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7-10-12蒋芳芳
蒋芳芳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059-01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
1.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以及《补充习题》和《评价手册》中的相关习题,研究教学参考书和备课用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别人的课后反思,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在教学《狼和鹿》时,根据教学重点,我从第一、三自然段入手,设计了教学的三个主要板块:一是对比捕杀前后森林的变化;二是对比捕杀前后鹿群的变化;三是探究造成变化的共同原因。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用捕杀狼前后强烈的对比给学生的思路带来极大的冲击,从而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最后,学生谈看法时,说得较为深刻,如“一切皆有规则”,“不能让食物链上的每一节脱落”,“维持生态平衡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课堂效果达到最大化。
2.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论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
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多媒体的运用和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平淡而又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如茉莉般淡淡的却又真真切切的亲人之间相如以沫的爱,在本节课的对话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在《夹竹桃》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主动对课题产生了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夹竹桃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然后再组织班内交流,真正实现多元互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可以说没有沟通与合作,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学,只有沟通与合作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社会交往。
以上实践证明,只有师生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有效对话,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张庆主编曾经说过:“要重视整体感悟,不要把课文教得很“碎”,要抓住皮毛的领子,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语文教学要抓住最主要的,以它为纲领,做到纲举而目张。”我一直觉得这番话说得很好,并一直努力实践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4.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觀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4.2评价语言的中肯幽默。幽默风趣的评价好比“佐料”,给课堂添加了不少“滋味”。魏书生就明确地给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