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17-10-12祁亚丽
祁亚丽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41-01
翻着近几年的山西中考数学试题,从19题至24题,都是内容冗长的数学阅读题,动手操作题,开放性的探究题,综合性很强,不难想象,大部分学生看到题都会崩溃。该从哪里下手呢?我一直在思考:数学课到底怎么上?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学案怎样制定才能高效?才能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培训学习,我觉得在下一段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认真研读课标,关注课标变化
考试目标由“双基”改为“四基”。由原来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现在还有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考试内容的设计更关注社会的发展,联系社会实际,不是简单的考查你学了哪些数学知识,而是考查你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课标的变化,近几年中考试题倾向于考查操作与实践性题目,甚至于课题学习的内容,也步入考试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具备综合的数学素养,不仅能分析问题,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利用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课堂也需要成功的转型。
2.转变课堂模式由“讲授型”变为“合作型”
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经历这样的课堂转型,先由老师的满堂灌(也就是讲授型)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变为老师不讲了,由个别优生替老师讲,到现在不是老师“消失”了,而是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三尺讲台留给学生自主展示,师生组成一个共同体,共同探究和分享着知识生成的成果,进行平等有效(或高效)课堂的互动。课堂由“讲授型”转为“合作型”。这个时候,老师很难给自己定位,老师该干什么?这样说吧!当学生学习积极性欠缺应及时鼓励,当学习过程混乱,应及时梳理,当学习方向偏移,要智慧引导。当困难无法解决,要精准点拨,“师进,推动学习的深入,师退,静等智慧的花开”。
3.转变课堂中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
a:不要及早给知识贴“标签”,下定论,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感悟。
如:苏耀忠老师说,“数学就是玩概念的,概念都搞不准,何谈综合”。所以我们对概念的教学要抓住本质去理解。
x+3/π是不是分式?——我(包括大部分老师)讲解是“π不是字母”,而不点明π为什么不是字母,字母的含义是可以代表不同的数,而π是一个确定的数(圆周率),这样就揭示了“分式”这个概念的本质,也容易让学生信服。
b: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积极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出错。课堂就是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有了知识生成的惊喜。听课中有一个学生对自己答案修改了3次,老师都在耐心的倾听,等待。我们真的不能剥夺和替代学生的思考,只能因势利导。有“果”让学生自己去摘,有“问”让学生自己去提,有“题”让学生自己去解,有“法”让学生自己去探,正如城北中学探究楼上的标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常听到我们老师说,如果课堂让学生自主合作,我们的当堂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备学案内容上下功夫。
4.复习学案的拟写要做到典型性,层次性
制定高效的学案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专家说:教学没有新问题,学会“转化”是关键。往哪“转化”,往已知问题和会的问题上转化,这实际上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建模”思想,什么是“建模”,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这已知问题就是模型,中考许多题的模型在课本上,题意在变,方法不变,如何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学案的制定要以“题”为纲,精选习题。但题量不易大,在量上缩减,在质上提升。老师要把好选题关,只有教师的深钻,才能有学生看到的浅出。这次有老师说道“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就是这个意思,让学生大汗淋漓地做十道考查思路重复的题,不如深入透彻地掌握一道典型题。题目选择要有层次性,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在综合题设计上分层教学也要有所体现,比如①②做到第几问,③④做到第几问,⑤⑥做到第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