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合作意识
2017-10-12周凯凯
周凯凯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83-02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与人疏远、不善与人合作。“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很快,可塑性强,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健全的人格,融入集体生活,有益于应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根据我校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发现我校有不少学生因不善交往或交往不善,不会与人合作而引发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妨碍了孩子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分析我校学生现状,发现影响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是父母,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家长(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分溺爱,不会教育孩子如何待人接物,并学会基本的生存能力,导致这些学生自私自利,心中无人,为人霸道,不能与人为善,缺少与人沟通和合作的意愿,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与人交往时不愿付出,使得别人不愿和他交往,更不喜欢与他合作。
第二,学校教育的缺失。这几年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引导,我们重视了学生的“成材”,忽视了“成人”,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分数,一些学困生因此受到老师的冷落和同学的歧视,导致这些孩子自卑性增强,心理畏惧感产生,不敢与人交往合作,或交往合作的质量低。教师也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经验!
为提高我校留守儿童交往与合作能力,我校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學校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美好的交往环境
为了使我校留守儿童都能健康生长全面发展,我校努力建造一个和谐、自主、安全、美好的环境,使孩子们快乐生活。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力争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同时为了提高同学们交往合作的技能,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我校本学期采用了小组围桌模式学习的形式,每小组4-6个人(将各班的留守儿童分配在各个小组中,同时安排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帮扶),学生上课、作业、背课文、课外学习以本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互相合作,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团结向上,整体进步的小组加分,互相扯皮的小组扣分,一下激起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小组,各组中你争我赶,很快成为竞赛型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留守儿童得到优秀生的帮扶和监督,改变了不少不良习气,进步很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机会。我们还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接触,锻炼他们交往的本领。学校三年来一直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组织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使他们能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接触,提高孩子们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
我校大多数班级的留守儿童交往与合作能力最差,为此学校专门召开教师会议,要求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他们加强学习辅导,和学习优秀生建立结对关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有意识的培养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俞国良指出,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影响广泛,对学习不良的儿童教师的积极态度比消极态度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在工作中我们的教师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欣赏他们,使他感觉我能行,对于留守儿童给予良好的期望值,增长他们的自信,感受老师的关爱。比如,我校4年级的一个男生董某某,由于父母在上海打工,家里只有爷爷照顾,一、二年级时学习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与同学交流,比较孤僻,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心,爷爷只关注他的生活,学习上很少顾及,他渐渐的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不适合读书,于是就算人在教室也无心学习、发展到后来更是隔三差五逃课、到了四、五年级情况愈演愈烈……本学期学校开展以上工作后,我和他进行了几次谈话,鼓励他积极发言,参加班级活动,让优秀生钟某某帮助他。有了进步后,我在同学面前多次表扬他,孩子转变很大,和同学也能正常交往了。
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的鼓励了学校的留守儿童,他们愿意对老师说心里话,使老师找到问题的症结,消除了他们懒说话、怕说话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锻炼了敢说话的勇气,增强表现、参与、竞争意识,敢于显示自己的能力、知识和见解,树立了交往的自信心,使得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大大提高了。
3.教会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技能
人际交往与合作也是一门艺术,我校为了提高留守儿童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专门对学生进行了交往意识、交往合作技能培养,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掌握礼貌语言,使他们能在必然的交往中主动参与,并能应用礼貌语言,与人友好往来,在交往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老师在班会课上教给学生注意几个交往的要点:一要态度大方,二要尊重对方。对学生进行交往言行的操练,规范交往用语,注意人际交往必备的礼仪,背会并能运用礼貌用语二十一字(请,谢谢,对不起,你好,再见,打扰了,辛苦了,没关系,欢迎)。并让同学间交流自己的交往心得,取长补短,彼此帮助,互相促进,使学生明白交往的本领包括:(1)学会调节自己的角色,会在不同的位置上交往。(2)学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产生共同的语言,增进相互间的理解。(3)学会与人交往,求同存异,尊重别人的爱好。如今进入我校随时都可以听见学生的问好声,大多数同学见到老师能主动问:“老师好”,见到同学问声“你好”,老师在组织交往活动中有意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交往,乐于和同学们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家校合作,共同提高孩子交往与合作能力
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成长至关重要,孩子首先在家庭生活中获得了有关人与人之间共同交往合作的第一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性质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在群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为此我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培养孩子交往与合作能力的与方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求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能力,使他能乐于助人,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学会宽容待人。家长配合学校提高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在有生人的场合锻炼孩子敢说话的勇气,教孩子向家中客人或邻居问好,并在同伴中学习推销自己,明白说话是推销的重要手段,使孩子能赢得同伴的好感。
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合作交往
丰富的学校生活是学生最向往的,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学生是在活动中不断扩展相互关系,培养交往能力的。为此,我校提倡各班级利用体育课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跳绳、赛跑、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有一种正常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并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召开趣味运动会,增强集体荣誉感。结合学习内容或国家大事,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文艺演唱、自编操、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组织学生看望生病的同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并能去衷心祝福别人。学生在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大了交往范围,获得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了学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学会了调节冲突和解决矛盾,从而逐渐发展交往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大多数留守儿童比起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许多活动中都能踊跃参加,并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各类任务),小学生是单纯的、可爱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包括智障学生),《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们学会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会了交往,也学会了合作,他们踏实认真,责任心强,他们团结向上,朝气蓬勃。学生的心灵在学校正确引导教育下,一定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缔造高尚的人格,具有敦厚善良的心性,为他们今后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