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书·艺文志》中诸子十家排列规律
2017-10-13曾子珍华侨大学362000
曾子珍 (华侨大学 362000)
浅析《汉书·艺文志》中诸子十家排列规律
曾子珍 (华侨大学 362000)
探究《汉书•艺文志》中诸子十家排列顺序的规律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首先从成书时代背景分析诸子十家之地位,从汉朝初年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前三家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再发展至东汉时期,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将儒家置于十家之首,其次为道家再为阴阳家,其中都有其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其次从《周礼》的六官制度论证诸子十家排列规律,《诸子略》前六家皆是出自《周礼》六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等位高权重之职位,而后四家皆出自较小官职,其权利大小与发生作用的范围都不能与前六家相比拟,故诸子十家排列是遵循其内在规律所做出的综合考量。
诸子十家;周礼;六官制度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类,对各家著作的书名、作者、篇数、卷数等均加以著录,其中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同时班固所撰的《汉书》是在刘向《别录》与刘向刘歆父子《七略》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可以说是集大成者。西汉时期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书中,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了六家划分的标准。1及至东汉时期班固《汉书》的问世,班固在司马谈六家之外又分出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但其中诸家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笔者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究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到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诸子十家排列顺序的规律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从成书时代背景分析诸子十家之地位
司马谈划分六家其中阴阳家就为六家之首,在阴阳家之后才是儒家与墨家。可见阴阳这一家在司马谈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在司马谈之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诸子排列顺序中阴阳家虽未排在诸家之首,但也是仅次于儒家与道家之后。可见阴阳家的地位是及其之高的,甚至一度超过儒家。分析其时代背景,金春峰在《汉代文学思想史》中曾提及阴阳这一家在战国及至两汉时期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战国后期盛行的是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秦朝的统治者信奉这一学说,汉朝的统治者也尊奉这一学说,及至两汉时期,虽然儒学占据主导地位,但阴阳这一家依旧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同一时期,在两汉的典籍中,已有将儒道并称的。如东汉时期王充所著的《论衡》第二十九卷中云:“墨家之祖墨翟也,且按儒道传而墨法发者儒之道也”。2《太平经》第九十三卷中:“何以像天天者仁贤明儒道术圣智也由天者能乘”。3且在文中三次提及儒道二字。《孟子注疏》第三、第五、第十卷解经卷中均有提及儒道二字,其中以儒道游于诸侯更见其学术地位与价值所在。同时不仅与《汉书》所撰同一时代的两汉有将儒道并称的传统,笔者追溯前朝,同样也可以见其思想渊源。儒道二字并称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春秋左传正义》注疏卷第四十二中记载:“文王周公之制当此时儒道发诸国多阙唯鲁稱故”。4可见在文王周公之际已将儒道二家并称。也可见儒道二家在前秦及至两汉时期的地位。
故从汉朝初年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将前三家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列于前三家,再发展至东汉时期,历经两汉思想的大变动后,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候将儒家置于十家之首,其次为道家再为阴阳家。因大秦帝国行法家思想而统一中国,因法家制度而定大一统制度,所以法家发展至秦朝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主张“兼爱”与“非攻”的墨家却不受统治者青睐,发展至东汉,墨家其地位在逐步下降。再到司马谈班固对法名两家排列顺序的考量。其中都有其发生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看出从成书时代背景分析诸子十家之地位是可取的。这其中的变化都体现出成书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文学环境对其影响。
二、从《周礼》的六官制度论证诸子十家排列规律
班固对诸子十家的定义,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義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5以上四家都是出于朝廷之内,并且主管朝廷内在事务的官职,《周礼》中记载的周代王朝推出的六官制度,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同时六官也称为六卿。而六卿在隋以后发展成为吏、户、礼、兵、刑、官总称六官。6以下是《周礼》六官与六部尚书官职以及诸子十家对照表。
《周礼》六官 六部尚书 对应诸子十家 及其对应官职天官冢宰 吏部尚书 阴阳家 義和之官地官大司徒 户部尚书 大司徒:儒家 司徒之官小司徒:农家 农稷之官杂家 议官春官大宗伯小宗伯礼部尚书 大宗伯:道家 史官名家 礼官墨家 清庙之守(祭祀之职)小宗伯:无兵部尚书 大司马:无小司马:纵横家 行人之官秋官大司寇小司寇刑部尚书 大司寇:法家 理官小司寇:小说家 稗官冬官大司空 工部尚书
《周礼》将西周中央政权组织建构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系统,其中天官家宰地位最为重要,掌建邦之六典并统摄六官,其职能与权力之大相当于宰相。《周礼》中,家宰除了担当王朝行政事务的首脑之外,还扮演着周王生活类宫官之长和统掌王室经济的角色。在西周王朝家国不分的政制下,作为王室事务官之长的宰官又兼具公卿级的王朝政务大臣的角色。《汉志》载:“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義和之官,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舍人事而任鬼神。”因此可以将阴阳家归入天官冢宰。
从周礼的六官制度对照诸子十家的排列顺序。不难发现,《诸子略》中前六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都可与《周礼》中六官对应。依照其排列顺序,阴儒家出于地官司徒、道家出于春官大宗伯、阴阳家出于天官冢宰、法家出于秋官大司寇、名家出于春官大宗伯、最后是墨家亦是出于春官大宗伯。在六家之后,依次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均可与《周礼》中六官对应。依照其排列顺序,纵横家出于《周礼•夏官》中小司马这一官职、杂家出于《周礼•地官》小司徒这一官职、农家亦是出于《周礼•地官》小司徒这一官职、小说家出于《周礼•秋官》中小司寇这一官职。从周礼的六官制度对照诸子十家的排列顺序,可知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诸子略》前六家皆是出自《周礼》六官中职位且都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等位高权重在朝廷中发挥着极大作用的官职是中央政权的枢纽与核心。而后四家皆出自较小官职,其权利大小与发生作用的范围都不能与前六家相比拟。
从周礼的六官制度对照诸子十家的排列顺序,可知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与其对应官职发生作用的范围与大小紧密相关的,亦有其内在规律可循。
三、小结
探究诸子十家排列规律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首先从成书时代背景分析诸子十家之地位,从汉朝初年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前三家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再发展至东汉时期,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将儒家置于十家之首,其次为道家再为阴阳家,其中都有其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其次从《周礼》的六官制度论证诸子十家排列规律,《诸子略》前六家皆是出自《周礼》六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等位高权重之职位,而后四家皆出自较小官职,其权利大小与发生作用的范围都不能与前六家相比拟,故诸子十家排列是遵循其内在规律所做出的综合考量。
注释:
1.[汉]司马迁撰.《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2011:655.
2.[汉]王充撰.《论衡》.岳麓书社,2015:268.
3.[汉]佚名撰,杨寄林译注.《太平经》.中华书局,2013:230.
4.[周]左丘明撰.[晋]杜预 注.[唐]孔颖达 疏 《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12.
5.[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2012年.第124页
6.[汉]郑玄注,徐正英译注.《周礼》.中华书局,20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