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视角下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与保障机制探析
2017-10-13刘加林马翼飞彭分文
刘加林 ,马翼飞 ,彭分文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商学院,湖南 娄底4171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
高校转型视角下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与保障机制探析
刘加林1,马翼飞2,彭分文1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商学院,湖南 娄底4171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
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厘清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受益者的效益价值。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主要分为学生效益、学校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个部分。应用性社科成果是转化的重点。高校转型下社科成果转化应建立与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市场机制、政府组织监督机制、高校保障机制等。
高校转型;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机制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会讲话中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一国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自然科学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而社科成果则是度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研究者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现象及规律所创造出来,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精神产品。社科成果只有实际转化才能实现其蕴含的价值,才能真正走进社会、政府、企业以及大众中去。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普遍不高,自科科学成果转化大约35%左右,而社科成果转化更低,大约5%左右。这充分体现了社科成果转化的困境,同时也造成科研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探讨社科成果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转型下社科成果转化逻辑考量
(一)高校转型下社科成果转化逻辑起点
我国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创新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将创新驱动置入国家发展核心位置。高校是创新的主战场,其转型发展正好契合国家倡导创新发展大潮。创新通常分为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大类型,前者由自然科学成果转化驱动,而后者则由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驱动,由此可见,社科成果转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依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前者主要是揭露社会科学本质、内涵、发展规律以及其社会功能与作用机制,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而后者主要利用教育、宣传等手段,提升人类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各类行为素质,健全社会秩序,直接和间接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基础性研究成果通过作用于教育与社会管理实践,逐渐转化为应用性研究成果,再经由决策、规划以及管理等活动,直接进入物质生产过程中,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无论是基础性研究成果还是应用性研究成果都将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这更需要激励加快社科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高校转型下社科成果转化逻辑主体
高校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科研转型,特别是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转型。社科成果作为社会经常遗忘的一颗“珍珠”,更需要机制与体制改革来支撑,分析社科成果转化,关键要理清转化的逻辑主体。社科成果转化往往涉及三方主体,即为成果提供方、成果受让方以及成果管理服务方。成果提供方主要是指社会科学成果的主要缔造者,这可能是研究人员,也可能是研究机构。成果受让方主要是指成果受让受益者或接受者,其包括范围较广,主要包含政府、企业、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等。成果管理服务方主要是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以及成果转化中介组织,其通常为社科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主要为成果提供方与受让方提供服务[2]。社科成果转化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就是要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共同协同发展机制,彻底扫清社科成果转化障碍,保障逐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三)高校转型下社科成果转化逻辑路径
社科成果转化往往是以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社会生产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民众的行为习惯,诱发思想与理念变革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社科成果转化效益往往不是立竿见效,需要经过长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其所带来的效益是多元的,不仅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还有管理效益等。社科成果转化不像自科成果转化那样有显著标识性特征,这导致成果受让方难以识别社科成果的优劣性,严重阻碍成果转化效率。高校转型需要转变社会成果传统转化思维逻辑,构建新的逻辑体系,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层为社科成果转化思想意识。无论是基础性社科成果还是应用性社科成果都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让其出现在民众视野中,逐渐被大众认识与接受,这是最初的转化阶段,也是转化成功关键环节。第二层为社科成果转化决策。社科成果进入决策阶段是转化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进入决策才能真正产生作用。例如,教育等基础性教育研究成果,学校管理部门与教师要想将成果成功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就需要决策如何转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第三层为社科成果转化为行动。社科成果转化进入决策阶段还只是酝酿,离落地还有一段不少的距离,要使转化真正落地,行为最为关键。例如社科成果进入政府或企业决策层,就需要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监督行动每一个环节,确保成果转化顺利实现。第四层为社科成果转化为社会现实,这是社科成果转化的终极目标。接受主体依据成果决策、采取具体实施行动方案,将与社会现实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社会与组织状况,甚至影响局部或整体社会发展,这就是社会成果转化为社会现实的过程。因此,社科成果转化必须要经历这四层转化,才能真正使其落地生根。
图1 社科成果转化逻辑图
二、高校转型下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分析
(一)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
高校是基础性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战场,直接受益人群包括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大众。基础性社科研究成果并不像应用性研究一样,能直接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作用,其作用往往是间接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处于隐形状态。因此,高校转型发展就需要厘清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受益者的效益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鉴别虚假转化行为,使得成果转化真正落到实处。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主要分为学生效益、学校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个部分。所谓学生效益就是基础性社科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让学生获取的收益,主要是教师通过成果转化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认知以及综合素质等能力。学生效益是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的重点,着重于学生与职业、社会对接能力的综合培养。例如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社科成果转化能加强校企合作层次与水平,根据研究成果积极开发校企合作教材,落实成果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能力落实具体方案,从而真正落实到增加学生效益。学校效益特指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为学校品牌影响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综合性实力的提升。例如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成果转化能有效规范学校在职称评审、人才引进以及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操作方案,避免方案实施中出现违纪与不合理等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社会效益是指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为给民众带来知识积累与提升、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认知的改善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对历史文物的基础性研究,能揭示很多历史事情的真相,这就能为民众提供重新认知历史的机会。因此,要充分分析基础性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理清学生效益、学校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内涵与内在联系,为社科成果转化打下扎实基础。
(二)应用性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
高校转型中要特别注意应用性社科成果转化问题,其是社科成果转化的重点与核心,这也是国家相关部门与社会团体关注的焦点。应用性社科成果转化通过决策、行为等直接进入企业、政府等部门行动方案中,能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政府行政决策能力,优化管理流程,进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应用性社科成果转化能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真正改变社会发展水平。纵观应用性成果转化效益价值主要包括政府效益、企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个部分。其中政府效益主要特指应用性成果转化过程中引起政府在决策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改善以及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所获得的进步而引发的收益水平的变化。例如湖南省社科院成立省情与决策中心,覆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集合各校资源,利用这一平台,向政府提交决策咨询报告,经过多年运行的实际经验而言,其取得成效比较显著,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好评。企业效益是指应用性社科成果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研发等带来改善而所获得收益的总额。社会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是社科成果转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也是推崇发展的重点。例如上海某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较快,逐渐成为行业领军人员,但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企业员工发放绩效奖励工资,公司董事长最后选择武汉某高校的科研团队为其企业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工资发放后,员工基本无异议,董事长也非常满意,这是非常成功的社科成果转化案例。社科成果转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应用性社科成果转化为社会公众带来知识、认知、思想转化等方面的收益总称。通常而言,可以利用科普教学以及一些公益性活动等方式,积极促进社会大众认知度的不断提升,有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进而有利民众素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应用性社科成果是转化的重点,只有极力推动社会效益、企业效益以及政府效益的联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价值效应,才能有效促进社科成果的转化,进而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三、高校转型下社科成果转化保障机制创新路径
(一)建立与完善社科成果转化协同发展机制
经过对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分析已经知道其涉及政府、企业、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公众等诸多利益主体,高校要提升社科成果转化效率,就需要协同各转化主体利益,构建一个合理的协同发展机制。首先要构建与政府的协同发展机制。社科研究要紧跟政府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发挥社科的前瞻性,只有将前瞻性与实际需求结合,才能真正使得社科成果在政府应用得以落地。政府部门也需要充分认识到社科成果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要积极参与与社科人员的联动,要注重建立协同联络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其次要加强与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建设。目前社科成果转化难比自科成果转化,主要体现在企业中成果转化过少,因此加强企业与社科协同发展对于社科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与社科研究人员需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坦诚交流相互之间想法、需求以及发展趋势,使得社科研究人员真正立足企业发展实情来融入自己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努力找出成果转化落地点,使得成果能发挥其最大效应。第三要强化与学校的协同发展制度建设。学校应该积极引导与鼓励社科研究人员社科成果转化,并做好服务工作,包括研究环境、成果管理机制以及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方面,认真倾听社科研究人员在成果转化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了解政府、企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极力为研究人员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第四要加强与学生联动。要充分认识社科成果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要真正将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从研究成果中获取最大利益。当前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学校管理层都对社科成果对学生能力影响知之甚少,甚至认为社科研究无用,无法促进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我们提高认识,积极为成果转化营造发展空间,激励老师在教学中积极转化与应用优秀研究,进而推动成果转化快速发展。总之,社科成果转化需要协调各受益主体的利益,切实关注各方需求点,寻找最佳落地点。
(二)建立与完善社科成果转化市场机制
社科成果转化要契合高校转型需要,积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体制与运行机制,积极引导成果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以激化社科研究发展。首先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实现社科成果社会化。这需要社科研究人员积极转变思路,注意研究要从基础性研究向综合性、应用性研究转向,积极探索社科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思路与路径。要实现科研导向、科研运行环节、科研组织以及研究团队等方面机制的转变,才能使得社科成果真正实现社会化。其次要构建社科成果服务于社会的联动机制。社科成果能有效服务于社会,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内部良性运营机制来做保障,才能充分发挥社科成果服务社会功效,提高服务效果[3]。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科成果评价体系。社科成果评价是体现社科价值的方式,能为社科成果在市场转化找出合适货币价值的评价标杆。因此,对于社科成果的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学术圈,要走出接受社会实践的评价,注重将社会效果纳入评价体系中去,构建一套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的评价体系,推动社科成果的转化[4]。市场机制引入社科成果转化中就是要打破原有单一行政推广机制,使得社科研究人员能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自己实际与国际研究前沿进行选题研究,从而能提升社科成果转化效率,同时还不失学术价值性。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才能使社科成果真正走入社会,得到学校、学生、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主体的认可,使社科成果效益价值得到实现。
(三)建立与完善社科成果转化政府组织监督机制
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才能有序合理地实现,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项组织监督制度。首先要不断加强组织保障政策制度建设。在立法层面,目前《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主要还是针对自然科学成果管理,而对社科成果转化还未有专门的规范表述。因此需要立法确立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与社会在社科成果的推广、宣传与转化等中的权利与义务,根据需要出台《社科成果推广法》《社科成果转让法》等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社科成果转化,使得社科成果效益价值得以实现。其次要建立与完善转化平台。需要政府主导构建第三方社科成果转化服务中介机构、针对企业的成果转化平台等,沟通双方需求。与此同时还需要整合各类信息网站,统一打造成信息共享平台,将社科成果纳入平台库中,加强对接交流平台建设,强化媒体、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介渠道等宣传作用,激发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早日实现。第三要建立与完善社科研究的政策与制度。积极响应国家发布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行业政策,极力引导社科研究人员参与到社会发展中,积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科研网络信息系统及时对外发布社科成果信息,引导科研院所集中精力破解急需解决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使社会更多了解社科研究发展趋势,从而真正做到社科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3]。
(四)建立与完善社科成果转化高校保障机制
高校作为社科研究的主战场,理所应当肩负起保障社科成果转化的重任。尽管高校已经逐渐成为社科成果转化的主要推手,但是还需要在政策与制度上下功夫,积极营造良好成果转化环境。首先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为了提升社科成果转化效率,有必要从物质以及精神层面来奖励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与个人。例如在业务考核、晋级以及职称评选时作为重要衡量指标。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社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科研人员将理论成果运用到企业与政府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其次要疏通社科成果转化渠道。高校要积极为社科研究人员搭建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为成果转化做好“后勤”工作。社科研究人员要主动进行换位思考,以对方角度来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得社科成果真正接“地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社科成果转化部门,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在各二级学院和其余机构中要有专职社科管理人员,设置独立的办公场地,配置必要的设备,要建立相关制度将社科成果转化情况与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因此,高校应该肩负起服务责任,积极营造有利于社科成果转化的氛围,促进社科成果转化效益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四、结语
高校转型是一个全方面的转型,科研作为高校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就成为转型先锋。自然科学成果与社科成果在应用转型中难易程度不等,前者转型较易,而后者往往会面临诸多困境。社科成果的应用转型主要体现在成果转化上,破解转化难点关键在于要厘清社科成果转化的效益价值。社科成果分为基础性成果与应用性成果,前者效益价值主要包括学生效益、学校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类,而后者包括政府效益、企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不同类型效益包含的内涵各不相同。因此,要确保社科成果效益价值的实现需要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政府组织监督机制、市场机制以及学校保障机制等来保驾护航。
[1]郑升.论社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3):150-153.
[2]周瑞超.提高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的若干建议[J].高教论坛,2013(6):14-16.
[3]杨端光.论社科成果转化的条件和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06(6):158-160.
[4]龙海明.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维度与执行机制[J].求索,2015(9):74-78.
Abstract: With regard to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benefit value of transformation of fundamental social science achievements should be clarified. The benefit valu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namely, benefit to students, benefit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enefit to the society. Applicative social science achievements are the key of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market mechanism, government organizing and supervising mechanism, and university guarantee mechanism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chievements.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chievements; benefit value; mechanism
(责任编校:罗建兵)
OntheBenefitValueandGuaranteeMechanismofTransformationofSocialScienceAchievementsfromthePerspectiveof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UJia-lin1,MAYi-fei2,PENGFen-wen1
(1. School of Business, Hum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100, China;2. School of Business &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G644.4
A
1673-0712(2017)03-0092-05
2017-03-22.
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项目“经济新常态下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研究”(XJK015BJG003);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促进湖南省高校社科成果转化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研究”(XJK012BGD021)。
刘加林(1978—),男,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绿色技术与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