共时”特征显现,开始为事件得以更好解决培育土壤。
3.3 舆论发展和高涨期的人际元话语策略
一个微博事件从发酵、成熟到最终走向解决现实问题并不是取决于事件爆点,而是依赖于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参与事件讨论的各方如何引导这种发展进程。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微博平台上的发展期和高涨期是该事件最终得以妥善解决的关键,因此我们重点探讨在此期间参与话语互动的两大主体“政府媒体方微博”与“民间社会微博”的话语建构特点,以互文性为主要建构框架,以元话语策略为主要话语建构方式。
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4)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语言的功能。无限的功能可以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更具概括性的功能,即“元功能”。这就涉及元话语的使用。Hyland(2005)指出元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策略时,就是指作者明确组织语篇、对语篇的内容或读者表明态度、吸引读者的参与以实现交际意图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目前研究来看, 元话语分为“篇章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两大范畴。其中,篇章元话语指的是在篇章中连接篇章各层次的主要成分,即组词成篇的词和短语;人际话语主要是体现作者和读者关系的词和短语(付晓丽、徐赳赳,2012)。冉志晗、冉永平(2015)在相关研究中提到,元话语本质上的人际性,使其具有以语篇组织和评介为基础的信息交互和人际互动功能。这种功能使其得以作为一种话语策略,来体现语篇作者如何基于对读者的了解组织命题信息,使读者感受语篇的连贯性以及说服力,同时体现作者如何表达观点以及如何引导具有特殊社会地位的读者介入语篇等。下面以围绕“一刀切惰政嫌疑”展开的话题互动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3)@新华视点:【为了安全,寺庙停派粥,灯会不让办?】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之后,一些地方新年庆祝活动被叫停:杭州灵隐寺取消腊八节等庙内的集体免费送粥活动,上海豫园新春民俗灯会、松江方塔园元宵灯会等停办,“怕出事”而“一禁了之”,让市民“有节难过”,是否也是另一种“责任缺失”?
(4)@李战军:因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叫停集会活动,让管理漏洞和大人流量一起消失,是典型因噎废食和怠政行为。
在@新华视点的微博文本中,发布者通过使用汉语中特殊的元话语标记语来建构话语,表达态度。上例中的“……之后”“……而……”“是否也是”等可以将此文本分为三个语义部分,分别是,因“事故发生”而“活动被叫停”得出“结论:责任缺失的表现”。在表现这三个语义过程中,微博发布方通过使用人际元话语中表达态度的“?”参与标题,又通过话语回顾标记“一些地方……:……”来添加话题;接着使用“怕”“一禁了之”等来表达对命题内容的质疑。同时,还使用了表强调的标记“一……了之”来加强态度。另外,“是否也是……”的使用可以作为缓和标记,使读者产生进入对话情境的感觉;表关系建立的词语“让市民”也指向读者,使读者中的利益相关方“市民”介入话语中,产生代入感,从而产生对话效果,构成互动。
相应地,@李战军的微博文本来自微博民间自媒体代表。该文本通过对@新华视点所描述的话题发表意见和评价来作出回应,形成互动,主要使用了人际互动元话语中表评论的词语“因噎废食”等作出直接评论,以及表语力的词语“典型”来鉴别话语行为,表达态度。
类似的微博互动话语构建在发展期尤为明显,从“一刀切惰政嫌疑”到“复旦女大学生引起争议”等衍生话题,政府媒体与民间自媒体通过这样带有互动式话语特征的微博文本进一步扩大了事件影响力,及至事件处理结果公布,该事件就迅速进入高涨期,各方微博文本运用总结、归因、问责等话语来寻求最为妥善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元话语策略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案例选自政府媒体代表@央视新闻和民间自媒体代表(认证用户)博文摘取。
(5)@央视新闻【黄浦区区委书记、区长被建议撤职】:记者今天从权威部门获悉,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拥挤踩踏,致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建议将黄浦区区委书记、区长、公安局长撤职,副区长降级。
(6)@自媒体1:外滩踩踏事件政府调查处理周期是否过长,为何在调查过程中没有分时或阶段性地向社会公众披露?
(7)@自媒体2:报告中一直提到的是黄浦区政府的责任,我想问的是在事件上我们的市领导、市政府,还有公安部门所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8)@自媒体3:今后上海无论是市政府主办还是民间主办的活动,有没有评估标准或新制定的方案对活动进行评估?
在@央视新闻的微博文本中,主要使用了元话语标记中表言据的词语“从……获悉”让读者知道谁说了什么,并说明该文本通过间接引用官方文件中的语言来表达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从该博文标题中话语的选择,如“被建议”,不难发现,微博发布方对命题内容所持的立场也得以间接表达。另外,这样间接引用的方式,是发布方对原官方文件文本的过滤与筛选结果,是对命题的鉴别,如“准备不足”“管理不力”“处置不当”等话语标记构成了人际元话语中暗示评论的部分。同时,文本最后“建议……”的使用是表缓和的标记,向读者转达事件处理结果的倾向,而非定论,从而形成对读者的邀请,促使读者发表看法,因而构成互动发起方。
对应的@自媒体评论与质疑主要从三方面展开:处理过程周期过长、处理结果问责不到位和处理后续风险规避问题,均以问题形式呈现。分别使用了表语力的词语“过长”来鉴别话语行为,质疑调查时间;模糊语“或”的多次使用;强调语“一直”;归属语“我”等来评估命题真值的可能性,既表现说话人的疑问,又体现对事件处理结果的态度。不难看出其倾向于怀疑的态度并间接表达了不满意来回应官方处理结果,起到警醒作用,从而推动政府方根据民间自媒体的反馈完善处理方案,有针对性地且有效地解决问题。
3.4 舆论回落期的言语行为规范策略
最后,在舆论的回落期则主要通过转移关注者的注意力来减轻舆论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与进步。在这一阶段政府话语体现了较为明显的言语行为规范策略,即以“言语行为理论”分类的承诺、断言类等言语行为规范未来的行动,对引导该事件走向回落期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和策略作用。以@人民日报发布的政府发言人在事件结果公布后的发布会现场答录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如下:
(9)@人民日报:【政府发言人发布会现场答录】
徐威:一名重伤员……目前仍在全力治疗当中,另外一名轻伤员病情稳定,我们每天向各位公布医疗救治情况。
闪淳昌:这次踩踏事件……是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不管是事故还是事件,都应依法依规问责。并不存在定性为事件后,就不追责的情况。
上海市监察局副局长王玉:黄浦区政府没有制定专门的应对方案,对当日监测到的人流变化情况风险评估不足,未及时提出预警,没有及时向本级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具有直接管理责任。
政府发言人在连接民间舆论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当事件发展到回落期,如何挽回政府形象,重新树立民众信任和官方自信,话语组织与表达起着重要作用。上述发布会实录体现了较好的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运用。例如,“全力治疗”“每天……公布”等“承诺”类言语行为;“依法依规”“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体现了言语行为语力的规范性指向,表示对责任官员的处罚力度和政府态度坚决;而对黄浦区区政府的责任归责问题上,体现了以“断言”为主的言语行为模式的话语建构模式,以法律为准,严守法律尊严,从而捍卫政府公信力,从话语走向规范微博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
4. 结语
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微博文本为例,通过及物性分析、互文性分析、元话语和言语行为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微博公共事件不同时期的建构策略。本研究表明一个微博事件否能在庞大的信息空间中获得关注并得到对应的现实解决方案,取决于事件发展进程中话语参与者是否使用了相关话语策略并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从而促进事件向良性社会结果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囿于时间和研究水平,本文未能在更大范围内选取语料,探讨其他话语策略的使用。另外,微博发布者和审核者的修订或许会影响部分文本的真实性与即时性。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与完善。
注释:
① 新浪微博@舆情频道:“上海外滩事件舆情分析”(2015.01.14),人民网:http://t.cn/RZKwNKV
② 新浪微博@新京报评论:“@武云溥:‘一刀切’叫停集会活动是因噎废食”,新京报评论:http://t.cn/RZfAJxN
Fairclough, N. 1992..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ee, P. 1999..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2004.(3rd ed.)New York: OUP.
Hyland, K. 2005.. London: Continuum.
付晓丽、徐赳赳,2012,国际元话语研究新进展,《当代语言学》,第3期,260-271页。
郝永华、卢何秋,2014,风险事件的框架竞争与意义建构,《新闻与传播研究》,第3期,20-33页。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冀芳,2013,多重话语博弈下政务微博的传播策略,《新闻知识》,第8期,31-33页。
李名亮,2012,微博空间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策略与身份构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134-139页。
冉志晗、冉永平,2015,语篇分析视域下的元话语研究:问题与突破,《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38-44页。
谢耕耘、陈虹,2014,《新媒体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辛斌,2006,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14-119页。
辛斌、赖彦,2010,语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修辞学》,第3期,33页。
杨家勤,2014,微博舆论导向的话语策略研究,《江淮论坛》,第4期,141-144页。
赵星植,2013,“微博事件”的微观话语公共性建构策略研究,《当代传播》,第4期,39-41页。
Analysis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n Public Events on Micro-blog:A Case Study of the Public Event “Shanghai Stampede” on Sina
Yuan Zhoumin, Cao Xiaojing, Guo Shoum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typical public event “Shanghai Stampede” on the New Year day of 2015 had remained highly active on Sina micro-blog from its beginning, the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o the climax and its ending. This study make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constructive strategies netizen applied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ent by investigating the discursive level of this event discours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 public opinion field is built when micro-blog users employ discourse strategies in the early stage as transitivity and intertextuality, and it is extended to a further depth with meta-discourse, keeping the events remain in the public view. In addition, opinion directions in the ending period are well led by normative strategies through the use of certain speech acts.
public events on micro-blog, discourse strategy, transitivity, intertextuality, metadiscourse, speech act
袁周敏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210023)亚东新城区文苑路9号,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邮件:yuanzhoumin@163.com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应对微博公共事件的政府话语策略及其形象构建研究”(14BXW055)
袁周敏,男,博士,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话语研究。曹晓静,女,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语用学。郭寿梅,女,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