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儿童 开放融合 对话建构

2017-10-12殷海燕李辉吴梦斯张恒王芳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德福理论

殷海燕+++李辉+++吴梦斯+++张恒+++王芳

2017年5月26~28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回归儿童”教育论坛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杂志社等高等院校、科研及出版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聚钱江之滨,交流与分享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展望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今雅教授主持。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秦金亮教授致开幕辞。他以“‘回归儿童教育的教师教育行动”为题,指出幼儿园教师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低水平的专业化,需要追求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因为只有更高专业化水平的幼儿园教师才能真正践行“回归儿童”的教育理念。随后,论坛围绕“回归儿童”这一中心议题,从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视角探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今后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研究提供了方向与路径。

一、认识儿童,回归学前教育研究的本体

儿童具有丰饶的天性资源。只有充分了解儿童,认知儿童,尊重儿童,才能使教育真正做到“回归儿童”。事实上,回归儿童,也就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从哲学、历史与教育思想史、心理学、艺术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儿童天性资源的丰富性。他指出,重视儿童价值的论述自古有之,从先秦儒家孔孟之说到宋明理学都强调儿童的重要性,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罗汝芳、李贽等阐述以儿童、童心、赤子为核心理念的童心哲学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西方历史中可以看出,对儿童的发现直接推进了儿童中心与儿童本位思想的发展。自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到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乃至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内部的老师”,均体现了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劉晓东同时指出,儿童本位并非否认成人尊严,恰恰相反,儿童本位映照出了成人的尊严。因为,每个成人身上都存活着那个曾经的儿童。某种程度上讲,儿童文化是本,成人文化是末。在儿童文化面前,成人文化消失了,变成了儿童文化,是儿童文化的成长和延续。

二、开放融合: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省思

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以“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去向何处”为题,提出了当前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哲学省思。他指出,当前学前教育不注重基本理论研究,缺乏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理论等前沿理论研究的关注,致使一些核心概念与观点未能进入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视域。而有关这些,恰恰应该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本体和基础。随后,杨宁对当前的量化研究能否拯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困境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量化研究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是必要的,但要理性对待,切勿让冷冰冰的数字、技术凌驾于学前教育之上,因为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儿童,儿童是鲜活的,是有温度的。杨宁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召存副教授均表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应回归人的本体,回归儿童本体。浙江师范大学金生鈜教授也指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应走出自我束缚的道路,从多学科视域汲取方法论资源。

三、文化对话:探索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李召存副教授基于对多个国家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分析,提出了文化关照下学前教育课程变革的三重视界,揭示了当前多个国家学前教育课程变革的方向及其在文化适宜性问题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他指出,学前教育课程变革的第一重视界是“内容”,意指学前教育课程应包括本民族传统文化、多元文化等内容。在这一重视界下,文化是静态的教育资源,课程是培养人的方式和途径,两者整合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文化认同以及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发展。然而,当下儿童与课程实践本身的文化性并未得到彰显。第二重视界是“人(儿童)”,是指成人应关照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还原儿童的社会文化本性。在这一重视界下,文化不仅仅是静态的教育资源,更是看待教育中人的眼光。儿童既是要完成发展任务的“发展中的人”,更是生存于当下具体生活世界中的“存在着的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中体验归属感和意义感,建构关于自身的认识,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自身的成长。第三重视界是“过程”,是指寻求学前教育课程实施对本国少数族群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的适宜性。在这一重视界下,发达国家课程实施的文化适宜性重在对本国弱势文化群体的扶持,以推进国家主流的教育价值理念;发展中国家课程实施的文化适宜性重在基于全球化的背景,保持文化普遍论与相对论之间的张力,同时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四、教育爱: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新知

浙江师范大学金生鈜教授以“教育爱的原理”为主题,诠释了教师借助教育爱的形式发展自身和培养儿童成为爱者的原理与过程。金生鈜指出,爱,是人之存在的原则,具有灵魂自我完善的力量——人通过爱,追求真善美,进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因此,爱是人追求完美或完善的精神状态,通过爱及追求真善美,人才能提升自己。这即是教育爱的原理,爱是教育的根本方式。

金生鈜继续指出,教育是爱的实践,教师应当是一位爱者。教师的教育爱具有给予性。教师只有给予爱,才能作为教育者而存在。教育爱的本质内涵就是关心,表现为教师对儿童灵魂完善的关切,目的在于引导儿童获得自己关切自己灵魂的力量和技能。教师的教育爱具有创生性,能够创生新的精神状态。一方面,作为爱的给予者,教师的生命在爱的关怀下,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作为爱的接受者,儿童在爱的导引下,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我。教师在教育中以爱引导和培育儿童的灵魂,使其热爱真善美,与世界和生活中的真善美产生关联,汲取灵魂引导自我发展的力量。因此,教育爱具有双重关系:教师作为爱者,只有通过爱与儿童建立爱的教育关系,对儿童施予爱,儿童才能成为爱者,才能成为受教育者;儿童作为爱者,不仅希望被爱,而且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吸引爱,创造爱,唤起教师的爱,进而实现教师和儿童在教育中的不断成长、更新与完善。endprint

五、华德福教育:一种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可能

浙江师范大学甘剑梅副教授以“朝向儿童的华德福教育体系”为题,详细介绍了华德福教育创办历程及其在全球的发展现状。甘剑梅介绍道,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缘于对人类心灵世界与宇宙精神世界的理解,创立了人智学,以期通过探索生命存在的起源,解开人类生存及命运的奥秘。人智学提出,人是永续不断的存在个体,是一个有机的小宇宙,是身体(body)、心灵(soul)、精神(spirit)的统一体。人通过身体认识所属的世界,通过心灵建立自己的世界,通过精神建立永恒的世界。精神让人有了自己的独一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特征。基于此,史代纳创办华德福学校,旨在照顾儿童身、心、灵的整体发展,扩展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及生命视野,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未来奠基。具体来说,华德福学校的教育以开放、亲和、整合性、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遵循人类意识发展规律,教导儿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流转去体验生命内在的道德规律,培养儿童敬天爱人的价值观,以及对世界的责任感。华德福学校重在通过对学生内在精神的呵护,支持学生发展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并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其后,甘剑梅还对华德福学校的教育组织形式、发展现状等作了简要介绍,并指出,目前华德福教育仍處于“非主流”的发展状态,世界各国对其仍有一定争议,但其对于人的精神与灵性的关注,强调独立于政府的自由状态等,都对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六、时间、身体与生命:学前教育研究视角的多元探索

南京师范大学黄进教授从时间的视角,对当前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安排的制度化与生活化之背离、时间与时机之差异等进行了深度分析。她指出,时间可以分为标度时间和时间之流,前者指外在时间,后者指内部体验。当下幼儿园里具有明确起始时间划分的一日生活作息表,是标度时间;感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则是时间之流。两种时间划分,到底哪种更为适宜?黄进继而提出了时机的概念。她指出,虽然随着科学和时间测量技术的发展,通过测量而获得时间标度被认为是时间的本质,但标度的原初目的——时机,却被遮蔽了。实际上,关键期、敏感期、最近发展区等,都是在时机的意义上使用的概念。基于此,在儿童教育中,如何去关注和丰富儿童的时间体验,而非一味重视标度时间的学习,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金生鈜认为,生命时间、标度时间、制度(组织)时间、体验时间,四种时间是交合的。当前人们更关注标度时间与制度时间,很少关心生命时间与体验时间。秦金亮认为,教育应注重时间的立体网格化,强调要以人格教育为核心进行时间划分。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三位博士研究生分别从不同视角,介绍了各自有关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陈乐乐从身体哲学的视角,梳理了当今有关身体研究的诸种理论流派,分析了身体该如何再认识与再定义,以及身体研究与儿童教育理论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认为儿童教育学首要的课题是研究儿童,身体哲学可以指导人们对儿童进行再认识。从这一视角出发,“违背儿童天性”的儿童教育日益受到质疑,“回归儿童”的确是当下教育的核心。赵奇以“儿童的看法”为切入点,指出了解儿童的看法是改善师幼关系、加深对儿童理解的重要基础。彭丹以“生命是如何成为教育的根本尺度的”为题,提出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提供有益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她进而提出,生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应当敬畏生命,教育内容应当根植于生命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反对“讲演式”的教育,强调个体的主动经验。

“回归儿童”教育论坛是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5月创办的,旨在通过儿童教育领域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交流,促进儿童研究和教育研究的整合,为探寻回归儿童的教育研究搭建平台。第二届“回归儿童”教育论坛紧扣当今学术前沿问题,提出了“中西儿童观发展史研究”“中西童年哲学研究”“‘儿童发现与现代教育学的演进”“中国儿童教育变革的逻辑思路”等讨论主题。三天的研讨,与会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即回归儿童、回归天性、回归自然,强调使用融合多种儿童理论、多种文化视角的研究路径与取向。与会专家还对青年学者提出希望,期待青年学者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成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后生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德福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LiBa0.95-yBO3∶0.05Tb3+,yBi3+荧光粉的制备及荧光性质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于昕卉作品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华德福,它仅仅是一个教育选择