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庄:一个清初三代帝王背后的女人

2017-10-12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皇太后议政太后

她是蒙古显赫的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13岁就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新娘。

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在皇太极驾崩后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皇位。

她痛失爱子后,辅佐幼孙康熙继承大业、开创盛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这便是孝庄,一个清初三代帝王背后的女人。

说起孝庄的事迹,无论野史、正史都有了很多的记载和传说,被历史的尘埃遮盖,她许多传奇性的故事也显得扑朔迷离起来,比如她是否与多尔衮相恋于青梅竹马,她是否曾经乳名叫“玉儿”,她是否在尊为太后时下嫁了多尔衮等等……

不管如何,后人们根据史料记载,剥开历史的迷雾,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她的伟大、隐忍、果敢和大义。

庄妃诞下福临

皇太极称帝前,生有五位皇子:长子豪格,公元1609年生,封肃亲王,其母是继妃海西女真乌拉部的乌拉纳喇氏。次子洛格,公元1611年生,11岁死。三子格博会,公元1611年生,7岁死。四子叶布舒,公元1627年生,封铺国公,其母是庶妃颜札氏。五子硕塞,公元1629年生,封承泽裕亲王,其母是侧妃海西女真叶赫部叶赫纳喇氏。称帝时册封的五宫后妃都未生子,而且,从公元1628年到公元1637年中间,九年无皇子出世,仅有八位皇女降生。不仅皇帝、后妃,乃至整个宫廷都期盼着天赐麟儿。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 )七月八日,东宫大福晋海兰珠生下一子,皇八子的诞生,让年已45岁的皇太极兴奋不已。这一年,他连得三位皇子,唯独皇八子是有名号的皇妃所生。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八子患天花夭折。

永福宫庄妃其时正身怀六甲,而且妊娠已11个月,超过预产期。她先有三女,当然渴望能生皇子。皇八子的夭亡,无形中增加了对她的压力。果真能生皇子既可以抚慰皇帝内心的创痛,又能弥补由于皇八子之死带来的姑侄三人都无子的缺憾。

在皇八子去世的第三天,即正月三十日晚上八时左右,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呱呱坠地。

小福临的一声啼哭,划破了笼罩在盛京皇宫上空的乌云,人们奔走相告,脸上展现出宽慰的笑容。皇太极应当欣赏自己的圣明:用“永福”命名次西宫。庄妃真是一颗福星,这颗福星重新照亮了他的心,让整个皇宫感受到“福”的来临。所以,为皇九子取名“福临”。

捕风捉影的“太后下嫁”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擅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这也是孝庄太后下嫁传说出现的源头。摄政王而又冠以皇父,中国古代历朝无此先例,一时“民间议论纷起”。人们由皇“父”联想到皇“母”,皇“父”是摄政王,皇“母”是孝莊太后,猜测想必是摄政王与孝庄太后成婚了。

前辈学者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传述了这种情况,他说:“清世虽不敢言朝廷所讳言之事,然谓清世祖之太后下嫁摄政王,则无南北,无老幼,无男女,凡爱述故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求其明文则无有也。”

孟森先生认为,皇父之称,犹如古代“尚父”、“仲父”,都是皇帝对臣下的尊称,并不能指为太后下嫁的确据。如周文王称吕望(姜子牙)为尚父,意为可尊尚的父辈。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乃事之如父之意。总之,“尚父”、“仲父”之称,并非真的成了父亲,都是国君对劳苦功高重臣的尊称。多尔衮之称“皇父”,当属此例。

“太后下嫁说”最早出自从事抗清斗争的张煌言写的太后下嫁诗。原文为: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逐句分析这首诗,可以发现许多地方与史实不符。据史书载,清朝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修建慈宁宫。孝庄太后是这年才搬进去的,时年已经42岁。如果在慈宁宫大办婚事,必须在顺治十年后。但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皇太后下嫁谁呢?

“春官昨进新仪注”,是说礼部进呈结婚的礼仪程序,后来演绎成这个草拟太后下嫁仪注的礼部尚书便是钱谦益。而至今未见当时礼部有什么太后下嫁的新仪注。钱谦益曾做过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礼部尚书。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时,钱谦益降清,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为礼部侍郎兼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至六月,以病退休。顺治五年冬多尔衮称皇父摄政王时,钱谦益早已返回原籍,说他以礼部尚书领衔奏事太后大婚,实为子虚乌有。

张煌言的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南明与清朝对抗在文学领域的延伸。言及历史,无事实根据,任意评说,极不可取,更不可信。

辅佐儿子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势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十二日,也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一个多月后,福临举行亲政典礼。顺治帝亲政时14岁,少年天子,难以肩负起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重任。指导他、辅佐他的责任,首先就落在孝庄太后身上。顺治在会议前后或遇到难题必请教母亲,重要奏折也要批呈母后阅览。对于需要皇太后辅佐皇帝掌理朝政一事,朝廷上下已形成共识。为了便于皇太后过问国事,特将内三院衙署移到紫禁城内。这时的内三院大学士有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洪承畴等人。

当时战争还在进行,巩固北方、统一南方,都要靠八旗劲旅。诸王或领一旗,或领若干牛录,属下满、蒙、汉军,人数多者达数万,少者也上千。他们在战场上立功,在朝廷有权。皇帝亲政后要依靠他们,于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就比较大、管事宽,有时甚至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顺治帝的谕旨也曾遭到否决。

顺治八年二月初五,议政王大臣等议处大臣罗什、博尔惠等五人之罪,其中罗什、博尔惠论死,籍没其家,其他三人开除宗室为民。顺治帝认为处理过重,要求诸王重议罗什、博尔惠是否可免死,可是众议政王不同意,皇帝只得服从众人的意见。endprint

遇到这种情况,年轻的皇帝难免心烦,不时要发火。这时,他的母后就帮他解决难题。首先劝皇帝要忍耐,适当作些妥协让步,以求得诸王对皇帝的支持。与此同时,皇太后还要帮助皇帝策划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势的措施。

皇太极在世时,曾遇到过诸王权势过大,与汗(皇)权发生矛盾的问题。通过不断调整及扩充议政王公及议政大臣的数目,有效地削弱了诸王权势。皇太后利用历史经验,帮助顺治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员成分,增加其名额。

仅顺治八年至十二年所任命的议政大臣就多达30余人。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改变个别人独断专行、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局面。

节省宫中银两赈济灾民

顺治帝亲政后,面临着一个最大难题就是财政拮据。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三月,国库仅有20万两储备银,而四月应支付京师各部院文武百官的年俸银就需要60万两,这说明国库不但是空的,而且还是亏的。不得已,皇帝令取皇宫内库银按时发放官俸。

这官俸银在全国财政支出中其实仅占一小部分,最刻不容缓要国库负担的是兵饷。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陕西增兵,发饷就将近360万两。据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四月吏科都给事中的奏章说,现今兵饷年缺额440余万两。此外还有内外王公贵族的俸银和禄米等物,以及赈济灾民、治理江河、接待外使、宫廷开支等。

此时统一全国的征战尚在进行中,赋税收入有限。顺治十年陕西赋入186万两,仅够当年兵饷的一半。百姓十分贫困,不但无法加征赋税,还要减轻人民负担,由国家救济灾民。在这种情况下,节支的意义更显得重要。

顺治帝亲政,为皇太后上尊号时,皇太后就训导皇帝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在全国兵民困苦、国家财政困难的状况下,善于持家理财的皇太后率先垂范,节用爱民。

北京及其附近州县,连年荒歉,民不聊生。每有灾荒,顺治帝必及时亲诣慈宁宫,向皇太后奏报灾情。顺治十年七月十三日,皇太后面谕皇帝:发宫中节省银八万两,赈济满汉兵民。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二月二十三日、二十五日,皇帝接连谕告户部:地方灾荒除已减免钱粮外,重灾区需另加恩恤,命户礼兵工四部察发库储银十六万两。皇太后闻知,又发宫中节省费用并各项器皿共银四万两,皇帝也发御前节省银四万两,共二十四万两,派满汉大臣16员分赴八府地方赈济。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畿辅近地受灾严重,从夏到秋,霪雨、蝗虫,灾害不断,民生艰难。八月十二日,皇帝到慈宁宫,朝见皇太后,奏知灾荒和人民生活困苦情况。皇太后慈谕:“小民如此苦楚,深为可悯,所有宫中节省银三万两,即行发出,速加赈济。”

顺治朝,孝庄太后曾多次用宫中节省下来的银两赈济灾民,皇帝、朝廷更责无旁贷。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康熙、雍正两朝。皇太后的行动是一种教论谕:高官厚禄者,只要少挥霍一点,就可给饥寒交迫的百姓一份活命的衣食。

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为了渡过难关,皇帝与群臣与皇太后达成共识,采取了一系列节用爱民、缓解窘迫的措施,諸如停建边外避暑城、免除地方贡品、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裁减冗费、停罢不急需的开支项目等。经过上下一致努力,财政状况有所好转。顺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户部向皇帝报告的收支状况中,国库已有余银260多万两。

痛失爱子辅佐八岁孙儿即位

顺治帝多情善感,身体羸弱,健康不佳。董鄂妃死后,他朝思暮想,终日郁郁寡欢,健康状况急剧下降。

顺治十七年底,顺治染上在当时被视为不治之症的天花。十八年元旦不视朝,免行庆贺礼。自皇太后至文武百官,满朝上下都知道成人出天花的后果,预感大难临头,不得不预备后事,最紧要的当属确立皇位继承人。《汤若望传》对此作了如下记载:

皇帝想到了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的见解,都是愿意皇帝由皇子中选择一位继承者。舍去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周岁)的皇子为帝位之继承者。当时为促成这一个决断所提出的理由,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龄(幼年)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这位被选择的皇帝,后来在康熙年号之下,竟成了中国最大君主。

由此可见选择玄烨为皇位继承人,是孝庄皇太后的主意。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六半夜,福临感到生命垂危,大限迫近,急命太监传谕学士王熙并原任学士麻勒吉速到养心殿,降旨一一自责;定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并谕心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令依据以上内容起草遗诏。初七夜子时,顺治帝崩,年仅24岁。

孝庄皇太后痛失爱子,心如刀割。正月初八日,清王朝正式为顺治帝办丧事。十四日,举行“小丢纸”仪式。孝庄皇太后身穿黑素长袍,在全身缟素的宫女们的服侍下,来到乾清门台基上,面南手扶石栏杆而立,哭得撕心裂肺。她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心如刀割,泪如泉涌。

断然拒绝垂帘听政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玄烨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亲自主持下即皇帝位。玄烨即皇帝位刚两个多月,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到皇宫门前条陈十款。其中第十款是:“请垂帘以襄盛治之隆。”他援引宋代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先例,建议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孝庄太皇太后德高望重,完全有驾御朝政的能力和威望。然而,她毫无谋取个人权力和至高地位的欲望,除了一心辅佐皇孙做个好皇帝外,别无所求。因此断然拒绝了周南的建议。

对于只有八岁的孙儿皇帝,太皇太后一是让他直接参与听政、议政、决策大事,逐步学会独立掌理朝纲;二是教以治国之道。太皇太后还大胆改革传统旧制,决定由上三旗元老重臣共同辅政。上三旗大臣,与皇帝休戚与共,他们与太皇太后和皇帝之间除君臣关系外,还有旗主和旗员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要随时向太皇太后请示汇报。

康熙对祖母“晨昏依恋三十余年”,已经习惯遇事听听祖母的见解。祖孙二人感情深厚。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一月,太皇太后“圣体违和”,康熙皇帝衣不解带亲自侍奉35昼夜,让太皇太后深感慰藉。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夜十二时左右,孝庄太皇太后病逝于慈宁宫,享年75岁。endprint

猜你喜欢

皇太后议政太后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街道议政会:基层创新续接民意
民主议政会职工说了算
上虞区:推行街道议政会制度
清宫藏乾隆皇帝为崇庆皇太后所作御笔书画题材、样式小考
穿长裙的“皇太后”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请“皇太后”走下神坛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